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聽過一句話:「如果你抓不準買點,就用定期定額,時間會給你答案。」
但現實是什麼?
很多人扣了三五年,眼看報酬只有幾個百分點,甚至一度虧損,就開始懷疑:「定投真的有用嗎?還是我在自欺欺人?」這就是定投最難的地方。
它表面是數學公式,但本質卻是跟「人性弱點」對抗的一場長跑。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一、理想 vs 現實:為什麼「低買高賣」永遠只是幻覺?
想像一下,你站在股市大螢幕前。腦中有一個最完美的劇本:
- 市場跌到低點時大買,
- 市場漲到高點時全賣。
四個字:低買高賣。
問題是,高點和低點什麼時候出現? 沒有人知道。 如果真能每次都抓準,全球最有錢的人早就不是巴菲特,而是你。
更殘酷的是,人性在這裡會自動反轉:
- 跌的時候,你怕「還會更低」,不敢買。
- 漲的時候,你想「應該還會更高」,捨不得賣。
結果往往變成:高買低賣。
所以,定投的價值不是「抓到最好時機」,而是承認自己抓不準,乾脆用固定規律,把「人性衝動」封印起來。
二、定投究竟是怎麼幫你避險的?
定投能避的,其實不是市場風險,而是「行為風險」。
- 分散時間風險
一次性買在高點 = 長期痛苦。 分批買入 = 把風險攤掉,平均成本更穩定。 - 降低情緒風險
自動扣款 = 不需要判斷市場,避免追漲殺跌。 - 平滑成本,提升勝率
市場震盪時,高低點互相抵銷,形成更接近市場平均報酬。 - 強制紀律
先投資再消費,把錢留在市場,而不是被生活雜支吃掉。
一句話總結:定投不是幫你贏市場,而是幫你贏自己。
三、但別忘了,定投本身也有風險
很多人以為定投是「萬無一失」,其實它只是換了一種風險形式。
- 1. 標的選錯風險 定投只能幫你分散「時間風險」,但無法解決「投資標的本身有問題」。如果長期投資在下滑的產業(例如夕陽產業或爛公司),即使分十年慢慢扣,也只是「慢慢虧」。
所以標的一定要選擇 長期有增長潛力 的,如大盤指數或優質基金。 - 2. 機會成本風險 定投的特性是「穩健慢長」,但同時意味著—— 市場大漲時,你因為扣得慢,賺不到「一次性投入」那麼快。
換句話說,定投避免了大虧,也犧牲了快速暴利的機會。 - 3. 流動性風險 定投需要長期資金,假如中途急需用錢,被迫賣出,可能剛好遇到市場低點 → 造成損失。
建議定投資金應該是「閒錢」,不影響生活。 - 4. 長期心理風險 定投是一場「時間很長的馬拉松」,很多人會在中途因為無聊、焦慮、或短期虧損而放棄。 這種「人性熬不住」本身就是風險。
四、那麼,定投到底要不要停?
這是很多人忽略的問題:定投不是無止境的宗教信仰,而是一個工具。
真正關鍵是什麼時候停。
我給你一個簡單模型,叫 STOP:
- S – Specific Goal(目標達成):孩子學費、退休金已經到位。
- T – Time Horizon(時間縮短):距離用錢只剩 1–2 年,不再能承擔波動。
- O – Opportunity / Market(市場估值):市場極端高估,可以減緩扣款。
- P – Personal Situation(個人狀況):收入下降或急需資金,流動性優先。
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就可以考慮停止定投,把「成長」轉為「保護」。
五、結語
定投最厲害的地方,不是數學公式,而是它能幫我們這些普通人,避開「低買高賣」的幻覺,抵抗人性衝動。
它能讓你用最笨的方法,卻走到最穩的結果。
但別忘了:
- 定投避險,避的是人性,而不是市場。
- 定投有風險,選錯標的、急需用錢、心理撐不住,都會失敗。
- 定投需要停下來,當目標完成,就該把「累積」變成「兌現」。
所以,投資的核心不是「找到完美策略」,而是「找到你能長期堅持的機制」。
定投就是這樣一個機制:反人性,卻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