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花蓮光復鄉遭遇罕見堰塞湖潰堤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與基礎設施毀損。 堰塞湖在數個月之前就已經發現且有持續監測,但是不是能更主動積極的處理,就能避免這場災難了呢?看到新聞畫面真的感受的到居民的無助,如何才能恢復到原本的樣子……
災害背景與科普
堰塞湖(Landslide-dammed lake)是指因自然災害導致河道被阻斷,水流受阻而形成的湖泊。其形成通常具備以下條件: 1. 自然事件造成河道阻斷 - 地震引發山體滑落 - 豪雨或颱風造成土石流 - 火山活動或冰川作用導致堆積物堵塞河道 2. 壩體特性與潰堤風險 - 壩體多由鬆散土石構成,結構不穩定 - 水位上升或持續降雨可能導致壩體崩潰 - 潰堤後形成洪峰,速度快、破壞力強,易釀重大災害 3.災害背景 - 時間:2025年9月23日下午 - 地點: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 - 原因:受颱風樺加沙外圍環流影響,豪雨導致壩頂溢流 - 水深:一度達一層樓高 - 基礎設施損毀:馬太鞍溪橋沖毀、台9線交通中斷
災害成因分析
- 壩高約200公尺,蓄水量達9100萬噸 - 豪雨導致水位急升,壩體無法承受壓力 - 花蓮溪地形歷史上多次改道,地質脆弱 - 多數罹難者為住在一樓的高齡者,撤離困難 - 洪水夾帶泥沙與漂流物,衝擊力極強堰塞湖潰堤的預防與疏散對策
1. 預防措施 即時監測系統建置 - 安裝雨量、水位、地震與土石流感測器 - 建立AI預測模型,預測潰堤機率與時間 - 整合氣象與地形資料,提升預警準確度 工程防護措施 - 設置導流槽或溢洪道,降低水位壓力 - 分段洩洪,避免一次性潰決 - 加固壩體結構,使用石籠或混凝土穩定堆積物 地形與聚落風險評估 - 製作潰堤洪水模擬圖,納入都市規劃 - 禁止在高風險區域新建住宅 - 推動防災重建或遷村規劃 2. 疏散機制 分級預警制度 黃色:水位快速上升、壩體出現裂縫,通知居民準備撤離 橙色:壩體溢流、感測器異常,強制撤離高風險區 紅色:壩體潰決或即將潰決,全面疏散、啟動救援機制 疏散路線與避難所規劃 - 避免路線穿越河道或低窪地 - 設置高地避難所,備有糧食、醫療與通訊設備 - 每年進行堰塞湖潰堤演練,提升居民反應能力 智慧通報系統 - 手機簡訊與App推播即時通知 - 廣播與警報器針對高齡者與無網路族群 - 社區防災志工隊協助行動不便者撤離
目前台灣也有一些防災的APP和官方帳號,建議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也能知道自己家是不是在地震帶或淹水潛勢區,甚至可以去上防災士課程,有更多的防災概念,才能到在關鍵時刻採取更適當的行動。

消防防災E點通app

颱風最新動態
國際案例借鏡
尼泊爾Seti河(2012) : 空投感測器預測潰堤時間 中國四川唐家山(2008) : 軍隊爆破開渠導流,避免千萬人受災 日本新潟縣(2004) : 建立災害資訊整合平台,提升預警效率 堰塞湖潰堤災害雖難以完全避免,但透過科技監測、工程防護與社區動員,可大幅降低災害風險。花蓮每次遇到天災真的災情都很慘重,希望不管是地方還是中央,未來都應加強跨部門協調、提升預警系統精度,並推動社區防災教育,建立更具韌性的防災體系,讓民眾更有警覺性。 延伸閱讀與資料來源 - Yahoo新聞:花蓮光復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 - 風傳媒:堰塞湖潰堤真相與光復鄉災情解析 - MSN新聞:傅崐萁呼籲中央提出堰塞湖長遠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