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屯瀑布回來,抵達花鐘時,才七點二十。算算時間,大約在瀑布區停留了一個小時。水聲與清涼氣息仍縈繞在心頭,而步伐卻重新踏上熟悉的路,回到後山公園的環境裡。

往上走,來到「辛亥光復樓」。這是一棟建於 1971 年的紀念建築,為了追悼 1911 年辛亥革命中犧牲的先烈。


不遠處,有清楚的指標,指向「王陽明像」。王陽明,本名王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他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對後世影響極深。

陽明山的命名,即取自於他的精神,象徵智慧與德行的山嶺。當我站在此處,想到「知而不行,等於不知」的道理,不禁覺得這段路程,也像是一場實踐的旅程。

繼續走,來到涼亭。亭旁有池塘,水面倒映著晨光。

來到最下面的噴水池沒有噴水,好可惜。眼前的景象觸動了往事的記憶:年少時,我跟幾位學妹一起曾在這裡穿梭兜售風景明信片。

十二張一組,三十元,有五元利潤。只是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幫舞蹈系的一位學妹籌學費。那是一段懷著真心卻無疾而終的愛情故事。

青春的熱烈在池邊留下了印記,如今想來,既淒美又帶著一絲黯然。

人總在成長之後,才會體會當年的付出與執著,有時候只是擦肩而過,但記憶卻能成為生命中難以抹滅的一部分。

走到這裡,有些傷神,乾脆停下腳步。陽明山的清晨仍在延續,空氣依舊帶著山林的清新。

等候 108 路公車,準備一路下山到石牌,心中有種「旅程未盡卻暫時告一段落」的感受。也許每一次踏青,不只是為了風景,更是一次次與過去的自己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