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看到股市狂漲,就忍不住跟著買入?或者看到別人全賣,你也跟著割肉?
如果答案是「有過」,恭喜你,你正踩在投資最常見、最危險的陷阱上:追隨群眾(Herding)。
查理·芒格早就提醒過:人類天生容易跟隨群體,這是最大的心理陷阱之一。這篇文章說明為什麼這個行為會毀掉投資收益,以及該怎麼避免。
一、什麼是追隨群眾行為?
追隨群眾,又叫 Herding 行為,是指:
看到大多數人做某件事,我們也跟著做,而不去理性分析是否正確。
在投資市場裡,它的表現很直觀:
- 大漲時,看到朋友或媒體都在買 → 你也跟著入場
- 大跌時,大家都在逃 → 你也跟著賣出
心理背後,是兩個本能驅動:
- 恐懼被落下(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 群體安全感(Safety in Numbers)
看起來合理,但實際上,這往往讓我們「高買低賣」,正好和理性投資目標相反。
二、追隨群眾為何致命?
1. 高買低賣,長期報酬受損
- 當市場瘋狂時,你跟風買入,通常已經接近波段高點
- 當恐慌蔓延,你跟著賣出,可能已經跌到谷底
- 結果:一次又一次把波動的價差損失掉
2. 喪失思考能力
- 群眾效應會抑制個人判斷,你開始依賴「大家都這樣做」
- 理性分析被情緒取代,選股、估值、安全邊際都可能被忽略
3. 心理壓力增加
- 追隨群眾容易讓人陷入「跟錯人就焦慮」的循環
- 長期下來,你可能因恐懼或貪婪而偏離原本投資策略
這裡的核心邏輯是:心理偏差 → 行為錯誤 → 投資績效受損。
三、台北的阿凱
阿凱是台北一名上班族,2021 年聽朋友說「加密貨幣要暴漲了!」
- 他第一次看到比特幣突破新高,內心 FOMO 作祟 → 全部積蓄買入
- 三個月後,價格腰斬,他恐慌贖回 → 損失 40% 本金
幾個月後,市場再次反彈,他只能眼睜睜看著「群眾」賺錢。
阿凱的錯誤不是市場,而是心理被群眾牽著走。
他錯在把自己決策的主導權交給了群體,而非依照原本分析和策略。
四、從認知到行為模型
- Step 1:認知——先承認你可能被群眾影響
問自己:我這次操作,是因為分析後決策,還是因為看到大家都在做? - Step 2:分析——用數據和理性檢驗
檢視標的價值:公司基本面、ETF 估值、波動風險
給自己設定「買入/賣出標準」,而不是跟風 - Step 3:行動——建立行為規則
規則化投資流程:定期定額、分散資產
自動化執行:避免短期波動影響操作
心理提醒:跌時不慌,漲時不貪 - Step 4:檢視——回顧決策
定期檢查:本月操作是基於群眾心理還是理性分析?
反思錯誤,調整策略
是一個循環模型:認知 → 分析 → 行動 → 檢視。
每一步都幫你過濾掉群眾效應帶來的偏誤。
五、工具與策略
- 定期定額(DCA):不依賴判斷市場高低點,自動攤平成本
- 分散投資:降低單一資產追隨群眾的風險
- 寫下投資原則:用文字規範自己,遇到波動就對照執行
- 心理建設:接受短期波動為常態,避免情緒決策
本質上,工具只是幫助你少犯錯,心理防線才是核心。
六、結語
追隨群眾看似安全,實際上是投資的大敵:
- 認知偏差會影響行為
- 行為錯誤會損耗收益
- 建立規則化、模型化流程才能避免損失
投資不是追隨潮流,而是掌握自己。
少犯錯,比追逐機會更重要。
只要你能認清群眾心理偏差,並用紀律化工具和行為模型管理自己,你就不會再被市場和他人的情緒牽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