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指出:皮膚細菌所產生的「卟啉(porphyrins)」也會促進黑色素合成、發炎、氧化壓力與膠原蛋白流失,可能是導致皮膚過早老化的新機制──被稱為「卟啉老化(Porphyr'ageing)」現象。

已知保持皮膚微生態平衡,有益肌膚健康,如提升皮膚屏障功能、免疫調節或抵禦病原體孳生(抗痘)等護膚妹榮效用──但皮膚微生態的平衡,是如何影響肌膚生理?因果之間的作用機轉,仍充滿許多未知。
特別是在日漸湧現的「益生菌保養」潮流下,越來越多研究投入探索:這些居住在我們皮膚表面的數萬億微生物與其代謝產物,對皮膚生理機制的影響為何?
- 如以前介紹過的皮膚「發電菌」在進行代謝活動時,會產生「生物電」抑制壞菌生長,從而有助保持皮膚微生態的健康平衡,促進肌膚健康狀態。(另參→皮膚好菌會發電?表皮葡萄球菌對抗痘痘的新秘密...)
一個新的老化路徑「卟啉老化(Porphyr'ageing)」
根據Marie Meunier等人的研究《Bacterial porphyrins in healthy skin: Microbiota components impact melanogenesis and age-related processes leading to Porphyr'ageing》指出:
- 細菌卟啉可穿越角質層──在人類皮膚外植體的實驗中,可觀察到細菌卟啉能滲透至皮膚角質層深處,達真皮&表皮連接處(DEJ)──即細菌卟啉,能觸及影響到表皮層中的活細胞,包括黑色素細胞和角質形成細胞等。
- 細菌卟啉是促發炎化合物,會增加氧化壓力──角質形成細胞&黑色素細胞在細菌卟啉存在下,會檢測到 IL-8(發炎因子)的水平上升、ROS(氧化壓力)升高,並且黑色素含量變多──進一步測試發現其促使黑色素的生成的機制,與TSPO(translocator protein)蛋白調控路徑有關。*TSPO是一種粒線體受體,參與多種生理機制,如免疫調節或細胞凋亡等。
- 細菌卟啉影響纖維母細胞基因表現,並下調I型前膠原蛋白──在真皮纖維母細胞培養實驗中,細菌卟啉令許多與 ECM 結構維持相關的基因表達下降,同時抑制 type I pro-collagen(膠原蛋白前體)製造量下降。這代表皮膚彈性與真皮結構,將逐漸弱化衰敗,從而衍生鬆弛皺紋等老化徵狀。
- 細菌卟啉強度與老化跡象的嚴重程度相關──經臨床研究針對100名年齡介於18~64歲之間、皮膚健康的志願者(78 名女性和 22 名男性),發現皮膚上細菌卟啉的豐度與各種老化徵象,包括不可見斑點(invisible spots)、棕色斑點(brown spots)與皺紋的長度等,呈正向相關──換句話說,細菌卟啉多的人,其皮膚老化現象更明顯。
研究人員結論到:
細菌卟啉不僅僅是與痤瘡或細菌感染相關的次要產物,它可能是一個能在健康皮膚中誘發或加速老化的潛在推手──也是皮膚光老化或內在老化之外的額外機制,可將這種現象稱為「卟啉老化(Porphyr'ageing)」。
MSMF觀點
這項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視角──「卟啉老化」現象──雖然在健康狀態下,皮膚表面的細菌所產生的「卟啉」是天然存在,但它們並非全然中立,可能透過促發炎、氧化壓力、黑色素生成與干擾ECM生成等路徑,進而導致皮膚的加速衰老。
這意味著除了外在防曬(抗紫外線)、使用抗氧化與提升保濕力之外──未來朝「調節皮膚微生物代謝活性」、「強化皮膚屏障功能」與「抑制或中和有害的微生物代謝成分」等的方向走,或許是能提供更全方位的護膚策略──當然前提是,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詳加確認了解各種皮膚微生群之代謝產物影響與其因果機制,方能事半功倍。
另外,從這研究也可知,相對於年老肌膚,年輕人呈現較少的皮膚細菌卟啉水平,暗示著年輕肌膚可能擁有一些機制來平衡或抵禦卟啉的潛在負面影響──因此,是那些機制提供了保護力?或如何避免這些保護機制衰退?避免因年齡所致卟啉的負面作用凸顯,也是另一條值得探索的美容抗老途徑。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 &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