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台灣經濟雖在全球化中展現高科技專業化的優勢,半導體產業成為全球關鍵供應鏈的核心。然而,過度依賴單一產業,以及能源與糧食高度仰賴進口,使其在國際局勢動盪下暴露結構性風險。本文以依賴理論與經濟安全理論為框架,並透過與日本、南韓之比較,指出台灣在產業多元化與戰略自主方面的不足,進而提出政策建議。
一、研究背景
台灣自 20 世紀末以來,經濟結構快速轉型,由勞力密集型製造業轉向高科技產業,其中半導體產業更在全球市場居於壟斷性地位。然而,傳統產業衰退、農業自給率下降、能源進口依賴加深,導致台灣呈現「出口集中化、進口戰略依賴化」的格局。這種模式短期內能帶來經濟繁榮,但長期卻潛藏國家安全風險。
二、理論框架
1. 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
依賴理論指出,弱勢經濟體若過度依賴外部市場或資源,將陷入結構性依附,導致自主性降低(Cardoso & Faletto, 1979)。台灣的能源、糧食進口,以及出口集中於半導體,即符合此「結構性依附」現象。
2. 經濟安全理論(Economic Security Theory)
經濟安全理論強調,能源、糧食與產業多元化是國家安全的基礎(Baldwin, 1997)。若缺乏自給能力,國家將在國際衝突或制裁下陷入戰略困境。台灣的高度進口依賴,凸顯其經濟安全的脆弱性。
三、台灣的產業與進口依賴
1. 產業集中化:半導體出口佔比超過 40%,台積電主導全球晶圓代工市場。
2. 能源依賴:石油、天然氣幾乎 100% 依靠進口。
3. 糧食依賴:糧食自給率僅約 30%,甚至連鹽都需依賴進口。
4. 結構性風險:任何國際供應鏈中斷或制裁,都可能直接癱瘓台灣經濟。
四、日本與南韓的比較
(一)日本
- 挑戰:能源高度依賴進口,糧食自給率約 37%。
- 應對策略:
- 建立數百天規模的戰略石油儲備。
- 發展多元產業(汽車、機械、化工)。
- 外交層面確保能源來源多樣化。
(二)南韓
- 挑戰:能源進口依賴度與台灣類似,糧食自給率不足 50%。
- 應對策略:
- 發展多元出口產業(半導體、汽車、造船、化工)。
- 建立 LNG 儲備與海外農業投資,確保糧食與能源供應。
- 透過財閥體系推動產業整合,提高國際競爭力。
五、歷史借鑑:齊魯貨幣政策
春秋時代,魯國因貨幣政策受制於齊國,經濟自主性大幅削弱,最終喪失戰略主導權。台灣在能源與糧食高度依賴外部供應的現況,正如魯國依附齊國的歷史,凸顯依賴理論所揭示的結構性風險。
六、討論與啟示
比較三國經驗後可見:
1. 日本 雖同樣能源依賴,但透過多元產業與戰略儲備降低風險。
2. 南韓 則在出口結構與海外投資上更積極,展現經濟安全思維。
3. 台灣 在產業與戰略儲備上均不足,依賴程度最高。
依賴理論提醒我們:若經濟命脈持續依賴外部,台灣將陷入結構性從屬地位;經濟安全理論則進一步指出,缺乏自給能力將削弱國家安全。
七、結論與政策建議
1. 產業多元化:發展生技、綠能、精密機械等新興產業,減少對半導體依賴。
2. 能源安全:擴充石油與天然氣戰略儲備,並推動再生能源發展。
3. 糧食安全:提高農業補貼與技術升級,並投資海外農業基地。
4. 供應鏈外交:強化與多國合作,避免能源與糧食來源過度集中。
唯有如此,台灣才能避免步上魯國依附齊國的歷史,並在全球政經動盪中維持經濟韌性與國家安全。
參考文獻(APA 第7版)
Baldwin, D. A. (1997).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3(1), 5–26.
Cardoso, F. H., & Faletto, E. (1979).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atzenstein, P. J. (1996). Small states in world markets: Industrial policy in Europ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astanduno, M. (1998). Economic statecraft, interdepend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Agendas for research. Security Studies, 9(1-2), 288–316.
Samuels, R. J. (2007). Securing Japan: Tokyo's grand strategy and the future of East Asi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oo-Cumings, M. (Ed.). (1999).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作者: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