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石頭哥
在面對人生 1% 的關鍵時刻,成功人士怎麼做決策呢?
「別挑剔你的老闆是個笨蛋,請記住:如果他比現在更聰明,你就失業了。」 — 約翰·高蒂 (John Gotti)
《前言:關鍵時刻該怎麼抉擇才不會後悔?》
日安,我的朋友,我是石頭哥──你的職涯導師。前陣子Candy來和我諮詢要不要再換一個工作,她覺得這次換的老闆像是豬隊友,很難在專案上做出更好的貢獻。碰巧剛剛寫文章時,接到某企業主管來電執行Candy在前主管時的「敬業電話盤查」,看來這女孩已經展開轉職任務了。其實,人生碰到這類的關鍵決策時刻,找一位年齡長你10餘歲的職場前輩聊聊,甚至寫為推薦人確實是有必要且挺有幫助的。
每年在學測統測選填志願上,我都能給予前來諮詢的朋友們一些適當的意見。但是我也是會有撞牆的時刻,好比碰到DBA博班的抉擇,我該去還是等明年陽明交大第一屆再去,光這個問題就猶豫躊躇許久,也許是五十餘歲了不想讓生命浪費在這件事情上,不過我還是會找年長我10餘歲的執行長、董事長諮詢,畢竟這是人生最重要的1%關鍵性決策,找對人很重要。其實每個人在面臨重大決策都會如此,越想越煩、越問越茫然,做什麼決定都怕後悔,結果關鍵選擇都被無限拖延……。這個困擾,其實不是只有你有,連許多社會頂尖人物都經歷過!但厲害的人,究竟怎麼下決定?有沒有什麼規律可循?今天石頭哥就和你聊聊閱讀《怎麼決定大事》這本書獲得的心得:成功人士面對人生 1% 關鍵時刻的決策心法。

《關鍵決策,別再讓直覺替你買單》
現代職場環境的變動速度遠超過去,這要求我們不再是「執行者」,而更像是「高壓決策者」。根據研究,真正能牽動你職涯和人生命運的決策,往往只佔了總數的 1%。
成功人士為什麼能在大決策前夕保持果斷?
答案不是他們天賦異稟,而是他們拒絕被大腦的「認知慣性」綁架。他們深知,日常小事可以憑直覺,但影響人生方向的 1% 關鍵決策,必須導入系統化、數據化的思考框架。這套框架,就是他們能持續向上突破的底層邏輯。
《打造你的決策基石:STAR 模型前的三個關鍵問句》
許多人面對重大抉擇時,會拖延、逃避,甚至直接跳到「我要選 A 還是 B?」,這註定會陷入糾結。成功決策的第一步,是釐清現況(故事和場景)。這也是《怎樣決定大事》中 S(情境)的核心精髓,我將其提煉為你必須掌握的決策個個層次的基石:
✅層次一、了解,發生了什麼?
這是最客觀的數據收集階段。拋開情緒,僅陳述事實。
- 錯誤示範: 「我的專案又被老闆刁難,他一定看我不順眼。」(帶有情緒與臆測)
- 成功人士做法: 「我的專案在週一的會議中,被要求調整三個關鍵指標。這是兩個月內的第三次。」(客觀事實)
✅層次二、思考,為什麼發生?
這是拉開你與普通人的認知差距的關鍵。不要只滿足於單一解釋(「我運氣不好」),而是要同時推導 2-3 種合理解釋。
- 推導 A: 專案調整是因為 市場環境 快速變化,需應對競爭者策略。
- 推導 B: 專案調整是因為 老闆的期待 與我的執行方式存在認知落差。
- 推導 C: 專案調整確實是因為我的 專業能力 在某些環節尚有不足。
✅層次三、推測,接下來可能會出現哪些結果?
這一步的精髓是直面最壞結果(Worst-Case Scenario)。勇敢的人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已經評估並準備好承擔最壞的風險。
- 最好結果: 接受 Offer 後,薪資與成長空間都翻倍。
- 最壞結果: 接受 Offer 後,公司半年倒閉,我必須在 3 個月內找到下一份工作。
當你完成這三個層次的決策步驟,你對情境的認知將從「模糊的焦慮」轉變為「清晰的局勢圖」。

圖片來源:石頭哥
《掌握時間與風險:專業 CEO 的決策時機判斷》
釐清情境後,第二個核心挑戰是 T(時機,Timing)。我們必須像專業的 CEO 那樣,判斷決策的「時間窗口」多急,我需要現在做決策嗎?如果可以緩一點,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收集訊息?我可以諮詢誰,而獲得更不壞的決策?
一、思考我需要現在做出決策嗎?
這是防止「衝動決策」的第一道防火牆。
-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請立刻進入下一個步驟。
-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你就贏得了寶貴的資訊收集時間。
二、如果是,最不壞的選擇是什麼?
當時間壓力極大,你必須在資訊不全時行動,請拋棄「追求完美」的幻想。你的目標是「最大化保底」,也就是最不壞的選擇(Least-Worst Option)。這是在高壓戰場中保住性命的智慧。同時,想一想你可以諮詢誰,而獲得更不壞的結果。
三、如果不是,我還有多少時間蒐集信息?
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截止時間」(例如:兩週內、三個月內)。在這個期限內,你的任務是高效蒐集「邊際效益最高」的關鍵資訊。一旦時間到,無論資訊是否「完美」,你都必須行動。這是成功人士避免陷入「分析癱瘓」的鐵律。
《成功決策的長尾效應:調整與校準的智慧》
最後的 A(假設)和 R(修正),則是將你的決策能力從「一次性判斷」提升到「持續進化」的長尾效應。
- A(Assumptions):覺察你的「盲點和假設」
- 專業建議: 主動尋求「反對意見」。不要只問支持你的朋友(那叫取暖),去問那些對你的行業、能力、人生選擇有不同見解的人。他們能揭示你最隱蔽的確認偏誤。
- R(Revision):果斷「割捨沉沒成本」
- 專業建議: 決策後要定期檢視成效。問自己:「我堅持這條路的理由,是基於我的熱情與價值,還是僅僅因為『已經做了這麼久』?」 如果答案是後者,你就是在為了堅持而堅持,請果斷發出退出訊號(Exit Signal),快速調整方向。這才是 CEO 級別的止損能力。
《結論:不完美才是人生日常,大膽選擇吧!》
你,就是自己職涯的 CEO。就算是壞掉的時鐘,每一天也都會準確兩次,你相信嗎?所以要相信自己每一次選擇都在鍛鍊你的心智,也在慢慢拼湊屬於自己的人生樣貌。成功人士並非不會犯錯,而是他們懂得系統化地評估風險,並設定了明確的止損線。請記住這套決策基石,它將成為你職涯中最堅固的靠山:
情境釐清 → 時機判斷 → 盲點覺察 → 果斷修正。
別因為猶豫不決、拖延遲疑,甚至不作為而錯過了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加油囉,我的朋友。願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一起朝著你的熱情與價值感持續勇敢、無所畏懼吧。
📚讀者閱讀最多的幾篇文章,你跟上了嗎?
在面對人生 1% 的關鍵時刻,成功人士怎麼做決策呢?
求職不只是看薪水:你該學會看「職場安全感」,才是讓你待得下去的中介
時間悖論:畢業了,我該享受「當下」,還是投資「未來」?
案例剖析|告訴你如何透過腦科學,你也可以成為成功人士
告別焦慮內耗:啟動「探險家思維」,你會發現你的職涯更寬闊
在教師節前夕,我請羅老師跳一下哈哈🤣
祝福教師們~教師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