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經驗裡,對韓國菜的印象都是韓國烤肉、泡菜豆腐鍋、海鮮煎餅、石鍋拌飯。直到多年前有機會去韓國旅遊,在一間小吃部攤販吃到了一碗韓式炸醬麵,才赫然發現韓國竟有如此美食,令至今我念念不忘。
那是趨近於黑色的炸醬膏,和一般常見的黃褐色炸醬十分不同。這種口感好似我們熟悉的甜麵醬,但又炒上了能夠出汁出味的肉末和洋蔥,再裹著黑豆醬(春醬)來整體呈現,使之味覺立體了起來。調味甜香又濃厚,調和又不膩口,初次嘗試就感到驚為天人。我也才體認到,原來韓式料理還有許多台灣人不曉得的菜餚。
近幾年的韓國旋風壓倒性地成為潮流,帶動了飲食文化。以往見到滿街的日式餐廳逐漸被追趕,如今韓式餐館數目已和日式參半,遍地林立。當然,現在在台灣要找到韓式炸醬麵容易多了。這日,我們循著網紅推薦來到這間--韓華園,一間韓式炸醬麵的專賣店。
菜單做成外送盒的模樣有一個提把,據說是仿韓國傳統外送鐵箱的樣子。炸醬麵、炒碼麵在菜單頁首大大的標示著,強烈推薦的意味不言而喻,翻過隔頁有一種「半半麵」的品項,在圖片上即顯示是炸醬炒碼各半為一份的餐食,貼心讓選擇障礙的人不必再苦惱。菜單麵食後面是一些肉品菜餚,乾烹雞、糖醋肉、溜三鮮、奶油蝦、乾燒蝦,還有看似滷味的韓式豬腳。我們點了一個雙人套餐,有炸醬麵和炒碼麵各一,炒青菜和糖醋肉。
這些麵食是怎麼來的?餐廳門口貼了兩張關於炸醬麵和炒碼麵的解說。最喜歡故事的我,立刻雷達豎起跑上前閱讀。韓式麵的來由和日本拉麵有些相像,都是中華料理傳入的改版。
炸醬麵源於山東的地色小吃,大約於1880年代,華僑在今日仁川一帶經商,吸收了一批從山東的商人於此做生意買賣和生活。1905年,一間名叫共和春的中餐廳販售一種以黑豆醬拌麵的品項,將之傳入了韓國。而後被改良為韓式炸醬麵,成為國民美食;
而炒碼麵,則是源於湖南一代的稱呼。「碼」是湖南方言,意思是甚麼料都加一點,曾聽聞再湖南「嗦粉」(米粉),老闆會問你要加甚麼碼子,有肉絲、牛肉、牛雜、木耳、紅燒肉等。那麼「炒碼」,是把料炒過再加高湯煮的意思。湖南版是用大骨、火腿和老母雞熬煮出的白色湯底,加入各式實料。韓僑將湯底加入辣椒醬,再加魚蝦等海為食材,成為大雜燴/膾(Jjambbong)。
對於麵食,我屬嚼勁派,麵條必須有韌性才會讓我反覆咀嚼時能細細品味。而韓式炸醬麵除了醬的味道驚艷外,麵條一定要Q,並且條條都扒上這濃濃黑黑的醬汁才過癮。韓華園的麵條做到了,於是我們以旋風式的速度掃蕩完畢。據說韓國人吃炸醬麵會配黃蘿蔔,就是吃滷肉飯夾一片放的那種。意想不到吧,滷肉飯的解膩配菜會被放到韓式炸醬麵做搭配,但因為實在太不直覺,我等到吃完結帳時才想起自己遺憾地忘了加點它。不過光是想像,那黏泥稠稠又帶點甜的麵感,確實和醃蘿蔔非常適合。
這道糖醋肉令我此次印象深刻。原本想說,糖醋肉不就是中式料理嗎,炸得東西有甚麼好吃。而在餐點一上桌,我便立刻懺悔了當時的想法。豬肉條被適當的裹粉炸到恰好的酥脆,然後乾濕分離,附帶兩種醬:糖醬和醋醬,一個是甜的一個是鹹的。有人會將醬混合後,淋到整盤肉上,但我選擇用沾的,每口都咬得到脆皮層次。夾起一條,先嘗試甜醬,此醬黏稠,像糖漿糊在炸肉條上的模樣,在炸皮尚未軟化前入口,一邊咀嚼發出輕微卡滋卡滋的聲響,一邊在舌尖上分解糖醬的調味,是一種會被形容為「小孩喜歡的味道」。
再來,下一條蘸醋醬,這款醬味道像微辣的紅油炒手中所添加的醋味醬油鹹辛香,帶著一點微微辣和醋的嗆鼻刺激感。但因為醋醬是清稀的,和另一碟內的勾芡甜醬香比起來略顯單薄,有一種搔不到癢處的感覺。
是了,該到體驗最終合體版本的時候,沾了糖醬再沾醋醬。並且據我的嘗試,就必須按這樣的順序沾塗,若是醋醬先再加甜醬,醋醬則會被包住而消失於其中。舌尖先是觸碰到醋醬的鹹酸刺激,入口咬下後卡茲一聲,把糖衣破開,接著在口中以舌頭翻攪,將重甜的糖衣充滿口腔,和著提味的醋醬翻騰其中,抵達最內層豬肉的鮮美混合。好完美的組合,止不住一條接著一條,風捲殘雲直至盤底淨空。
炒碼麵,紅通通的湯汁,讓人誤有辣度極高的恐懼感。但這湯喝起來竟然是清爽的,裡面的料十分豐富,蛤蜊、魷魚、青菜、洋等等雜燴在一起。麵條因為泡在熱湯裡稍微偏軟,但這就湯頭仍然值得給這盆麵打高分。這次用餐體驗,不確定只是剛好還是老闆替我們上菜的順序是有講究的。因為我見到其他桌都是炸醬麵和炒碼麵一齊上桌。我們卻是先上炸醬麵,再上燙青菜,接著糖醋肉,最後以炒碼麵收尾。中間一度以為老闆忘了我們的第二碗麵了,卻沒想到吃完重口味的酸甜,最後以清爽的海鮮熱湯收尾的結局,才是最完美的。
美食環遊世界,儘管是看似已然熟悉的臨國,仍藏有許多我們從未探知對方的慣常。感覺提醒了自己,即便在習以為常的角落,仍能發掘不為已知的世界,切記以尊重開放的心態,去看待習以為常的萬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