林教授推了推眼鏡,螢幕上的古籍掃描檔已經看了三個小時。作為台大科技史研究所的資深教授,他習慣在深夜的研究室裡與古代文獻對話。今晚的研究主題是明代預言文學,手邊正翻閱著號稱劉伯溫所作的《燒餅歌》。
「帝曰:『未來之事若何?』基曰:『茫茫天數此時終,惟有外邊根樹上。』」
林教授輕聲念著這段對話,突然停下了。他盯著下一句:「千里眼來順風耳,音信遍傳天下知。」一個念頭在腦海中閃過。千里眼、順風耳——這不就是現代通訊科技的完美描述嗎?視訊通話讓我們能「千里眼」,電話讓我們有「順風耳」,而網路確實讓「音信遍傳天下知」。
他快速翻到下一頁:「鐵鳥飛天,無翼自翔。」
飛機!這分明就是在描述飛機!
林教授的心跳開始加速。他打開另一個視窗,開始對照《燒餅歌》的成文年代與現代科技發展的時間軸。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林教授完全沉浸在這個發現中:
「水中有龍不抬頭」——潛水艇在十九世紀才出現,但這裡早就有了描述。
「天火降世,電光石火」——核能與電力技術的預言?
「機關算盡太聰明」——這難道是對人工智慧時代的警告?
「無中生有,虛實難辨」——虛擬實境、3D列印技術的完美概括。
每一個對應都讓他更加震驚。這些科技發展的時間節點,竟然與詩句中隱含的順序完全吻合。
天亮時,林教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燒餅歌》不是普通的預言詩,而是某種跨越時空的「科技發展藍圖」。
「林教授,您確定要在下週的研討會上發表這個…嗯…『理論』嗎?」
系主任王教授的語氣充滿了擔憂。辦公室裡,林教授剛剛向同事們展示了他的發現。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荒謬,」林教授堅定地說,「但是數據不會說謊。我已經統計了《燒餅歌》中可以對應現代科技的詞句,準確率高達87%。」
「可是林教授,」年輕的助理教授陳博士插話,「您這樣會毀掉自己的學術聲譽。把古代迷信與現代科學硬扯在一起,這不是嚴謹的史學研究。」
「更何況,」王主任搖搖頭,「《燒餅歌》的真實性本來就存疑。很多學者認為這是後人偽作,您現在卻要基於它建立什麼『時間迴圈理論』?」
辦公室裡陷入了沉默。林教授看著同事們懷疑的眼神,內心五味雜陳。
深夜,林教授又回到了研究室。他打開那份《燒餅歌》的檔案,一遍遍地檢視自己的對照表。
也許同事們是對的。也許這只是他過度解讀的結果。也許…
突然,他的電腦發出了郵件通知音。一封來自陌生地址的郵件:
「林教授,我看到了您的研究。您發現的不是巧合,而是規律。時間不是線性的,科技發展也不是隨機的。如果您想知道更多真相,請繼續研究『機關算盡』那一段。 一個來自未來的朋友」
林教授盯著這封郵件,手微微顫抖。發件人的IP位址顯示:「未知」。
他重新翻開《燒餅歌》,找到那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這一刻,他做出了決定。不管同事們怎麼想,不管學術聲譽如何,他要追尋這個真相到底。
因為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如果古代真的有人能夠預見科技發展的軌跡,那麼人類對於時間、科技,乃至於文明本身的理解,都將被徹底改寫。
林教授重新打開電腦,開始撰寫他的研究報告。窗外,東方已經泛白,新的一天即將開始。
而他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作者的話:這是一個關於古代智慧與現代科技交融的故事。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跟隨林教授一起,探索《燒餅歌》中隱藏的科技密碼,以及那個神秘的「來自未來的朋友」究竟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