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好個哲學一家親》第二章 另一版(單篇)
早在一九八零年,環瀛國的市面上開始出現以工廠機器製作的棉製無袖改良旗袍,版型不變,面料變少也變薄,幾乎沒有繡紋;多是素面或機器染料等圖案居多,價格比傳統旗袍便宜很多,更能快速的大量製作。
在此之前,十六家之一的孫家,孫芳懿開啟了傳統旗袍的變革,使之在日常中,不僅適合多種場合,也能自由搭配。當時的傳統旗袍,以五分袖和短袖為主,都是京派的版型與蘇派的面料和工藝結合而成的一件式;她則將一件式改成上下兩件式,上身依舊是傳統版型與樣式,但底下的樣式就很多變,有很多種褲型,也有很多類型的裙子。
孫芳懿生於一九一五年,在馥堂大學的東西樓念完學士後,就飛去美國念服裝相關的科系。喜愛傳統旗袍的她,在學習服裝設計的過程中,就經常畫各式各樣符合日常的傳統旗袍的草圖,變化多在底下的樣式,或兩件式的繡紋與樣式等等。每當空閒的時候,就買布料在租屋處,以自己的尺寸用縫紉機製作草圖上的樣式,完成後就當自己的新衣服穿。她以這樣的方式給自己做了很多亮麗的新衣服,不必去外面找裁縫師製作衣服,或在百貨公司買昂貴或打折的衣服,因此省下不少治裝費。
在學成後,她沒有留在美國找工作,而是迫切地回到灜陸國(後來的環瀛國),在玉欽街當服裝師傅的學徒;一邊給許多富戶製作各種樣式的服裝來磨練手藝,一邊熟悉各種面料,進而培養自己的審美及眼光。因為許多富戶從製作到親自試裝的時候,經常提出挑剔,甚至苛刻的要求,常讓她在無數次的修改中,在家裡面臨情緒崩潰的情況;她都以「這是製作服裝必經的過程,沒有嚴苛的反覆修改,就沒有之後滿意的成品」來安慰自己。這樣的苦日子,一共持續了七年,等賺到足夠的錢就辭職,並在離玉欽街不遠的懷遠街,買下一棟六層的小樓,於一樓開設自己的服裝店,並住在二樓,對門及三樓以上就出租給他人。當時一層樓是兩戶,各是五十坪以及二樓以上都有十坪的室內陽台;因為一樓面向馬路,因此沒有陽台並兩戶打通,可用面積為一百二十坪,她就用五十坪當店面,其餘則改當私人工作室和倉庫。
一邊製作自己設計的服裝在店裡販售,一邊經營品牌,另一邊爾偶會接朋友訂製服裝的訂單,但還是以自己設計販售的服裝為主業。售價比訂製的傳統旗袍便宜,卻比九零年的工廠製作貴一些。但好處是她可以跟客戶講解不同布料之間的差異,再加上設計的服裝不只有素面,也有圖紋或刺繡上多變化,既能正式又能休閒;不少樣式還可以自由搭配,因此深受客戶,尤其是十六家的年輕小姐、中年婦女的喜愛!
孫芳懿早在美國讀書期間,就自己製作服裝來穿了,那時以鈕釦的方式,把五分的短褲和長裙結合,而長裙是可以拆掉的樣式,她稱之「裙褲」。這樣既能防止走光的尷尬,也能隨著日常需要改變穿著的方式。當然,也有不能拆掉的裙褲,讓喜歡裙裝的女生既能方便活動,也能防止走光。這個設計在店裡推出,有媒體形容這種外有裙襬,內有短褲的設計是「多此一舉」!
她本人對此毫不在意,反而很喜歡這樣的設計,不少十六家的小姐,尤其中年婦女也非常喜歡這種設計——炎熱的夏季,在家可以穿短褲,要外出可以在外面套上原本的長裙,非常方便。除此之外,有更多需要出席活動或需要在外交際應酬的十六家女性,很喜歡上身穿著傳統的五分繡旗袍,底下穿著看似如裙擺的寬褲,不僅方便活動,亦能正式也能休閒,擺脫一件式及長裙帶來的不便利。這種似褲似裙的服裝,在保守而傳統的四五十年代非常前衛,十六家還沒改變巨大的時候,亦是非常創新,又宛如擦邊球的隱性叛逆。
那時的女性著裝,仍是以一體式的傳統旗袍或各式的裙裝為主,這樣似像不像的設計,確實滿大膽的,既保守又有幾分前衛!這種褲子一推出,范家的范美雲、李家的好幾位媳婦,如日韓混血的孫道熙、張熙雲、鄺如芳等等,紛紛跑去店裡試穿,一次就買了十件回去。有時遇到海外的親友生日,提前問好尺碼與花紋、樣式等,就直接下單六件一整套的傳統旗袍與寬褲再打包郵寄過去。
或許是對傳統旗袍與褲子的情有獨鍾,因此在設計服裝時,就比較敢玩也敢創新,但又不會太超過當時的保守氛圍,像一件寬褲在膝蓋就拼接剪裁或設計的牛仔布料,看來既隨興又率性,還有幾分造型,一度成為當時男女生最愛的流行。這也讓喜歡牛仔布又不喜歡太過悶熱的年輕男女,也能輕鬆穿出門,還能搭配喜歡的外套、背心或上衣,顯出各自的時尚風。
那時,賣最好的款式是膝蓋處拼接層層疊疊的牛仔布或斜式像翅膀的寬褲,看起來像是男生穿的,實際上男女都在穿;放到二零一七年來看,雖然是老褲子了,但依舊很時髦,一點也不過時。
雖然賣最好的是許多創意設計的寬褲,但上身的傳統旗袍一樣賣得很好,除了原本的短袖與五分繡跟高立領之外,她改良成襯衫的領子和鈕釦方便穿脫,也有中高、低立領與襯衫領的結合。旗袍上的花紋,則減少繁複的刺繡圖樣,改為簡單的刺繡搭配大量素面的底色,既簡潔又正式,還帶有一些復古的元素。這種刺繡點綴的簡潔旗袍也深受中年婦女和一些年輕小姐的喜愛;不只方便穿脫,還有原始的中高襯衫立領可以支撐脖頸,使儀態更好看!
一九八六年在女婿楊敬明的喪禮上,范宜修在應對不請自來的媒體時,所穿的黑色提花傳統旗袍,就是孫芳懿設計的;傳統的五分袖,緹花高立領襯衫,底下是同樣的高腰寬褲,在視覺上看起來更高了!
*
相比她的大名鼎鼎,她的兄弟姊妹和其他家人都極為低調,不少人都平凡度過一生。她的祖父孫巽是曾祖父孫仲逵的第三個兒子,亦是家裡第四個小孩,一生都在經營雜貨與布料鋪;家中自小不乏各色布匹與針線,成為兒時孫芳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在不知不覺間奠定了她日後設計與縫製新衣的基礎。祖父孫巽與祖母計氏成婚後,生了六男五女,其中三個早夭。在孫芳懿出生之前,大伯孫凱未婚早逝,二伯孫誠在外經商時不幸病逝。接連失去兩位兄長,讓當時年僅十九歲在家中排行第三的父親孫逾,不得不提前承擔傳宗接代的責任,與同為十六家的楊家五小姐成婚,先後育有孫芳葆、孫芳辛、孫芳儀、孫芳懿、孫芳迪、孫芳玥、孫芳誠和孫芳愷。而在馥大東西樓任教的孫柔芳與孫錦芳姊弟,則是孫芳懿的七姑孫玹(生於一八九七年)的兒女。
孫垣作為祖父母第四個兒子,又是最小的孩子,出生於一九零六年,但他沒有因此深受父母與孫家長輩的寵愛,反而在教養上十分嚴格。至於在人生的許多選擇上,比起七個兄姊算是幸運很多,比較自由;可以自己決定很多事,相對來說,在很多方面的壓力比較小。
孫芳懿的父親孫逾在十九歲成婚時,這位最小的叔父只有三歲,當她出生時,這位叔父已經九歲了;輩份關係雖然大,但孫垣跟三哥的子女相處起來,比較像兄弟姊妹,不像叔叔與侄子女。
當孫垣在二十六歲終於要成婚時,已經花甲之年的父母非常高興,年僅十七歲的孫芳懿也為最小的叔父感到開心。新娘子是曾為十六家的凌家三小姐熙玥,本身就很愛時尚;時常打扮時髦的三小姐知道夫家的這位姪女非常喜歡畫畫,就請她設計自己的結婚禮服。這個請求令年輕的孫芳懿又驚又喜,在得知嬸嬸的喜好後,連著幾個晚上畫了好幾張婚服的草圖,一早就登門拿給嫂嫂挑選。三小姐從十張圖紙裡,挑了三張並稍微潤飾後,就交給她並讓她拿去玉欽街的某家裁縫製作。
那場婚禮並不盛大,但三小姐的三件婚服,瞬間震驚了所有參加的賓客,他們紛紛對從沒見過的新穎設計感到驚嘆和讚揚!那時很多的婚服,不論中西式在樣式上都很相似,變化也不大,可以說是大同小異。但孫芳懿設計的婚服,跟市面上常見的款式完全不一樣,不少大小家的媒體開始報導這三件婚服;一瞬之間,不少富戶的太太、小姐都在找這位神祕婚服製作人想要訂製服裝,孫家對此很頭痛,只好把孫芳懿送到歐洲去遊學,暫避風頭。三小姐對此也緘口不言,逢人問起就說對方已經回歐洲了,當初是隨手一畫,也沒太認真看待,哪裡知道會這麼紅呀!
一直到一年後,這件事的風波過了,孫芳懿才返回瀛陸國,也因此比較晚考上大學。雖然比一般人晚讀、晚畢業,但絲毫不影響她想要做的事;當孫家上下得知她想去美國學習服裝設計專業時,並沒有反對,但也沒有大力支持。父母除了支付學費跟船票外,其餘的開銷要自己負責,因此她在國外生活時,感情很好的叔叔、嬸嬸常常私下寄錢給她,深怕她為了生活跑去做舞女或風塵小姐等情色行業。實際上,她經常買布自己做衣服,到處擺地攤售賣,以此賺取生活費。
*
當孫芳懿在晚年回憶這段經歷時,表示那時的生活雖然很拮据,卻是她最開心的日子,因為可以邊學邊製作衣服販售;雖然有幾天都沒收入會感到很緊張、很有壓力,但能賣自製的衣服,還是值得開心的事。
現在穿傳統旗袍(一件式)的人非常稀少了,但在孫芳懿的改革下,它又多了另類的生命,也不再是年輕人眼中的「老衣服」,而是能走進大眾的日常時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