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上空,晨光灑在巡邏艦隊與無人偵察機上。賀錦麗在白宮戰情室內注視全球衛星畫面,這一次,澳洲皇家海軍的增援艦隊正從南太平洋急速北上,加入日美菲聯合防線。
「澳洲艦隊已經接近北緯20度線,將與日美菲巡邏艦隊會合。」美國海軍參謀報告。
賀錦麗點頭:「這能大幅提升南海與東海的防衛密度,並支援台灣非對稱防禦作戰。」
台北,黑熊青年與民間駭客網絡迅速整合新情資。澳洲提供的遠端偵察數據,讓台灣沿岸防線形成多層監控網,電子干擾與反導攔截能力大幅增強。民間力量利用這些資訊,及時阻斷「第五縱隊」的滲透與假消息傳播。
中南海,高層會議氣氛緊張。內部的資深外交官再次提出意見:
「聯盟力量增加,台海衝突將造成國際全面制裁。建議階段性施壓,不要全線強攻。」 部分將領反駁:「我們不能退縮,必須逼迫台灣屈服!」 意見分歧擴大,習近平面色沉重。這場多線壓力下的內部分裂,使策略難以統一。
莫斯科也面臨相同問題。北約防線穩固,俄軍內部出現保守派與激進派爭論:是否冒險加速進攻波蘭?還是保持防守?這種猶豫讓北約重新分配兵力,將部分東歐增援轉向亞太方向支援聯合防線。
在台海,聯合防線首次展現反擊力量:
—美日菲澳巡邏艦隊與台灣無人偵察機協同,對中國海軍進行精準壓制與干擾。 —黑熊青年與民間駭客同步攻擊對方通信網絡,削弱電子干擾能力。 —台灣岸基雷達與導彈系統攔截多枚來襲導彈,將威脅壓低到可控範圍。
賀錦麗在戰情室內低語:
「裂縫已經出現,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時機,讓內部分歧放大,同時穩固防線,讓盟軍協作發揮最大效能。」
夜幕再次籠罩太平洋與南海,但台海聯合防線比以往更堅固。盟軍的多國協作、台灣民間力量與即時情報網絡,已經形成第一次反擊的曙光。
遠在北京與莫斯科,高層意識到:即使多線施壓,若盟軍持續整合力量,局勢可能迅速逆轉。內部爭論加劇,強硬派與保守派的分歧,使第一輪衝突結果,出現了盟軍微幅優勢。
賀錦麗望向遠方夜空,心中明白:
「真正的戰爭還在前方,但第一輪,我們已經在裂縫中找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