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投資的想像是這樣的:
「選一個好標的 → 把錢放進去 → 等它長大 → 財富自由。」
聽起來很合理,但實際上,大部分人最後的結果卻是:買進後漲了一點點就急著賣、跌了一點點就恐慌砍單,甚至中途就因為沒錢繼續投入而被迫放棄。
為什麼?因為很多人只看到了「定投」這一環,卻忽略了另外兩個基石:能力圈 和 場外賺錢能力。真正能讓普通人走完財富之路的,不是單一的技巧,而是這三者形成的一個完整系統。
為什麼光有定投還不夠?
定投的邏輯是什麼?它其實就是在利用市場的波動:
- 價格低時,你買到更多單位數;
- 價格高時,你也在持續累積;
- 最終,當時間拉長,成本被平均、資產跟隨經濟增長而上漲,你自然獲得複利。
但問題來了:你真的能做到「持續」嗎?
很多人遇到市場下跌時,第一反應是「害怕」,而不是「這是機會」。甚至有些人收入不穩定,下跌的時候反而沒錢加碼。於是,定投計畫一旦中斷,就像長跑中途斷氣,最後再也跑不起來。
所以,真正的難點不是「懂不懂定投」,而是「能不能持續」。
而這個持續,恰恰需要「場外賺錢能力」來支撐。
場外賺錢能力,才是定投的燃料
把定投比喻成長跑:
- 賽道就是市場(比如台灣的 0050,它涵蓋台灣市值前 50 大公司,代表了台灣的經濟成長)。
- 節奏就是你的定投規劃(例如每月 1 萬元)。
- 而跑步的能量,來自哪裡?就是你每月的現金流,也就是 場外賺錢能力。
一個例子最能說明問題:
假設你月收入 5 萬元。
- 如果你生活開銷壓力大,每月只剩 2000 元能拿去投資,定投就很容易因為意外支出而斷掉。
- 但如果你控制開銷,場外賺錢穩定,每月能留出 1 萬元,那麼你的定投燃料就源源不絕。
試想:
- 1 萬元/月,一年就是 12 萬;
- 10 年就是 120 萬本金;
- 再加上市場年化 6–8% 的複利,你的資產曲線就會和收入曲線「分道揚鑣」。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場外賺錢能力就是定投的燃料系統。沒有燃料,再好的策略都是空談。
那能力圈又是什麼角色?
查理·芒格常講的一個詞,叫「能力圈」。意思是:你只在自己理解的範圍內做決策。
很多人其實場外收入很好,醫生、工程師、律師、創業者……場外賺來不少錢。
但一進投資市場,就開始亂搞:
- 聽到朋友說 AI 熱門,就追進去;
- 網路上有人喊生技飆股,就跟著買;
- 場外辛苦賺的錢,場內卻亂撒、亂賭。
結果是什麼?錢被市場教育光了,心態也崩了,定投計畫更不用說。
所以能力圈的存在,意義在於:
- 幫你避免掉「大錯誤」。
- 幫你集中資金在自己真正懂的標的,比如台灣的 0050 —— 它就是「不用選股、分散風險、代表經濟成長」的標的。
- 幫你建立信心,因為只有理解,你才會在下跌時敢繼續買。
能力圈就是一個濾網,過濾掉那些讓你分心、讓你踩雷的東西。
三者如何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投資系統?
現在我們把這三者放在一起,就會看到完整的邏輯:
- 場外賺錢能力:提供持續的現金流,讓你不會因為生活壓力而中斷定投。
- 能力圈:幫你篩選出合適的投資標的,比如 0050,而不是亂跟風。
- 定投紀律:利用市場波動,把時間變成朋友,把本金轉化為複利。
如果缺了任何一個,結果都會很危險:
- 沒有場外賺錢能力 → 沒錢持續投入,遇到大跌只能乾瞪眼。
- 沒有能力圈 → 投錯地方,再多努力都可能白費。
- 沒有定投紀律 → 半途而廢,永遠等不到複利的奇蹟。
0050 的實際案例
讓我們回到最實際的場景:
假設你月收入 5 萬元,每月生活開銷(房租、伙食、家庭支出)大概 3.5 萬,能留下 1.5 萬元作為投資。
如果你把這 1.5 萬元 固定定投 0050:
- 1 年 = 18 萬本金投入;
- 10 年 = 180 萬本金投入;
- 假設平均年化報酬率 7%,10 年後的資產大約 = 250 萬以上;
- 如果繼續 20 年,那就會超過 600 萬。
注意,這裡我只是假設你「老老實實、持續投入」,沒有任何聰明操作。
但是——
- 場外賺錢能力(穩定 5 萬收入,能留下 1.5 萬投資)是你的燃料。
- 能力圈(選擇 0050,不亂追題材)是你的護城河。
- 定投(每月固定買入)是你的紀律。
這三者一旦結合,就構成了普通人也能走完的「財富積累系統」。
結論 - 讓時間陪你慢慢變富
很多人以為投資要靠「高明的判斷」,事實上,普通人要的不是「神操作」,而是「不犯大錯 + 長期持續」。
- 場外賺錢能力,保證你能「供血」
- 能力圈,保證你的錢放在「安全的地方」
- 定投,保證你能「和時間做朋友」。
只要守住這三點,你不需要短期暴富,卻能確定地在長期裡收穫財富。
所以,真正的投資問題是:
你能不能穩定持續投入,並且活得足夠久,看到複利的奇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