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焦慮內耗|用「好奇心」活化大腦多巴胺,職涯從此變好玩!
「生命一半是美味的優格,一半是垃圾,你得確保你湯匙一直留在優格裡就好。」 — 史考特‧亞當斯 (Scott Adams)
每週五分鐘,掌握實務技巧,讓你從容應對職場事務!
《前言:焦慮需要一帖什麼解藥》
日安,我的朋友,我是石頭哥-你的職涯導師。每個人都經歷過那種卡在十字路口的焦慮時刻,就像我決定是否要讀DBA產業博士班一樣。但是當我準備開上「五楊高架橋」到奔馳瞬間,印入眼簾的廣闊藍天白雲的天空,突然讓我想起日本自助旅行的美好經驗。那種未知的興奮感、每一步都是新的發現,這不是跟團能體驗到的,因此不禁讓我想:「為什麼不把讀DBA這件事,當作一場知識探險呢?」
這個念頭一轉,所有的焦慮、糾結與掙扎瞬間煙消雲散。從此,我的心態從「我該不該」變成了「我要去那裡探險看看」,這還真的讓心情整個舒緩,變挺好玩、有趣的滿滿活力。這篇文章,我將和你分享如何用「探險家思維」來解決職涯焦慮,透過我的親身經驗,告訴你這帖良藥為何如此有效,以及背後的腦科學、行為科學依據。讓我們一起勇敢邁出那一步,把職涯打造成一場精彩的探險旅程吧!♟模組類別:職場案例學第八講 - 職場軟實力
♟適合對象:面對職涯抉擇、持續內耗,想找回熱情與行動力的職場人
♟理論基礎: Krumboltz 理論中強調的五個特質的綜合體。史丹佛大學 John D. Krumboltz的「偶然學習理論」(Happenstance Learning Theory)
《用三步驟啟動你的成長地圖》
你是否也曾陷入那種反覆質疑、猶豫不決的泥沼?總是不停問自己:「這樣做對嗎?」、「值得嗎?」這種過度的自我懷疑,就是職場上的精神內耗,它不僅耗盡你的精力,還會讓你停滯不前。
幸運的是,我們的大腦早已為我們準備好一條「探險之路」,現在,就讓我帶你用這三大步驟,啟動你的「探險家思維」。
第一步:辨識你的「焦慮地圖」
首先,你必須先看清楚自己卡在哪裡。職場內耗往往來自於對結果的過度擔憂。當你只專注於結果、擔心失敗時,大腦會不斷反芻這些負面情緒。
行動指南: 拿起一張紙,寫下所有讓你感到焦慮的問題。例如:「這份工作真的適合我嗎?」「我這樣付出值得嗎?」透過把這些念頭具體化,你就能將抽象的焦慮從腦中釋放出來,不再讓它無限迴圈。這是你踏上探險旅程的第一步。
第二步:將目標轉化為「探險地圖」
一旦你看清了焦慮的來源,下一步就是把它變成一場有趣的探索。問自己:「如果我不擔心結果,我會如何享受這個過程?」
例如,如果你焦慮是否要學習新技能,別再想「學了會不會沒用?」,而是把它想成:「我要去探索這個領域,看看它有多麼有趣,並且找到一個新的寶藏(新知識)!」這個思維轉換,會活化大腦的多巴胺系統,讓你從壓力模式切換成好奇心模式,使行動充滿樂趣。

圖片來源:石頭哥
第三步:用「微習慣」 x 獎勵,將焦慮換位成勇氣
大腦喜歡成就感,而每一次的小成功,都能強化你的行動力。別想著「我要一次學會所有東西」,而是將你的探險旅程切成一個個的小里程碑。
行動指南: 設定「每週聽一個新知識播客文」、「每季與一位領域前輩喝杯咖啡聊聊」等微小目標。當你達成這些小任務時,給自己一個獎勵,這些都是在告訴你的大腦:「探險是值得的!」透過這樣的方式,你將建立一個正向循環,讓你的職涯旅程越跑越順。
《結論:你,就是自己職涯的CEO》
你,就是自己職涯的CEO。你,就是自己職涯的 CEO。焦慮與自我懷疑,不過是你的大腦習慣性地在原地打轉。當你選擇用「來一次探險吧」的心態去面對時,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卻步的未知,反而變成最有趣的風景。
記住,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要跳離舒適圈,而是透過每一次的探險,持續擴大你的舒適圈。勇敢放下糾結,用「探險家思維」去開拓你的職涯地圖吧!
你準備好把現在最焦慮的難題,轉化成一場有趣的探險了嗎? 歡迎留言分享!加油囉,我的朋友!願我們一起閱讀、一起學習,一起在探險中遇見更棒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