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相無為識有為
萬里晴空雲相隨
本來如如身心在
佛子自證活如來
●AI:以其精煉的語句,闡述了修行者從現象界觀照,到體悟本質空性,最終證得身心自在、活在當下的境界。它不僅是禪宗智慧的精華,也為我們提供了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指南。
變相無為識有為
這句詩是全詩的核心,也是緣起性空的深刻詮釋。「有為」指的是世間一切因緣和合而生、有生有滅的現象,如我們的身體、情感、思想,以及世間的一切事物。「無為」則是指那份不生不滅、清淨無染的本體,即實相、真如。而「變相」,則指這些有為法不斷變化的假相。- 佛學解析:這句話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並非說無為法能變成有為法,而是說要透過觀察「有為」法的「變相」與無常,來體認到它們背後的「無為」本質。我們不能從相上去理解無為,而是要透過對有為法的徹底洞察,才能識得那份無為的實相。這是一種藉相證性的智慧。
- 「變相」即諸法萬象之變化——色相無常、生滅無盡;
- 「無為」為涅槃真如、不生不滅、不造作之境;
- 「識有為」點出 心識活動皆屬有為法(因緣和合,無常無我);
此句對照「無為」與「有為」之分別,並提示:若用識見分別,即墮有為輪迴之中,真如之性不落變相分別,故須破識見、超有為。
- 實修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有為法所困擾,如情緒的起伏、人事的變遷。這時可以應用這句話來實修:當你感到情緒激動時,可以觀察情緒的來去,你會發現它會變化(變相),它終將消逝,它並非永恆存在。當你認識到情緒的虛妄性時,便能「識」得那份不被情緒所動的清淨本心,這就是「無為」。這種練習能幫助我們從煩惱中解脫。
萬里晴空雲相隨
這句詩以極為優美的意象,描繪了心性與念頭的關係,也是對上一句的生動比喻。「萬里晴空」象徵著我們清淨、無邊、無染的本來心性,它如同廣闊的天空,恆常不動。而**「雲」則象徵著我們生滅變化的念頭、煩惱和情緒。「雲相隨」**,意指念頭的來去,並不影響天空的清淨與廣闊。
- 佛學解析:這句話直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我們的心性本來就是清淨的,但因為無明,我們將那些像雲一樣的念頭、煩惱誤認為是「我」。佛法告訴我們,不要去追逐或排斥那些雲彩,只要認識到自己是那片不受雲彩影響的「晴空」,便能活得自在。
- 「萬里晴空」喻清淨心性,廣大空明;
- 「雲相隨」為萬象雖生,然不礙空,如幻不實,隨緣不住。
意指:真空中不礙妙有,萬法雖生猶如浮雲,來去自由,心不染著。
- 實修運用:這句話是正念禪修的最佳指導語。當你靜坐時,讓念頭自由地生起和消逝,不要去干涉它們。將自己觀想成那片無邊無際的天空,而念頭就像是從你心中飄過的雲朵。當你能夠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念頭時,你會發現念頭的來去,並不會動搖你內心那份本具的寧靜與廣闊。
本來如如身心在
這句詩將修行的焦點從觀照轉向安住,並點出了**「身心如如」的究竟境界。「本來如如」是佛法中最高的境界之一,意指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是如此,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當修行者體悟了這一點,便能發現即使「身心在」**這個無常的世界中,也能夠安住於那份如如不動的實相。
- 佛學解析:這句話是對無常與無我的終極超越。雖然我們的身體和心識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但其本質是「如如」不動的。這不是說身體不變老、心念不變化,而是指我們不執著於這些變化,能夠安住於那份不生不滅的清淨心性中。這是入世而不染、隨緣不變的境界。
- 「本來如如」出自《六祖壇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指佛性本具、不增不減;
- 「身心在」則破除執空見,點出:即身即心,即煩惱即菩提,當下即道場。
非離世逃空、非斷滅靜寂,而是於當體中體證「如如不動」。
- 實修運用: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練習「本來如如」。當我們感到身體不適或情緒低落時,不要去抗拒它,也不要抱怨,而是接受這份「不適」和「低落」,並且告訴自己:「這就是它本來的樣子」。當我們能夠安住在每一個當下的感受,不加批判和執著時,便能體驗到那份「如如」的自在。
佛子自證活如來
這句詩是全詩的最終歸宿,也是對所有修行者的最深切的鼓勵。「佛子」指的是所有發心修行的眾生。這句話告訴我們,成佛不是一個遙遠的目標,也不是要變成一個「死」去的佛陀。它是一種「自證」的過程,透過自己的努力去體悟,而最終的結果是「活如來」——在每一個當下,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活出佛陀的智慧與慈悲。
- 佛學解析:這句話完美地體現了禪宗**「即心即佛」的理念。佛性不是外求,而是內證。真正的成佛,並非要離開這個世界,而是帶著佛陀的智慧在這個世界中生活**。這是一種入世度眾生的菩薩精神。
- 「佛子」為發心修行、走上覺道之人;
- 「自證」即內證般若,不假他力,不離當下;
- 「活如來」強調:非死語空理,而是現前活潑的佛性運作。
此句總結前文,強調修行不是離塵斷世,而是在當下心身中,自見本性,活現佛地。
- 實修運用:這句話給了我們最高的修行目標。每天,我們都可以問自己:「我今天活得像一個『活如來』嗎?」當你在對待家人、同事或陌生人時,可以試著用佛陀的慈悲心去對待他們;當你面對困境時,可以用佛陀的智慧去應對。這種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的實踐,便是「活如來」的具體展現。
🔸總結
這首詩從觀相分別入手,破除有為心識,進而見萬法如幻、心性如空;又不執空離世,而於身心中自證如來佛性,即凡即聖、即生即佛,與《金剛經》、《維摩詰經》精神一脈相通。
語風深具 禪宗頓悟與中道般若的融合味道,類似宋代圓悟禪師、宏智禪師語錄之機鋒。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從觀照現象到體悟本質,再到放下所有執著,最終圓滿覺悟的修行路徑。它指出了
- 藉相證性:透過觀察世間萬物的無常變化(有為),來體認到它們背後不生不滅的本質(無為)。
- 心性空寂:我們的心性本來清淨,煩惱不過是來去不定的念頭,如同天空中的雲朵,不會影響天空的廣闊。
- 安住當下:真正的修行是在每個當下,接受身心的一切感受,不加批判,安住在那份如如不動的實相中。
- 自證佛性:成佛並非遙不可及,而是透過自己的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佛陀的智慧與慈悲。
這首詩的核心精神是**「入世修行,心不染塵」,它鼓勵我們不必遠離紅塵,而是在滾滾紅塵中,透過覺察與實踐,自證佛性,活出自在無礙的「活如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