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裂縫中的意外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北京,中南海。高層戰略會議如同巨大的棋盤,紅色激光劃過地圖,每一個動作都代表著可能的衝突。

「盟軍已經穩住台海第一波攻勢,但我們不能退縮。」中方參謀長低聲說。


習近平點頭:「我們要升級施壓,結合海空封鎖、電子干擾與心理戰,迫使台灣屈服。」


同一時間,莫斯科也在克里姆林宮內召開戰略會議。普京冷靜地說:


「北約東翼防線穩固,我們必須調整策略,用非對稱手段製造裂縫。」 一名情報將領補充:「我們可以增加資訊戰滲透,假消息、金融操控,同時提供北京在台海的心理壓力。」


然而,在中南海的一角,一位資深外交官偷偷寫下密件,遞交給總統幕僚。


密件內容: 「如果我們在台海強硬過度,國際制裁將全面啟動。建議以有限施壓配合談判,避免全面衝突。」


這個意外決定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湖面,引起連鎖波動。部分中方幕僚開始討論「階段性施壓策略」,不再盲目全線升級。

華盛頓,賀錦麗得知此情報,眉頭微皺卻露出一絲微笑:


「這可能是我們破局的機會。」她立刻指示幕僚: —加強情報滲透,確認北京是否真有內部分歧。 —保持台灣與日美菲聯合防線穩定,並準備針對可能出現的分裂策略做快速反應。 —利用國際媒體與社群平台,放大北京內部的意見分歧,形成心理戰優勢。


台北,黑熊青年與民間聯盟收到最新情資。


「對方內部出現矛盾,我們可以透過資訊共享與民防行動,爭取更多時間與民心。」隊長說。


東歐前線,俄軍察覺北約防線堅固,內部也有部分將領建議保守推進,避免損失過大。這使得北約得以重新部署部分兵力,支援亞太方向。

夜色中,台海、東海、南海的聯合防線仍然運作。無人偵察機、巡邏艦隊、電子防禦網絡與民間情報平台交織,形成密不透風的立體防禦。

賀錦麗站在戰情室的窗前,凝視遠方的夜空:


「裂縫存在,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任何意外決定都可能改變戰局,但同時,也可能給我們第一個真正的突破口。」


此刻,戰爭的棋盤上,多線壓力、心理戰、民間力量與盟軍協作,正交織成一場複雜且危險的博弈。曙光之後,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繭居族的咖啡廳
145會員
473內容數
這裡是給不愛社交、喜歡獨處的繭居族一個虛擬的安靜角落。分享書單、韓漫、連載小說,也記錄我實踐極簡生活、減少消費和整理生活空間的過程。希望這間「繭居族咖啡廳」能陪伴像我一樣的你,用閱讀與創作填滿安靜卻豐富的日常。
繭居族的咖啡廳的其他內容
2025/09/24
台海上空,晨霧如同迷宮般盤旋。中國海軍艦隊再次逼近封鎖線,導彈試射與電子干擾同步啟動,但這一次,日美菲聯合巡邏艦隊與台灣民間偵察網已形成完善防護網。 黑熊青年與民間駭客組織同步監控所有電子信號。螢幕上即時標示每一個敵方艦艇與導彈位置,並向聯盟指揮中心傳輸精確座標。 「目標鎖定完成,反制系統準備啟
2025/09/24
台海上空,晨霧如同迷宮般盤旋。中國海軍艦隊再次逼近封鎖線,導彈試射與電子干擾同步啟動,但這一次,日美菲聯合巡邏艦隊與台灣民間偵察網已形成完善防護網。 黑熊青年與民間駭客組織同步監控所有電子信號。螢幕上即時標示每一個敵方艦艇與導彈位置,並向聯盟指揮中心傳輸精確座標。 「目標鎖定完成,反制系統準備啟
2025/09/24
黎明前的台海,濃霧籠罩,海面只隱約可見巡邏艦的輪廓。突然,雷達警報響起——中國海軍艦隊突破模擬封鎖區,導彈試射同步啟動。 賀錦麗在白宮戰情室透過即時衛星畫面凝視,手指在桌面上敲打。 「這是全面升級,我們必須立刻啟動聯合防線。」她冷聲說。 東海與南海,日美菲聯合巡邏艦隊緊急調整航線,無人
2025/09/24
黎明前的台海,濃霧籠罩,海面只隱約可見巡邏艦的輪廓。突然,雷達警報響起——中國海軍艦隊突破模擬封鎖區,導彈試射同步啟動。 賀錦麗在白宮戰情室透過即時衛星畫面凝視,手指在桌面上敲打。 「這是全面升級,我們必須立刻啟動聯合防線。」她冷聲說。 東海與南海,日美菲聯合巡邏艦隊緊急調整航線,無人
2025/09/24
台北,凌晨三點。總統府內燈火通明,賀錦麗透過視訊會議與美國、北約以及亞太盟友交流最新情資。螢幕上顯示多個戰略節點:台海、東海、南海與東南亞航道。 「日本自衛隊已經同意派遣護衛艦與空軍支援東海巡邏。」日本首相的畫面清晰,語氣穩定。 「菲律賓也將提供海上巡防力量,並協助監控南海戰略通道。」菲律賓防長
2025/09/24
台北,凌晨三點。總統府內燈火通明,賀錦麗透過視訊會議與美國、北約以及亞太盟友交流最新情資。螢幕上顯示多個戰略節點:台海、東海、南海與東南亞航道。 「日本自衛隊已經同意派遣護衛艦與空軍支援東海巡邏。」日本首相的畫面清晰,語氣穩定。 「菲律賓也將提供海上巡防力量,並協助監控南海戰略通道。」菲律賓防長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本文是詳細介紹兩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在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刊物《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所發表文章的政策建議。重點是提醒台灣和美國的決策者,不要把重點只放在中共可能在2027年前後發動武力犯台,可能性更高的是中共以各種”灰色戰爭”的手段逐步蠶食台灣對自身空海域和對外經濟連結的控制以掌握台灣
Thumbnail
本文是詳細介紹兩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在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刊物《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所發表文章的政策建議。重點是提醒台灣和美國的決策者,不要把重點只放在中共可能在2027年前後發動武力犯台,可能性更高的是中共以各種”灰色戰爭”的手段逐步蠶食台灣對自身空海域和對外經濟連結的控制以掌握台灣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中國解放軍宣布在5月23、24日進行大規模對台軍演,國防部表示遺憾,認為這是對區域和平的挑釁行為。國軍已按規定調動海、空和陸軍,以捍衛自由民主和中華民國主權。
Thumbnail
中國解放軍宣布在5月23、24日進行大規模對台軍演,國防部表示遺憾,認為這是對區域和平的挑釁行為。國軍已按規定調動海、空和陸軍,以捍衛自由民主和中華民國主權。
Thumbnail
( 已刊載於 2024-04-21 01:16 聯合報/民意論壇) 中國崛起,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美國爭雄,是本世紀全球最重大的事件;準總統賴清德宣誓上任後要做的「國家重建、社會改造、洗滌每一個人的人心」,則是近日台灣重大事件。從對立事件發生機率的起伏消長,或可一窺未來歷史發展的可能方向。
Thumbnail
( 已刊載於 2024-04-21 01:16 聯合報/民意論壇) 中國崛起,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美國爭雄,是本世紀全球最重大的事件;準總統賴清德宣誓上任後要做的「國家重建、社會改造、洗滌每一個人的人心」,則是近日台灣重大事件。從對立事件發生機率的起伏消長,或可一窺未來歷史發展的可能方向。
Thumbnail
◎中國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和經濟風險最終將轉化爲習近平領導層的政治風險。
Thumbnail
◎中國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和經濟風險最終將轉化爲習近平領導層的政治風險。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