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不是告別,而是延續——台北老店的再造之路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還記得小時候喜歡的店嗎?
長大後再回頭,卻發現它們悄悄消失了。
前陣子,台北知名鰻魚飯老店「肥前屋」無預警歇業,消息一出讓許多人震驚與惋惜。這也讓我開始思考:
為什麼這些老店會走到無法延續的地步?
在快速變動的時代,它們是否還有機會透過轉型找到新的生命力?
raw-image

作者|疫情

編輯|楊采縈

製圖|慧穎

raw-image

老店不只是店鋪,而是陪伴成長的記憶。當它們消失時,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碗熟悉的味道,更是一段地方故事。然而,近年來台灣的老店卻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根據《公視獨立特派員》報導,台灣小吃與食品飲料攤販在短短五年間急減了將近四分之一,顯示老店正以驚人速度消失。

造成這股消失潮的原因複雜,包括經營成本上升、人力斷層與接班困難。許多傳統店家原本依靠家族分工,成本低廉;但隨著勞動法規與薪資調整,經營壓力倍增。加上年輕世代對接手家業興趣不高,導致許多老店在創辦人年老後只能選擇歇業。

raw-image

這種「開業 - 興盛 - 歇業」的線性宿命,催生了老店轉型的迫切性。台北市政府開始推動的「台北造起來」計畫,正是一場文化循環的實驗。透過設計、品牌重塑與數位行銷輔導,協助老店將原有空間、技藝與故事等文化資產重新包裝、循環利用,與新世代溝通,創造新的價值。就像循環經濟將廢棄物視為「資源」而非「垃圾」,我們也應將老店視為蘊含豐富文化養分的「城市礦藏」,需要被挖掘、提煉和再設計,而非任其荒廢消失。

raw-image

以「美觀園」為例,這家開業逾七十年的日式料理老店,在計畫輔導下進行菜單設計與空間改造,不僅保留了熟悉的味道,更透過年輕化的品牌視覺吸引新客群。而老店改造後吸引新客群,也形成了一個「吸引 - 體驗 - 傳播 - 再吸引」的文化與經濟正向循環,最終不僅讓文化資產再生,也帶來了營業額成長 20–30% 的實質效益。

raw-image

這樣的轉型,正體現了循環經濟的精神:不是丟棄舊有,而是重新激活、再利用。將老店的空間、技藝與記憶,重新循環利用、設計翻新,成為城市文化的「再生資源」。這不只是老店的轉型求生,更是一場文化的永續革命:讓傳統得以在當代社會中,不斷循環、創新,持續創造新的價值與意義。

raw-image

參考資料

為何好吃的老店一直關?在一家排隊名店,他看見台灣餐飲業最真實的問題

老店正潮!台北百年老舖如何華麗轉身,圈粉年輕人與觀光客?

台北老店大改造:看台北如何「造」起來! - VERSE

傳統美食老店掀起歇業潮,業者遭遇哪些困境?【獨立特派員】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每週三、六更新✨

臉書、IG、方格子🔍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課外活動 #學習歷程 #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 #老店轉型#台北造起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的沙龍
80會員
323內容數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2025/09/17
臺灣手搖飲料盛行,一次性塑膠杯造成嚴重環境問題。循環杯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案,讓消費者在享受飲料的同時,也能為環保盡一份心力。本文探討循環杯的使用方式、效益及推廣策略,並以南投戲院的案例說明循環杯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呼籲大眾從小處著手,實踐減塑生活。
Thumbnail
2025/09/17
臺灣手搖飲料盛行,一次性塑膠杯造成嚴重環境問題。循環杯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案,讓消費者在享受飲料的同時,也能為環保盡一份心力。本文探討循環杯的使用方式、效益及推廣策略,並以南投戲院的案例說明循環杯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呼籲大眾從小處著手,實踐減塑生活。
Thumbnail
2025/09/17
環境部成立資源循環新創產業聯盟,攜手國發會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支持以廢棄漁網、尿布、咖啡渣等資源再生的創新創業項目。此舉將整合資金、通路與法規資源,加速臺灣循環經濟國際化發展,並打造可持續的綠色產業生態系。
Thumbnail
2025/09/17
環境部成立資源循環新創產業聯盟,攜手國發會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支持以廢棄漁網、尿布、咖啡渣等資源再生的創新創業項目。此舉將整合資金、通路與法規資源,加速臺灣循環經濟國際化發展,並打造可持續的綠色產業生態系。
Thumbnail
2025/09/13
最近剛開學,大家都想鹹魚翻身成自律的人,那你有想過廢棄的石膏板也可以「翻身」嗎?透過再利用技術、取得碳標籤認證,不需要使用的石膏板也成了最新盛又環保的循環經濟新產品。讓我們一起重寫資源的定義,看見那些未來富有希望的新興產業。 作者|睿栩 編輯|配合 製圖|Eunice
Thumbnail
2025/09/13
最近剛開學,大家都想鹹魚翻身成自律的人,那你有想過廢棄的石膏板也可以「翻身」嗎?透過再利用技術、取得碳標籤認證,不需要使用的石膏板也成了最新盛又環保的循環經濟新產品。讓我們一起重寫資源的定義,看見那些未來富有希望的新興產業。 作者|睿栩 編輯|配合 製圖|Eunice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新臺祺之家位在臺南的復興市場,提供叻沙、蝦麵、肉骨茶等美食,是臺南人心中的回家味道。
Thumbnail
新臺祺之家位在臺南的復興市場,提供叻沙、蝦麵、肉骨茶等美食,是臺南人心中的回家味道。
Thumbnail
台北市東區一向以來是台北市都市核心區域,東區內巷弄裡面一直是美食聚集的地方。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東區歷經經過多年的繁華與落寞的反覆循環,在民以食為天的人類社會中,食店在台北市東區裡其實就有許多老店默默存在著。這家川品排骨就是一個例子。 川品排骨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1
Thumbnail
台北市東區一向以來是台北市都市核心區域,東區內巷弄裡面一直是美食聚集的地方。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東區歷經經過多年的繁華與落寞的反覆循環,在民以食為天的人類社會中,食店在台北市東區裡其實就有許多老店默默存在著。這家川品排骨就是一個例子。 川品排骨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1
Thumbnail
幾若年前來礁溪蹛,看到一間店,算簡餐類,餐點嘛誠濟項,有幾仔項宜蘭特色的。店內清氣、束結,有一面壁頂畫宜蘭特色的物件佮風景區,用誠古錐的畫法,頭家講是伊的朋友畫的。我有當時仔欲紮轉去厝內食,刁工去買一个較大的,不繡鋼的便當盒仔去貯,我無愛用紙盒仔,轉去食煞盒仔就愛挕捒。   我有追踪伊的迷眾頁,
Thumbnail
幾若年前來礁溪蹛,看到一間店,算簡餐類,餐點嘛誠濟項,有幾仔項宜蘭特色的。店內清氣、束結,有一面壁頂畫宜蘭特色的物件佮風景區,用誠古錐的畫法,頭家講是伊的朋友畫的。我有當時仔欲紮轉去厝內食,刁工去買一个較大的,不繡鋼的便當盒仔去貯,我無愛用紙盒仔,轉去食煞盒仔就愛挕捒。   我有追踪伊的迷眾頁,
Thumbnail
台中是個美食很多的城市,香港金寶茶餐廳是我學生時期的愛店! 本店收攤的消息令我驚訝,幸好分店還在,我的回憶沒有不見❤️
Thumbnail
台中是個美食很多的城市,香港金寶茶餐廳是我學生時期的愛店! 本店收攤的消息令我驚訝,幸好分店還在,我的回憶沒有不見❤️
Thumbnail
對於當今許多上了年紀的中年甚至老年人來說,來到東道飲食亭就會有種環境吸引人地親切感。復古又懷舊的氣氛給人回到清純的記憶。如果你是年輕人,沒有經歷地年代還是會被環境感染。東道飲食亭外觀建築及內裝很懷舊相信大家很喜歡。無論是環境與建築下吃上古早味美食都會有種念舊FEEL。 東道飲食亭相關資訊::
Thumbnail
對於當今許多上了年紀的中年甚至老年人來說,來到東道飲食亭就會有種環境吸引人地親切感。復古又懷舊的氣氛給人回到清純的記憶。如果你是年輕人,沒有經歷地年代還是會被環境感染。東道飲食亭外觀建築及內裝很懷舊相信大家很喜歡。無論是環境與建築下吃上古早味美食都會有種念舊FEEL。 東道飲食亭相關資訊::
Thumbnail
就是走懷舊風,今天不走時尚,不走奢華~ 有故事的~ 1:台中美食這家傳記正老牌香菇肉焿 是在地老店,從1944年創立到現在已經超過75年了 不少臺中在地人可是從小吃到大而且價格超親民 雖然我並不是在地人,但總覺得就是要來融入一下 雖然不常PO吃的,總是正經八百寫些人生543 今天不免
Thumbnail
就是走懷舊風,今天不走時尚,不走奢華~ 有故事的~ 1:台中美食這家傳記正老牌香菇肉焿 是在地老店,從1944年創立到現在已經超過75年了 不少臺中在地人可是從小吃到大而且價格超親民 雖然我並不是在地人,但總覺得就是要來融入一下 雖然不常PO吃的,總是正經八百寫些人生543 今天不免
Thumbnail
發現一間看起來不錯的店,趁今天休假去試吃看看。
Thumbnail
發現一間看起來不錯的店,趁今天休假去試吃看看。
Thumbnail
​台北市有許多燒臘店,但是要符合老店、有人情溫度、大家愛的店家等條件就不多了。這家香味燒臘從民國八十八年(SONCE  1999)在台北市中正區南陽街開店後來搬到台北市萬華區西門町區域開店。一轉眼開店到今年也有二十五年時間了、尤其台灣這三年疫情期間很多店家都對新冠肺炎染疫情的人缺乏大愛不願做生意。但
Thumbnail
​台北市有許多燒臘店,但是要符合老店、有人情溫度、大家愛的店家等條件就不多了。這家香味燒臘從民國八十八年(SONCE  1999)在台北市中正區南陽街開店後來搬到台北市萬華區西門町區域開店。一轉眼開店到今年也有二十五年時間了、尤其台灣這三年疫情期間很多店家都對新冠肺炎染疫情的人缺乏大愛不願做生意。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