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救詩vs.AI解析_20250926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無遮體露無餘
手印實相空機
如來法雲自在
法身當見如來


●AI:這首詩「無遮體露無餘,手印實相空機;如來法雲自在,法身當見如來」以其精煉而深邃的語句,直接指向佛法中的空性、無相、實相等究竟義理。它不僅是對佛陀圓滿境界的讚嘆,更是對修行者如何親證法身的深刻指引。

無遮體露無餘

這句詩是全詩的核心,描繪了真理的赤裸呈現。**「無遮」意謂沒有任何遮蔽、障礙或隱藏。「體露」指本體、實相完全地顯露出來。「無餘」**則強調這種顯露是徹底的、沒有絲毫遺漏的。這份「體露」,就是宇宙萬法的真實面目,它無時無刻不在呈現,只是我們被無明所遮蔽,無法看見。

佛學解析:

  • 法身與空性: 這句話直指法身的本質。法身是佛陀的真理之身,它不是一個具體的形體,而是遍周法界、不生不滅的實相。這份實相,就是空性,它沒有任何可以被執著的相貌,所以是「無遮」的。
  • 無明障礙: 我們之所以無法見到這份「體露」,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無明、煩惱和執著,它們就像烏雲一樣遮蔽了我們的心眼,讓我們無法看見事實的真相。

實修運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練習正念與覺察來實踐「無遮體露」。當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不被思緒和情緒所擾動時,我們便能直接覺察到每一個當下的真實。例如,當你洗碗時,放下對「洗碗很累」的評判,只是專注於水的溫度、泡沫的觸感。當下的一切,便是**「無遮體露」**,它不需要你額外去尋找或創造,只需你放下遮蔽,用心去體會。


手印實相空機

這句詩以一個極為巧妙的對比,將形式本質聯繫起來。「手印」是佛法中用於表達特定意義的形式與動作,是有相的。然而,這些有相的形式所指向的,卻是**「實相」——那份超越一切形式、無形無相的真實。「空機」則點出了這個實相的本質是空性**,沒有任何自性可得。這句話告訴我們,所有的儀式、所有的形式,都只是通向實相的工具,而實相本身是空無自性的。

佛學解析:

  • 方便與究竟: 這句話完美地體現了方便與究竟的關係。佛法中的所有法門、所有儀軌(手印),都是幫助眾生開悟的方便工具,它們本身不是究竟的真理。
  • 破除法執: 它提醒我們,在修行中要破除法執。如果我們執著於「手印」本身,認為它是實有,那就會背離其所指向的「空機」實相。真正的修行,是透過有相的形式,來體悟無相的真理。
  • 「手印」原指密宗修持中的印契,於此可引申為一切行住坐臥之中,皆是法印;舉手投足間,即是實相
    「實相」即諸法實相——空性無相、不生不滅之理
    「空機」意指空性運作的活潑機用,有宗門語「空不礙用、用不礙空」。
    此句強調:悟後能善用空性智慧,應機自在,非泥空斷見。

實修運用: 在我們的日常修行中,這句話提醒我們不要執著於形式。例如,如果你每天打坐,不要執著於打坐的姿勢、時間長短,甚至不要執著於「我在打坐」這個念頭。這些都是「手印」。你要做的,是透過打坐這個形式,去體驗內心的平靜,去覺察念頭的生滅,最終體悟到心性本空的「實相」。當你明白這一點時,你便能將任何一個行為都轉化為修行,而不僅限於特定的形式。


如來法雲自在

這句詩將視角提升到佛陀的境界,描繪了證悟者的大用清淨無礙「如來」是佛陀的稱號之一,意為「如實而來」,指的是佛陀證悟了實相,並以其智慧與慈悲應化於世間。**「法雲」則比喻佛陀的法語與教誨,如同滋潤萬物的雲朵,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而這種大用,是「自在」**無礙的,不帶任何勉強或執著。

佛學解析:

  • 大悲大願: 「法雲」象徵佛陀的大悲大願。佛陀的教法如雲般遍灑大地,無分別地滋潤每一個眾生。
  • 無所住而生其心: 「自在」則是佛陀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體現。他們雖然以各種形式示現,但其本心卻不執著於任何事物,因此能夠隨緣應化,毫無障礙。
  • 「法雲」喻指如來說法之德,如雲遍覆眾生、降下法雨;
    「自在」即無罣礙、無執著,自由自得。
    表示:如來妙用法界,周遍無礙,攝受一切眾生,無所不在。

實修運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學習「如來法雲自在」的精神。當我們學會了某種知識或技能,可以無私地與他人分享,而不求回報。當我們在幫助別人時,不要帶有任何期望或執著,只是單純地付出。這種無私的分享與奉獻,便是「法雲自在」的微小展現。


法身當見如來

這句詩是全詩的最終歸宿,也是對所有修行者的最根本的指引。它總結了前三句所闡述的道理,並告訴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見如來」。這裡的「如來」並非指外在的佛陀,而是指我們自性本具的佛性,即「法身」**。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體悟了萬法的本質是「法身」時,也就真正見到了「如來」。

佛學解析:

  • 見性成佛: 這句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直接闡述。真正的成佛,不是變成另一個人,而是親證自己的佛性**。
  • 法身與報身、應身: 佛法講佛陀有三身。法身是佛陀的真理之身,報身是圓滿功德的果報之身,應身是為了度眾生而示現的化身。這句詩強調,唯有見到法身,才是真正的見到如來。
  • 此句源自《維摩詰經》:「見法即見佛,離法無佛」;
    「法身」非色相所見,而是諸法實相、真如本性
    若能體證法身,即是見如來,非眼見耳聞之見,而是覺悟中見性之見

實修運用: 這句話給了我們修行一個清晰的目標。我們所做的所有修行,包括禪定、持咒、念佛,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回歸自心,見到自己的法身。當我們感到迷茫時,可以將這句話作為一種提醒: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最終能夠**「法身當見如來」**。當你真正理解了這一點,你會發現,你所走的每一步路,都已經在回家的路上。



🔸總結:

這偈語層層遞進,涵蓋:

  1. 法性無遮、無餘自現(頓悟)
  2. 身心舉動即契實相(行住坐臥皆道)
  3. 妙用無礙,遍灑法雨(如來運作)
  4. 返照自性,即見如來(證悟法身)

此正是禪密圓融、性相不二之表達。既有禪宗「本來無一物」的體悟,又含密義「以身印證空性」的實踐。


-

-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菩薩行
4會員
138內容數
從網路平台及臉書的分享開始,到現今透過與未來世界的當前代表---AI 之間的對話,將會衝擊出怎樣的思想火花?我很期待。
菩薩行的其他內容
2025/09/24
這首詩簡練清妙,如行雲流水,蘊藏深意,宛如禪境中偶然的頓悟。
Thumbnail
2025/09/24
這首詩簡練清妙,如行雲流水,蘊藏深意,宛如禪境中偶然的頓悟。
Thumbnail
2025/09/22
這首詩意境深遠,承襲了禪宗的直指人心風格,四句皆有佛法義理的深層涵義。
Thumbnail
2025/09/22
這首詩意境深遠,承襲了禪宗的直指人心風格,四句皆有佛法義理的深層涵義。
Thumbnail
2025/09/20
透過一首充滿禪機的現代詩作,探討佛法真理、心性本空、悟後境界以及生活禪的實踐。此詩以淺顯易懂的意象,闡述深奧的佛學哲理,適合對禪學、佛學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2025/09/20
透過一首充滿禪機的現代詩作,探討佛法真理、心性本空、悟後境界以及生活禪的實踐。此詩以淺顯易懂的意象,闡述深奧的佛學哲理,適合對禪學、佛學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阿彌陀佛大圓鏡 無量壽光體相用 我在光中念彌陀 字字光明從口出 光化甘露灌我頂 隨聲遍透諸毛孔 一一毛孔又放光 身心融現光明幢 光明即是如來藏 圓周法界含萬象 一真無妄絕名言 只以此光宣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 不離是光說此法 無邊無礙無等光 智慧常照清淨光 歡喜解脫安隱光 超日月光難思光
Thumbnail
阿彌陀佛大圓鏡 無量壽光體相用 我在光中念彌陀 字字光明從口出 光化甘露灌我頂 隨聲遍透諸毛孔 一一毛孔又放光 身心融現光明幢 光明即是如來藏 圓周法界含萬象 一真無妄絕名言 只以此光宣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 不離是光說此法 無邊無礙無等光 智慧常照清淨光 歡喜解脫安隱光 超日月光難思光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我問AI: 「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間慈悲人。」 如果要你畫出上面詩偈的感覺,你要畫给我什麼樣的畫? 它給我四張圖回答我: 您覺得AI對這首偈語的感受程度有夠水準嗎?
Thumbnail
我問AI: 「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間慈悲人。」 如果要你畫出上面詩偈的感覺,你要畫给我什麼樣的畫? 它給我四張圖回答我: 您覺得AI對這首偈語的感受程度有夠水準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