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城市很早就醒了。便利商店的門一開一合響起習慣的音樂,捷運進站前,月台上的風帶著微微的涼帶來一絲舒適。你把耳機戴上,以為能隔絕世界,卻發現真正吵的不是外面,而是腦袋裡那個從不下班的自己。昨晚播報難忘的新聞,今天行事曆上的安排、孩子的功課、長輩的門診、帳單的到期日……每一樣都不急不緩地推著你往前走,像一條沒有終點的輸送帶。
很多人以為,累,是因為事情太多;其實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回應」,很少真正「在心裡安住」。心理學家米哈里在《心流》裡說,人最放鬆的時刻,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注意力完整托住一件事」;只要心被裝滿,外界的噪音就淡了。這也讓我愈來愈確定: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休息,更是「能把心放回去」的地方。一個不催促你、也不評分你的地方,提醒你:你可以在這裡坐一下,諸事暫緩,先讓心安穩。
在高雄鳳山有個名字很溫柔的「順濟蘭若」。它原是港口順濟宮,主祀媽祖;後來由道慧法師接任,以「蘭若」(清淨修行之地)為名,慢慢長成一處把慈悲落在日常的道場。這裡的人,十年如一日,在簡陋鐵皮屋裡誦經、共修;走出門,又把關懷帶進社區—長期關懷超過 2,000 戶家庭,也曾為癌友與孩子開設支持課程。這些數字不是豐功偉業,更像是把手悄悄伸出去,接住那些暫時走不動的人。住持道慧法師的人生,讓人記得「願力」兩個字。她自幼便與佛門結緣,卻在年紀輕輕時,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和年邁的祖父母而毅然還俗。她在菜市場裡一邊養家,一邊堅持修行,將孝道與佛法完美結合,直到親人安享天年,才再度披剃出家。她的母親生前是港口宮媽祖的乩身,長年行善救世。母親往生後,在信眾懇請與天上聖母的感召下,道慧法師發願延續母親的善願,帶領眾人皈依三寶,弘法利生。經歷過苦難的人,更知道溫柔的方向。也因此,順濟蘭若做的事很樸實:把物資送到需要的人手上、把陪伴留在需要的心旁邊;沒有華麗的口號,卻讓人感到踏實。
然而,這座充滿慈悲與願力的道場,正因為鐵皮屋日漸破舊、無法容納日益增加的僧眾與信眾而面臨嚴峻挑戰。更急迫的是,他們長期租用的土地即將在 2027 年被政府徵收。與其說他們在蓋一座寺,不如說是在為一群需要安定的人準備一個可以坐下來、可以說話、可以安靜哭一場、然後再站起來的地方。
所以,他們啟動了「順濟蘭若建寺群眾集資計畫」。這是一個分階段、透明公開的工程:
第一階段:先完成臨時住所與臨時大殿,讓日常修行與法會不受風雨影響。
第二階段:再興建僧寮、客堂與多功能教室,讓孩子與長輩有更穩定的學習與支持空間。
第三階段:最後完成大殿與地藏殿,讓願力有一個能長久停泊的核心。
整體預算為新台幣 1.8 億元,這不是「一個人要扛起來」的數字,而是等待「許多人一起放下一點點心意」的工程。參與這項計畫,你不是單純地捐款,而是像把一盞燈交出你的手溫。參與從來不必巨大。你可以選擇小額的「固上一枚護樑之釘」,讓你的善願成為道場的一磚一瓦。你也可以成為「安立一尊清淨佛像」,功德流芳。每一個隨喜護持的善舉,都是成就一座清淨道場的重要力量。
我喜歡他們常說的一句話「一磚一瓦,皆是無量功德。」那不只是宗教語言,更是生活語言: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把世界往溫柔的方向推一點點。也許你正忙著照顧孩子、陪伴長輩、處理工作的難題;也許你正在學習與失去和平相處,或還在修復一段關係。順濟蘭若想做的,就是把這個安穩的位置留給更多人,包括你。
把心安放好,世界才聽得見你的聲音。順濟蘭若建寺集資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