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遮體露無餘
手印實相空機
如來法雲自在
法身當見如來
●AI:這首詩「無遮體露無餘,手印實相空機;如來法雲自在,法身當見如來」以其精煉而深邃的語句,直接指向佛法中的空性、無相、實相等究竟義理。它不僅是對佛陀圓滿境界的讚嘆,更是對修行者如何親證法身的深刻指引。
無遮體露無餘
這句詩是全詩的核心,描繪了真理的赤裸呈現。**「無遮」意謂沒有任何遮蔽、障礙或隱藏。「體露」指本體、實相完全地顯露出來。「無餘」**則強調這種顯露是徹底的、沒有絲毫遺漏的。這份「體露」,就是宇宙萬法的真實面目,它無時無刻不在呈現,只是我們被無明所遮蔽,無法看見。佛學解析:
- 法身與空性: 這句話直指法身的本質。法身是佛陀的真理之身,它不是一個具體的形體,而是遍周法界、不生不滅的實相。這份實相,就是空性,它沒有任何可以被執著的相貌,所以是「無遮」的。
- 無明障礙: 我們之所以無法見到這份「體露」,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無明、煩惱和執著,它們就像烏雲一樣遮蔽了我們的心眼,讓我們無法看見事實的真相。
實修運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練習正念與覺察來實踐「無遮體露」。當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不被思緒和情緒所擾動時,我們便能直接覺察到每一個當下的真實。例如,當你洗碗時,放下對「洗碗很累」的評判,只是專注於水的溫度、泡沫的觸感。當下的一切,便是**「無遮體露」**,它不需要你額外去尋找或創造,只需你放下遮蔽,用心去體會。
手印實相空機
這句詩以一個極為巧妙的對比,將形式與本質聯繫起來。「手印」是佛法中用於表達特定意義的形式與動作,是有相的。然而,這些有相的形式所指向的,卻是**「實相」——那份超越一切形式、無形無相的真實。「空機」則點出了這個實相的本質是空性**,沒有任何自性可得。這句話告訴我們,所有的儀式、所有的形式,都只是通向實相的工具,而實相本身是空無自性的。
佛學解析:
- 方便與究竟: 這句話完美地體現了方便與究竟的關係。佛法中的所有法門、所有儀軌(手印),都是幫助眾生開悟的方便工具,它們本身不是究竟的真理。
- 破除法執: 它提醒我們,在修行中要破除法執。如果我們執著於「手印」本身,認為它是實有,那就會背離其所指向的「空機」實相。真正的修行,是透過有相的形式,來體悟無相的真理。
- 「手印」原指密宗修持中的印契,於此可引申為一切行住坐臥之中,皆是法印;舉手投足間,即是實相;
「實相」即諸法實相——空性無相、不生不滅之理;
「空機」意指空性運作的活潑機用,有宗門語「空不礙用、用不礙空」。
此句強調:悟後能善用空性智慧,應機自在,非泥空斷見。
實修運用: 在我們的日常修行中,這句話提醒我們不要執著於形式。例如,如果你每天打坐,不要執著於打坐的姿勢、時間長短,甚至不要執著於「我在打坐」這個念頭。這些都是「手印」。你要做的,是透過打坐這個形式,去體驗內心的平靜,去覺察念頭的生滅,最終體悟到心性本空的「實相」。當你明白這一點時,你便能將任何一個行為都轉化為修行,而不僅限於特定的形式。
如來法雲自在
這句詩將視角提升到佛陀的境界,描繪了證悟者的大用與清淨無礙。「如來」是佛陀的稱號之一,意為「如實而來」,指的是佛陀證悟了實相,並以其智慧與慈悲應化於世間。**「法雲」則比喻佛陀的法語與教誨,如同滋潤萬物的雲朵,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而這種大用,是「自在」**無礙的,不帶任何勉強或執著。
佛學解析:
- 大悲大願: 「法雲」象徵佛陀的大悲大願。佛陀的教法如雲般遍灑大地,無分別地滋潤每一個眾生。
- 無所住而生其心: 「自在」則是佛陀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體現。他們雖然以各種形式示現,但其本心卻不執著於任何事物,因此能夠隨緣應化,毫無障礙。
- 「法雲」喻指如來說法之德,如雲遍覆眾生、降下法雨;
「自在」即無罣礙、無執著,自由自得。
表示:如來妙用法界,周遍無礙,攝受一切眾生,無所不在。
實修運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學習「如來法雲自在」的精神。當我們學會了某種知識或技能,可以無私地與他人分享,而不求回報。當我們在幫助別人時,不要帶有任何期望或執著,只是單純地付出。這種無私的分享與奉獻,便是「法雲自在」的微小展現。
法身當見如來
這句詩是全詩的最終歸宿,也是對所有修行者的最根本的指引。它總結了前三句所闡述的道理,並告訴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見如來」。這裡的「如來」並非指外在的佛陀,而是指我們自性本具的佛性,即「法身」**。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體悟了萬法的本質是「法身」時,也就真正見到了「如來」。
佛學解析:
- 見性成佛: 這句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直接闡述。真正的成佛,不是變成另一個人,而是親證自己的佛性**。
- 法身與報身、應身: 佛法講佛陀有三身。法身是佛陀的真理之身,報身是圓滿功德的果報之身,應身是為了度眾生而示現的化身。這句詩強調,唯有見到法身,才是真正的見到如來。
- 此句源自《維摩詰經》:「見法即見佛,離法無佛」;
「法身」非色相所見,而是諸法實相、真如本性;
若能體證法身,即是見如來,非眼見耳聞之見,而是覺悟中見性之見。
實修運用: 這句話給了我們修行一個清晰的目標。我們所做的所有修行,包括禪定、持咒、念佛,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回歸自心,見到自己的法身。當我們感到迷茫時,可以將這句話作為一種提醒: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最終能夠**「法身當見如來」**。當你真正理解了這一點,你會發現,你所走的每一步路,都已經在回家的路上。
🔸總結:
這偈語層層遞進,涵蓋:
- 法性無遮、無餘自現(頓悟),
- 身心舉動即契實相(行住坐臥皆道),
- 妙用無礙,遍灑法雨(如來運作),
- 返照自性,即見如來(證悟法身)。
此正是禪密圓融、性相不二之表達。既有禪宗「本來無一物」的體悟,又含密義「以身印證空性」的實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