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剖析|告訴你如何透過腦科學,你也可以成為成功人士
每週五分鐘,掌握實務技巧,讓你從容應對職場事務!
《前言:從微小行動,啟動職涯的無限可能》
日安,我的朋友,我是石頭哥-你的職涯導師。成功從來都不是跳脫舒適圈,而是努力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我也是從打算攀登🧗DBA這座高山,展開每天早晚5分鐘聽書的習慣,常常多聽了一個多小時等於賺到了。你,是不是也曾被那些宏大的目標,壓得喘不過氣呢?或是對未知的新挑戰感到焦慮,害怕踏出舒適圈?我完全理解這種感受。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天天微閱讀獲得的一個超乎想像的秘密武器,它沒有華麗的外表,卻能像一顆小種子一樣,在你心中生根發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讓你從容面對職場上的任何挑戰。這個秘密武器,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微習慣」。♟模組類別:職場案例學—職場軟實力
♟適合對象:無論你是職場新鮮人,還是資深工作者,只要你渴望成長、想突破現狀,這篇就是為你量身打造的學習選修學分,讓你持續前進,永不停止。
《解密大腦的秘密:為什麼微習慣如此有效?》
為什麼一個小小的「微習慣」會有如此驚人的力量?這得從我們大腦的運作機制說起。我們的大腦有兩個重要的系統:新皮質層(Neocortex)和基底核(Basal Ganglia)。新皮質層是我們意志力、邏輯思考和理性決策的總部,當我們學習一項新技能或挑戰新事物時,都是由它主導。這就是為什麼,當你一年沒碰數學,再次遇到時會感到生疏,因為你必須重新啟用新皮質層來運算。
但我們的身體,卻能十年不騎腳踏車,仍能清晰記得如何騎。這就是基底核的功勞。基底核掌管著我們的潛意識和自動駕駛系統。透過持續的練習,大腦會將一項技能從新皮質層的「有意識」記憶,轉換到基底核的「自動化」記憶。一旦進入基底核,這項技能或習慣就變成了「自動導航」,你不需要耗費意志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完成。
這就是《習慣的力量》所提供的線路圖:提示(Cue)➡️行動(Action)➡️獎勵(Reward)。提示決定了你什麼時候開始行動,慣常行為決定了你做什麼;而獎勵則加深了對習慣的印象,讓你產生持續執行的動力。微習慣的精髓,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最小的啟動點,讓這個「行動」的門檻低到不能再低,大大降低了新皮質層的負擔,讓習慣更容易被建立和內化到基底核。
而《福格行為模式》則完美補充了這個框架:行為 = 提示 + 動機 + 能力。當你設定一個微習慣,你其實是在提升你的能力(Ability),因為它太簡單了,你幾乎不可能失敗。同時,你透過安排具體時間來設定提示(Prompt),並透過建立獎勵機制來強化動機(Motivation)。這三者結合,讓你的行為成功率達到最高,進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從恐懼到熱愛,一個微習慣的奇蹟之旅》
我永遠記得兩次挑戰飛鳳山的失敗經驗。那種氣喘吁吁、雙腿發軟的挫敗感,讓我對爬山產生了深深的恐懼。那時,網路上的各種勵志文都在說:「跳出舒適圈,你才能成長!」但我的經驗告訴我,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盲目地跳出舒適圈,只會因為過高的目標而讓你感到挫敗,更難達成目標。
後來,我找到了答案,它就藏在「微習慣」的精髓裡。我決定從最簡單的晨跑開始,而不是遙不可及的爬山。我為自己設定了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目標:「每天早上只跑一公里」。這個距離,就算前一晚熬夜,隔天也絕對有能力完成。同時,我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強大的獎勵機制:只要跑完一公里,就可以點一杯我最愛的早餐店蜂蜜紅茶。
這個小小的獎勵,就像大腦的「自動導航」開關。我的大腦開始將「晨跑」與「美味的蜂蜜紅茶」連結在一起,產生了強烈的愉悅感。當我跑到一公里時,我會想:「反正都跑了,多跑一點點也沒關係吧?」就這樣,一個微小的習慣,在「提示→行動→獎勵」的黃金迴路下,變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不再需要意志力去催促自己,因為我的大腦已經將晨跑內化為「自動駕駛」。
一年下來,我從一個連一公里都覺得痛苦的人,變成了一個輕鬆完成十公里路跑的跑者,從恐懼到熱愛。這個透過運動所建立的成功框架,讓我真正體會到,只要找到對的方法,任何看似不可能的目標,都能被拆解成一個個可執行的微小行動。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透過微習慣擴大舒適圈,有了小成就,就會強化動力,進而養成習慣,讓習慣生根。
《打造你的成功框架:微習慣的實戰步驟》
有了這些腦科學與行為學的理論支持,接下來,我想帶你一起建構屬於你自己的「成功框架」。這個框架能讓你將微習慣的原則,套用到任何你想學習的領域,不論是職場技能還是個人成長。以下是你可以參考的實戰步驟:
- 選擇一個微習慣,找到你的內在價值:別再想著「我要學會如何當播客」這種龐大的目標,而是把它拆解成一個微小的行動,例如:「每天下班後,打開YouTube看一個高手的教學短片,只要三分鐘揣摩就好」。這個目標小到你幾乎沒有藉口不做。在選擇習慣時,同時思考它的內在價值是什麼?是為了提升工作效率?還是為了讓自己在專業領域更有競爭力?找到這個價值,它就是你持續執行的燃料。
- 安排具體時間,建立獎勵機制:將這個微習慣納入你的日常行事曆,讓它成為一個固定的提示。例如:「每天中午午休結束,打開手機看MSA教學影片」。同時,給自己一個能產生愉悅感的獎勵,就像我的「蜂蜜紅茶」一樣。這個獎勵會在大腦中建立正向連結,讓你渴望再次執行這個行為。
- 微量開始,超額完成:永遠從最小的行動開始,並給自己一個「超額完成」的空間。當你輕鬆完成「看三分鐘短片」後,你會自然而然地想多做一點。當這種「賺到」的感覺出現時,別抗拒它。你可以從看一個短片,進階到「看完短片後,嘗試寫下一個筆記重點」;或是從「閱讀一篇相關的文章」,進階到「整理成自己的部落格文章」。
- 紀錄追蹤進展,服從計劃:拿出一本筆記本,或是利用手機上的App,每天簡單地打勾或寫下幾句話,記錄你的完成情況。這不僅能讓你看到自己的累積,更能提醒你,你正在朝著目標前進。服從計劃,擺脫不實際的高期待。別因為某一天沒有「超額完成」就氣餒,只要你完成了那個微小的目標,你就已經勝利了。
- 留意習慣訊息:在執行過程中,留意你的身體和心理給你的「習慣訊息」。你是否在某個時間點,會自然地想去做這件事?當你發現自己不再需要意志力,而是自然而然地執行時,恭喜你,這個習慣已經從新皮質層轉移到基底核了。
當你透過這種方式,成功養成MSA、寫作、當播客或是任何一項職場技能時,你已經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成功框架」**。這個框架就像一套成功的公式,讓你明白如何克服恐懼、如何從零開始,將一個龐大的目標,化為一個個可以征服的微習慣。
《結論:微習慣,成功的自動導航系統》
你,就是自己職涯的CEO。沒持續讀這些腦科學的書籍,我也不知道原來有這麼一回事:大腦,竟然可以藉由轉移到基底核的「微習慣」,幫你變成自動導航駕駛模式真的很棒。
當你學會如何運用微小的行動,去啟動大腦的自動駕駛模式,你將不再畏懼未知的挑戰。這不僅能讓你從容應對職場事務,更能讓你帶著一顆好奇的心,像個探險家一樣,去探索、去創造,讓職涯的每一天都充滿能量與驚喜喔!加油囉,我的朋友!願我們一起閱讀、一起學習,一起打造更幸福的自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