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海、长沙的街头,一幕幕视频迅速传播开来——曾经火爆的西贝餐厅,客流骤减,门店冷清,甚至被传出“用户动态清零”。一向以“西北菜代表”自居的西贝,曾经喊着要做“百年老店”,也曾喊出过“活下去”的口号。但如今,这家估值曾经突破百亿人民币的企业,正一步步走向破产边缘。
与此同时,另一位“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据传滞留香港,外界传言是因为债务与投资人的追逐,让他不得不再次被困在资本的算计里。曾经的“理想主义者”,如今似乎也成了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在西贝老板贾国龙与罗永浩之间,公众舆论甚至形成了一种残酷的二选一逻辑:必须有一个被牺牲。西贝的错,不是罗永浩的锅
很多人下意识会把矛头指向罗永浩,认为是因为他参与的跨界直播、带货,甚至某种“互联网毒药效应”,拖累了西贝。可冷静下来,西贝的困局,与罗永浩关系并不大。
西贝的问题很简单:它并没有建立起“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一二线城市,消费者选择餐饮的逻辑越来越多元——要么选择更实惠的快餐,要么选择更精致的高端餐饮。西贝夹在中间,价格不低,体验却未必配得上价格。
更致命的是,西贝在资本市场的动作,让它一步步透支了企业的未来。贾国龙在与投资人签订对赌协议的那一刻,西贝已经被推上了一条“不归路”。资本要的不是百年老店,而是估值翻倍、快速套现。银行贷款、扩张负债、对赌承诺——这一套资本的游戏,本身就与“餐饮业的长期主义”背道而驰。
于是,当现金流断裂,当消费者转身,当债务压顶,西贝没有退路。它不是被罗永浩“谋杀”的,而是被资本与自身野心“自戕”。
罗永浩的宿命:理想主义者还是投机者?
如果说贾国龙的问题在于“企业做成了资本游戏”,那么罗永浩的问题在于“人被做成了标签”。
从新东方讲台上的激情英语老师,到锤子科技的理想主义手机,再到债务缠身的“还债网红”,罗永浩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式“失败企业家”的样板。他总是以理想主义者的姿态出场,却又总是以投机者的结局落幕。
2011年,罗永浩怒怼西门子冰箱,把西方企业的傲慢一口气砸到台面上。那一年,西门子股价约67.66欧元。14年后的今天,西门子股价早已翻至229.30欧元,上涨了238.8%。真正的跨国巨头,不会被一场微博风暴击倒;相反,他们凭借全球供应链、研发与长期战略,稳健地增长着。
而罗永浩呢?他换了一个又一个赛道,从手机到电子烟,从直播带货到AR创业,几乎没有哪一次能真正稳住局面。理想主义者的叙事背后,是不断的试错、不断的失败、不断的债务。
今天的罗永浩,和贾国龙一样,都站在了一个资本的死局里:要么被市场彻底淘汰,要么被投资人架在火上烤。
中国企业家的两种幻觉
西贝与罗永浩的故事,其实是当下中国企业环境的缩影。这里面有两种典型幻觉:
- “资本万能”的幻觉
很多企业家在融资的一刻,便误以为资本能带来企业未来。实际上,资本能带来的只是放大效应——放大成功,也放大失败。西贝的债务扩张,本质上就是这种幻觉的结果。 - “个人魅力”的幻觉
罗永浩式的“个人品牌”,在短期能制造极高关注度,但在长期却反噬了企业本身。消费者、投资人,乃至公众都习惯把企业的成败与个人绑定。一旦个人失势,企业就难以为继。
这两种幻觉交织在一起,让一大批企业走上了“虚胖—崩盘”的循环。
台湾视角:我们要警惕同样的陷阱
对台湾读者而言,西贝与罗永浩的故事不是遥远的“大陆新闻”,而是一个近在眼前的警示。台湾也有餐饮连锁的扩张,也有网红企业家的光环,也有资本的诱惑。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当企业不再把心思放在产品与服务,而是沉迷在“估值、融资、IP、话题”,它就已经偏离了轨道。无论是在台北的东区,还是在高雄的夜市,真正能活下去的品牌,永远是那些一步步踏实打磨出来的。
西贝今天的崩塌,或许预示着未来更多大陆餐饮连锁的崩塌;罗永浩今天的困境,也可能预示着下一个“台湾罗永浩”的出现。
结语:企业家不是表演者
企业家,不是舞台上的明星,也不是资本的木偶。他们的责任,不是制造话题,不是追逐估值,而是创造真实、可持续的价值。
当贾国龙喊出“活下去”的时候,其实他早已丢掉了活下去的能力;当罗永浩再次站上“创业者”的舞台时,他其实已经被债务绑架,难以自由。
台湾社会或许该从这两个故事里学到:
企业家不是企业家的时候,企业也就不再是企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