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不是填滿空白,而是讓空白也變得安心。它像一盞不熄的燈,安靜卻持續,提醒我們:無論再黑暗的時候,都還有光在。
丹丹的童年,大多數時間是在外婆的小院子裡度過的。院子不大,卻種滿了花草,還有一張搖椅。每當午後陽光斜斜灑下,外婆就會在搖椅上輕輕晃動,而小小的丹丹,總喜歡坐在她的膝蓋上聽故事。
那時候,丹丹覺得外婆什麼都懂。下雨天,外婆會拉著她在屋簷下數雨滴;夏天的晚上,她們會躺在竹蓆上看星星,外婆會指著一顆又一顆的星星說:「每一顆星,都在陪伴我們。」隨著年紀增長,丹丹開始離開小鎮,到城市裡讀書、工作。和外婆的見面次數變少了,但每一次回家,外婆依然在院子裡等她,手裡端著熱騰騰的飯菜,笑容裡沒有催促,只有滿滿的安心。
有一年冬天,丹丹工作遇到瓶頸,連續幾週失眠。她忍不住回到小鎮,外婆見她一臉憔悴,什麼也沒問,只是帶她去院子裡,看著那棵已經老去的桂花樹。風吹過來,花香淡淡,外婆拍拍她的肩,說:「沒什麼大不了的,累了就歇一會兒,歇好了再走。」
那天晚上,丹丹睡得特別安穩。外婆沒有給她大道理,卻給了她最需要的東西「安定」。
後來,外婆年紀大了,走路慢了,眼睛也花了。這一次,換丹丹牽著她的手,慢慢陪著她過馬路,坐在醫院的長椅上等檢查,或在午後一起泡茶。外婆常笑說:「我老了,麻煩妳了。」丹丹卻總回答:「不,是妳陪了我這麼多年,現在換我。」
她明白,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不同的陪伴。小時候,她依賴外婆的搖椅和故事;長大後,外婆依賴她的手與耐心。陪伴不是誰付出得多,而是彼此在需要的時候都沒有缺席。
或許,陪伴最珍貴的地方就在於,它不需要言語,不需要承諾。只要在,就足夠了。就像一盞不熄的燈,用日復一日的亮光,讓你明白:有牽掛的地方,就是家。
*原文於IG煦暖花,本文為原作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