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別塔學院》對我來說算是久仰大名的一本小說,剛上市時,我從好幾位奇幻文學同好的口中都聽到這本小說是「今年必讀的奇幻大作」,所以很早就趕緊入手了,誰知在待讀清單上一個不小心拖到了今年……(真是非常明確的拖延癌末期呢)。
《巴別塔學院》是在2022年出版的一本奇幻小說,以1830年代的平行世界的英國為背景。作者匡靈秀是一位廣州人,四歲時隨著家人移民至美國,這位早慧的作家在這本小說說建構了特殊的「銀工魔法」,驅動的條件則是白銀與駕馭語言的力量。當時的英國,在獲取大量白銀後逐漸成為全球殖民強權,為了鞏固地位,牛津大學創立了名為「巴別塔學院」的語言翻譯研究中心進行全球各種語言的蒐羅與研究。故事便圍繞著巴別塔學院的四位大一新生展開。
這本小說出版前就已經獲得大量的關注,不但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一名,也榮獲布萊克威爾2022年度小說類圖書獎和2022年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但《巴別塔學院》最有名的八卦來自2023年的雨果獎。當年,《巴別塔學院》被認為是雨果獎的得獎大熱門,沒想到主辦方裁定該書不符資格。猜猜為什麼?噹噹,因為2023年的雨果獎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都市,由於雨果獎的得獎審查團隊是由當年度主辦的城市組織的,自然在連耽美都要封殺的國度中,也不無可能要好好進行入圍書籍的審查。雨果獎管理團隊後來外洩的電郵內容,也證實了因為在中國舉辦,管理團隊接到通知要求要對書籍進行審查作業。
老實說,看完小說的我對於中國不滿《巴別塔學院》還蠻不能理解的。因為小說中主要的官僚與侵略者是大英帝國,算是擔當了反派的殖民方,中國在書中的地位是被歧視、壓榨、但也同時有中國人守護著中國的尊嚴不願屈服。這樣算是蠻友華的設定吧?但中國官方還是不允許這本小說得到關注。仔細思量,或許某個程度是因為作者有描述了廣州當時瘟疫蔓延、還有市集髒亂的街區、以及大量歧視華人的語句(但實際上出自一些英國人的嘴巴,並不是來自主角群),導致微幅的符合了「乳滑」的標準,故被從嚴審查了。
回到《巴別塔學院》的小說本身。雖然是奇幻冒險類型的小說,但《巴別塔學院》的劇情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還蠻單薄的。主角羅賓的英雄旅程外部上只經歷了兩三個關鍵事件,也因為小說本身有著19世紀平行世界的背景限制,銀工魔法再強大也無法讓語言學家變成飛天遁地的戰士或是重生穿越到異世界大興土木。劇情的刺激性相對較低,也因此可以想見其實整個故事線的劇情走向稱不上非常精彩,連I am your father等級的梗都自己很快破光光。也因此對於羅賓的心路轉折,或許可以說的上有少了那麼一點的推力,前期在學的羅賓跟後半本快畢業前的羅賓說話的方式判若兩人。
不過,我也不覺得作者這樣的安排是完全不合理的。首先,羅賓的外部行為模式轉化雖然劇烈,但因為羅賓的內心戲很多,隱約可以感受到羅賓不斷在壓抑,本身的認知卻壓不住的發芽茁壯,因此如果說羅賓是因為那個不可回頭的關鍵事件發生之後漸漸豁出去了,也算是合理的角色曲線。再者,羅賓在被刻意教養成半根香蕉(外表黃種人,內心白種人) 之前已經對廣州有不少兒時記憶,所以他的處境可能也迫使他平常必須一直維持他被教導的樣子,否則他現在擁有的一切穩定環境都將因他無法維持「文明英國人的樣態」而被再次剝奪。在羅賓身上感受到作者程度不低的投射,光是出身背景在中國廣州和年紀很小就被帶離中國在歐美國家養育長大的設定就很相似,我想就算作者是生活在21世紀的美國移民,多多少少還是會偶爾有一點點格格不入的感受蹦出來吧?否則怎麼能把這些備受歧視的移民艱困狀況寫的那麼豐富呢?
身為中文使用者,我自認在只要會講中文的人,都可以在看《巴別塔學院》時獲得最完整的閱讀語言體驗。因為羅賓的母語是普通話和廣東話,所以他在內心戲會使用很多普通話的典故跟思考方式,甚至會教他的同學成語!本書的一大亮點其實也在作者對「語言學」的考據上相當豐富,看著巴別塔學院的教授們在解視A詞原本是如何來自B語,但其中又混入C語使用者的穿鑿附會,所以其根源可能根本其實是來自D語居多——我想到曾經有一位英文老師教過,英文中每個東西、每個概念都有至少兩個以上的詞根可以變化,這是因為英文結合了拉丁文體系語日耳曼語體系,因次兩個系統各自會貢獻一個描述同樣東西的詞語給英文。原來語言是這樣活在使用者的舌尖的呀。
最後,我想匡靈秀真的很喜歡牛津,因為書中前半段對牛津校園到整個大學城的景色描述實在太令人心神嚮往了。山丘草地上宜人的野餐,充滿春日的嘻笑和輕鬆的話題;餐廳的學餐食物相當糟糕,促使各位不在英國出生的移民主角群開始拿出自己的廚藝本事,還有挑戰英國人開的異國餐廳;就連暗巷中打群架的酒醉混混找羅賓和朋友麻煩時,也在羅賓拔腿狂奔逃跑時顯得可笑又無害。出社會有點時日後,看著這些描述慢慢回憶起往日的校園時光,單純的學生時代不需要套上多少濾鏡,也能呈現出最快樂青春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