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rlink 是 SpaceX 推出的低軌衛星網路計畫,原本只是為了讓偏遠地區也能上網,但發展到現在,它已經被視為可能的全球網路基建。這篇文章想帶大家看看幾個面向:Starlink 的技術原理,它在戰爭與旅行中的真實應用,以及這項技術對產業和國際政治可能帶來的影響。
低軌衛星的關鍵差別
傳統的衛星網路大多放在三萬六千公里高的同步軌道。這樣做的好處是覆蓋範圍廣,只要幾顆衛星就能連線全球,但缺點就是延遲太高,訊號來回要 600 毫秒以上,玩遊戲或視訊會議幾乎沒辦法用。
Starlink 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把衛星放在 500 到 1200 公里之間的低地球軌道。這讓延遲直接降到 30 到 50 毫秒,速度也能跑到百 Mbps,接近地面寬頻的水準。問題是,低軌衛星移動很快,覆蓋時間很短,要保持穩定連線,就必須發射成千上萬顆衛星來接力。這在以前根本做不到,因為每發射一次衛星就要花掉天價的成本。直到 SpaceX 做出可回收火箭,把單次發射費用降到傳統的十分之一,這才真正可行。
地面端的技術也很關鍵。Starlink 使用相位陣列天線,讓一個小碟子就能快速追蹤天上的衛星,不需要笨重的機械轉動。再加上新一代衛星開始配備星間雷射鏈路,衛星之間能直接互傳資料,不必完全依賴地面站,全球覆蓋的延遲又能再降低。
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重點,就是頻譜。現在 Starlink 衛星用的是 Ka/Ku 波段(12–18 GHz 與 26–40 GHz),頻寬大,適合高速上網,但頻率太高,穿透力差,手機根本收不到,只能靠專用終端設備。
如果要做到手機直連衛星,就必須用到中頻段資源,像是 H-block(1.9 GHz) 和 AWS-4(2 GHz)。這些頻段原本設計給行動網路,穿透力強,手機已經支援。這也是為什麼 SpaceX 要收購 EchoStar 的頻譜資產。因為只有把高頻 Ka/Ku和中頻 H-block、AWS-4結合,Starlink 才能從衛星寬頻進化到手機直連衛星。
(延伸閱讀:SpaceX 170 億美元收購 EchoStar 頻譜,加速衛星直連手機服務)
從戰場到旅行

Starlink 最快被看見的地方,是戰爭。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烏克蘭的地面通訊設施被大規模摧毀。Starlink 在短時間內送去成千上萬套終端設備,讓軍隊能繼續協調,政府能正常運作,平民也能跟外界保持聯繫。對戰場來說,這不只是網路,而是一條生命線。
在和平場景裡,Starlink 同樣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過去長途飛機上的 Wi-Fi 貴又慢,郵輪上的網路更是常常掉線。現在有了 Starlink,不少航空公司和郵輪業者開始直接導入服務。乘客能在一萬公尺高空或茫茫大海上,用 50 到 100 Mbps 的速度看影片、開視訊會議,甚至和家人即時聊天。旅行時一定會斷線的想像,正在被徹底改寫。
產業、生活和地緣政治
Starlink 帶來的影響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
- 商業。SpaceX 不只是火箭公司,它需要穩定的現金流來支撐下一代火箭的研發。Starlink 就是這個現金引擎,把火箭發射和網路服務結合,變成一個長期可持續的生意。
- 生活。對農村醫療、海上運輸,甚至一些偏鄉學校來說,Starlink 意味著第一次能接近城市水準的網路服務。它不只是「能上網」,而是改變了這些地方的可能性。
- 地緣政治。烏克蘭的經驗證明 Starlink 已經是戰略資產,不只是商業工具。各國政府開始更重視頻譜和太空治理,因為這不單是網路問題,也是國防問題。除了 SpaceX,Amazon 的 Kuiper、OneWeb 也在追趕,但目前進度仍落後,Starlink 在市場上保持明顯領先。
競爭對手

Amazon 的 Project Kuiper 是低軌衛星網路計畫,使命是縮小數位落差,願景是結合 AWS 與電商生態成為全球基礎建設。計畫發射超過 3,000 顆衛星,目前已完成測試衛星,正加速部署,直接挑戰 SpaceX Starlink 與 OneWeb。
雖然 Starlink 在市場上聲量最大,但它並不是唯一的低軌衛星網路計畫。Amazon 也投入了 Project Kuiper,計畫發射超過 3,000 顆衛星,並和 AWS 的雲端服務結合。不過截至 2025 年,Kuiper 仍處於初期部署階段,首批測試衛星剛上軌,離大規模商業化還有幾年。
另一個競爭者是 OneWeb,由英國政府與 Bharti Global 投資,計畫建構約 650 顆低軌衛星。它的定位較偏向企業與政府專網,覆蓋範圍有限,整體規模和資金力都不及 Starlink。
這些對手雖然各有優勢,但在衛星數量、火箭發射能力和全球部署速度上,仍難以追上 SpaceX。Starlink 已經發射超過 6,000 顆衛星,形成壓倒性領先,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在談頻譜政策時,往往把 Starlink 當成標準參照。
當然,Starlink 並不是沒有爭議。天文學界批評低軌衛星帶來光害,干擾觀測。數萬顆衛星同時在軌道上,也增加了太空垃圾和碰撞風險。從使用角度來看,它短期內還難以取代光纖或 5G,主要價值還是集中在偏遠或特殊場景。隨著用戶越來越多,如何維持品質、避免頻譜衝突,將會是長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