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喜歡的店嗎?
長大後再回頭,卻發現它們悄悄消失了。
前陣子,台北知名鰻魚飯老店「肥前屋」無預警歇業,消息一出讓許多人震驚與惋惜。這也讓我開始思考:
為什麼這些老店會走到無法延續的地步?
在快速變動的時代,它們是否還有機會透過轉型找到新的生命力?

作者|疫情
編輯|楊采縈
製圖|慧穎
老店不只是店鋪,而是陪伴成長的記憶。當它們消失時,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碗熟悉的味道,更是一段地方故事。然而,近年來台灣的老店卻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根據《公視獨立特派員》報導,台灣小吃與食品飲料攤販在短短五年間急減了將近四分之一,顯示老店正以驚人速度消失。
造成這股消失潮的原因複雜,包括經營成本上升、人力斷層與接班困難。許多傳統店家原本依靠家族分工,成本低廉;但隨著勞動法規與薪資調整,經營壓力倍增。加上年輕世代對接手家業興趣不高,導致許多老店在創辦人年老後只能選擇歇業。

這種「開業 - 興盛 - 歇業」的線性宿命,催生了老店轉型的迫切性。台北市政府開始推動的「台北造起來」計畫,正是一場文化循環的實驗。透過設計、品牌重塑與數位行銷輔導,協助老店將原有空間、技藝與故事等文化資產重新包裝、循環利用,與新世代溝通,創造新的價值。就像循環經濟將廢棄物視為「資源」而非「垃圾」,我們也應將老店視為蘊含豐富文化養分的「城市礦藏」,需要被挖掘、提煉和再設計,而非任其荒廢消失。

以「美觀園」為例,這家開業逾七十年的日式料理老店,在計畫輔導下進行菜單設計與空間改造,不僅保留了熟悉的味道,更透過年輕化的品牌視覺吸引新客群。而老店改造後吸引新客群,也形成了一個「吸引 - 體驗 - 傳播 - 再吸引」的文化與經濟正向循環,最終不僅讓文化資產再生,也帶來了營業額成長 20–30% 的實質效益。

這樣的轉型,正體現了循環經濟的精神:不是丟棄舊有,而是重新激活、再利用。將老店的空間、技藝與記憶,重新循環利用、設計翻新,成為城市文化的「再生資源」。這不只是老店的轉型求生,更是一場文化的永續革命:讓傳統得以在當代社會中,不斷循環、創新,持續創造新的價值與意義。

—
參考資料
為何好吃的老店一直關?在一家排隊名店,他看見台灣餐飲業最真實的問題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每週三、六更新✨
臉書、IG、方格子🔍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課外活動 #學習歷程 #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 #老店轉型#台北造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