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Ripple Effect by Alicja Patanowska. (c)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還有 2 天的時間,倫敦設計節將結束。若安排妥當,其實仍有機會一窺今年度最後上新的設計作品。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快閃」的策劃——如 Design London Shoreditch——已在昨日收官。因此,在這個爲期 9 天的設計節的尾聲,訪者該準備好多大的「撲空」心態呢?
什麽好看
上一次(2023年)造訪敦倫設計節後,我所認爲值得關注的大趨勢已集結在《設計爲什麽》這本出版中。記得在這個不斷往倫敦各區域進行擴展的展會時期,往往出衆的設計皆來自於更有永續和有包容性的設計。畢竟,在沒有了臺柱式的「大型設計展會」——雖然今年 Design London Shoreditch (亦即 100% Design 的前身)有所回歸,但卻分散為三個展點——倫敦設計節單憑設計區域(今年共有 10 個)各自的策劃和宣傳,看似豐富多元,其實乃時而叫好不叫座,時而參差不齊的大雜燴。所以,問及有「什麽好看」(Hightlight),也就宛如以最精簡的方式來問 ChatGPT——所獲得答案不僅大衆化,甚至都可能來自最制式的新聞稿。最終,還是得靠「人」的專業篩選才能取得滿意的應該「好看」(Must See),不是麽?

2025年倫敦設計節形象仍交由 Pentagram 設計。
當然遺憾的是,媒體的預覽文總是感覺「交作業」,而若等到 Design London Shoreditch(9月16-18日)和 Material Matters(9月17-20日)開幕後才上稿,則又背負著「不夠合時」的罪名。倘若時時刻刻緊盯網紅社交,更需要過人的趕場精力——這反而苦了千里迢迢到場逛展之外國人。所以,對於沒有到場的我也只能「隔層紗」地猜測這「什麽好看」的部分是否真的為「應該好看」。如果沿著《設計爲什麽》的思路,在永續方面的發展,倫敦設計節又能提供些什麽新巧思呢?

Material Matters 新址:Space House
Material Matters
論及永續設計,第四届的 Material Matters 展會仍是最佳的搜索目的地。慶幸的是,該展會的選址終於離開了讓人逛展幾位彆扭的 Oxo Towers(因爲展示空間真的太狹窄!)而轉移陣地到城中的野獸派建築 Space House,並集結了大約 40 個品牌和新興設計師參展。其中讓人驚艷地發現到的就有來自台灣的 FILIE® 公司——這個由兩家台灣公司「昌旺」(Chang Wong Ltd.) 和 Recotec 合作創立的永續材料品牌,自 2018 年以來,就成功開發出以消費後汽車和建築安全玻璃中回收的 PVB 製成軟質材料如皮革和泡棉。這些材料將適用於箱包、墊子、運動球、手套等多種應用。

FILIE®
另外,成爲展會中主打的「新星」 還有來自英國的 Low Carbon Industrial(低碳工業,LCI)新材料公司。由 Jake Solomon 和 Conor Taylor 共同創立,他們共同發現了永續表面和材料解決方案市場中的空白。展會期間,LCI 的 Elenite 將作為材料贊助商亮相。該材料將在整個展會的關鍵接觸點上展出,包括迎賓台、吧台表面、桌面和圖騰。

Low Carbon Industrial
點此瞭解更多:Material Matters
香港設計報到!
自 2017 年參與過名爲《壹屋計劃》的一項社區策劃後,就對香港的「一口設計」(One Bite Design)有所認知,並對這家不斷為社會服務的設計工作室的作品持續追蹤。今年該工作室則首次進駐到設計節,以《The Flavour Library》展覽「出道」。有趣的是,這一與味覺有關的概念,即讓人想起 2018 年前倫敦雙年展中的香港舘 的「刮與嗅」壁紙策劃。但有別與當年呈現的烤鴨、蛋塔、香爐的味道,這一場以「收集並分享全球城市味道」的巡迴展覽,并非僅僅是個「港味」做主的展覽,相反,工作室在進駐到毗鄰著名 Borough Market 的 Borough Yards 時,則以倫敦的標誌性花朵景觀為靈感,讓觀展旅程以城市味道轉化為饒富想像力的花朵,引導參觀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感知城市。

The Flavour Library
工作室共同創辦人梅詩華(Sarah Mui)提到,這個來自工作室旗下的 Urban Matters 項目已推行了兩年,起初的願景是把城市理解與遊戲化的數位平台連結起來,也希望引入「參與式數據處理」的概念。她說:「當我們得知可以在倫敦設計節展出時,就想把先前在香港展出的《Flavour Library》延伸至倫敦,但以全新方式呈現。我們開始診斷「味道如何喚起對一個地方的情感與想像」,並以《Charlie & The Chocolate Factory》這個英國兒童故事作靈感,構思了一個「花之房間」,以獨特香氣承載人們的地方記憶。我們希望藉着把城市重新想像成花朵,能激發觀眾的想像與創造力;而當他們親手「採摘」花朵時,也同時為我們構築出另一種形式的世界地圖。」
「傳統城市分析以往只能反映市民會去哪裡,而不是他們對那些地方的感受。」另一位共同創辦人張國麟(Alan Cheung)解釋道:「這個味道地圖能夠找出帶來喜悅、安全感或引發焦慮的區域。這些心理地理數據能找出城市體驗的空白之處,並設計出相應的介入方案,藉此創建真正以人為本的城市。」最終,這場「一口設計」成立十週年的回顧展是否將能為工作室開闢異國的新市場呢?實在讓人期待……
點此瞭解更多:One Bite Design
裝置設計出列
V&A x LDF 的博物館「快閃」裝置,有趣的是,仍持續到10月19日。所以不怕設計節結束後會錯失了機會——而且,V&A 在篩選參展設計師/藝術家的「品味」往往都有些「折衷」。所以很常都是讓人陌生的名字。但即便有些名氣不夠響亮,但亦正好是時候去瞭解他們——當然很現實的是,透過熒幕觀看的缺點,就是一切都有賴於「視覺」和「美感」的共鳴。
首先讓人大感好奇的就有 Ramzi Mallat 的《Not Your Martyr》。看似一系列珠寶般的飾品,其實形如傳統的黎巴嫩酥餅瑪穆爾(Ma’amoul)。這類在復活節和開齋節期間共享的酥餅,象徵著團結,是一種超越宗教差異的共同飲食遺產。如今被化為吹彈可破的玻璃品,則是藝術家為令人不安的貝魯特港爆炸以及黎巴嫩内戰的周年紀念日和集體創傷表達默默的敬意。
相同地,Jakkai Siributr 的紡織裝置作品《There's No Place》也探討了身份、歸屬感和家園等概念,其靈感源自於他個人對泰緬邊境難民局勢的反思。在建築師 Jamjaras Suchiva 打造的結構中懸挂著的刺繡作品,都出自泰國孔佐山難民營流離失所的撣族社區之手,希望與世界各地的觀眾之間建立了跨境對話。另外,波蘭藝術家 Alicja Patanowska 的《The Ripple Effect》中所見的波浪型立體瓷磚,則部分采用了波蘭的礦業廢棄物製成,希望引發人們對我們與自然資源之間爭議關係的反思。這些原料,乃來自波蘭西南部的熱拉茲尼莫斯特(Żelazny Most)——亦即歐洲最大的礦業廢棄物庫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