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川普在接受訪問時,對英國首相斯塔默「下指令」般地說:阻止大規模移民,必要時可以動用軍隊。這樣的話一出口,媒體自然大肆渲染,有人覺得荒唐,有人覺得痛快。但我在仙台這個小城市生活十五年,聽完卻感到一股熟悉的焦慮——這話其實不只該給英國聽,日本和台灣也應該細細體會。
川普的「霸道」:罵得粗魯,但打中了問題核心
川普一向講話不經修飾,這回也不例外。他點出兩件事:
- 大規模移民可能會從內部摧毀一個國家。
- 美國已經在付代價,正在艱難遣返「不該進來的人」。
而我們這些小市民,心裡其實都清楚:移民議題看似宏觀,但最後會落到教育、醫療、治安這些最貼身的地方。孩子上學、老人看病,會立刻感受到壓力。這才是真正的焦慮來源。
日本的困局:需要移民,但又害怕移民
我在日本生活十五年,最能感受到矛盾。日本社會正在急速老化,少子化問題嚴重,勞動力缺口不斷擴大。政府每年都喊著要引進外國人,尤其是在介護、建築、餐飲這些行業。
然而,社會氛圍卻是另一回事。日本人習慣有秩序、守規矩,一旦外國人進來數量多了,不遵守規矩的例子立刻被放大。哪怕只是垃圾沒分類、深夜吵鬧,媒體一報導,就成為移民「不適應」的證據。
這種矛盾導致了政策的搖擺:需要移民,但又害怕移民。於是,日本選擇「技術實習生」這種半吊子的制度,表面上是培訓,實際上是廉價勞動力。問題是,這種制度把外國人當一次性工具人,而不是社會成員。結果雙方都不滿:日本人覺得秩序被破壞,外國人覺得被剝削。
川普說「必要時動用軍隊」聽起來很粗暴,但在日本,政府的「軟拒絕」方式,某種程度上更殘酷——既不真正接納,也不徹底拒絕。
台灣的處境:更現實、更無情
再看看台灣。台灣的勞動力問題,比日本更急。老人照護、3K行業(骯髒、危險、辛苦)大量依賴移工。東南亞的外籍看護、工廠勞工,已經成為社會的隱形支柱。
但是台灣社會對移工的態度,坦白說,並不寬容。新聞裡常出現「逃逸移工」的報導,民眾的焦慮感也在加劇。尤其在經濟壓力下,本地年輕人常覺得「工作被搶」,雖然現實是——那些低薪辛苦的崗位,本地人早已不願意做。
這裡還有一層更敏感的問題:台灣長期處於地緣政治壓力下,如果大量移民進來,會不會對社會穩定造成衝擊?當外國人數量夠多,他們的需求和投票權(假設未來有機會)會不會改變台灣社會的走向?這些都是政治上不敢談,但基層民眾早已在私下討論的話題。
川普的警告,台日都該聽
英國今天面對的大規模移民潮,其實只是先行示範。台灣和日本雖然地理環境不同,但遲早會遇到同樣的難題:
- 日本:要不要打開大門讓移民真正成為社會一份子?還是繼續用「工具人模式」撐住老齡化?
- 台灣:要不要正視移工已經是社會核心的一部分?如何平衡本地人和移工的權益?
川普的粗魯喊話,提醒我們一件事:如果政府只想維持眼前的便利,不去設計長遠的制度,移民問題最後一定會爆成社會危機。
小市民的矛盾心情
我身邊的鄰居,談起外國人總是搖頭:覺得吵、覺得不懂規矩。但同時,大家去餐廳、便利店、老人院,又離不開外國人的服務。
在台灣,我的親戚也一樣,抱怨外籍看護多、醫院裡聽不懂中文。但若沒有這些人,誰來照顧家裡臥病在床的老人?
我們小市民就是這麼矛盾:一邊害怕社會秩序被打亂,一邊又知道沒有他們就撐不下去。川普用「軍隊」來嚇人,說得極端,但我們心裡的拉扯,其實一點都不比他講得輕。
結語:國家需要勇氣,小市民只要安穩
川普的話,不管英國政府聽不聽,至少戳破了一層窗戶紙:移民問題不是「價值觀」的爭辯,而是國家能不能承受的現實問題。
對台灣來說,必須要思考:我們要的不是「便宜的工具人」,而是真正能融入社會、共同承擔責任的新公民。
對日本來說,也得問自己:要安全和秩序,還是要維持經濟?兩者不能永遠靠拖延來迴避。
而對我們這些小市民來說,想得沒有那麼複雜。我們只希望孩子上學安心、老人看病不難、社會不會亂。大國政治再怎麼激情演說,最後落到我們頭上的,只有生活的安穩或混亂。
川普的霸道語氣,聽起來像笑話,但它其實提醒了台灣和日本:這場移民風暴,終究會吹到我們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