ācariya:阿姜,是指「老师」、「师父」、「大师」、「善知识」;也是对一位高僧的尊称。若开头是以大写的方式表达时,「阿姜」一词就是弟子们对老师表示尊敬的一种头衔,如同称呼阿姜曼及阿姜绍一般。
akāliko:超越时间的非因缘法,不受时间与季节等条件因缘所拘束;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Akāliko一词是一种对「法」的传统描述。
Anāgāmī:不还(阿那含果;三果)。一个已证三果的人,已断除了心中的五下分结,不会再投生到欲界;三果圣者死后便投生在一个称之为清净之境的世界里(色界最高的五重天界 —— 五不还天),最后在彼天界里般无余涅盘,且永远不会再回到这个尘世。注:此字为梵文,以下出现之正体拼音字表示梵文或英文。anattā:无我。诸法无我,也就是一切现象中都找不到一个可以称之为「我」的真谛。这个意思是说在我们身心五蕴的「名」、「色」法里里外外或中间都找不到一个「我」的实体,没有「小我」或「大我」,也不可能在「心」内或任何地方找得到「我」这个实体。因此,一个永恒不变的「我」不过是由愚痴和颠倒妄想所产生的一种虚幻主体人格 —— 本质上是瞬息万变、不确定(非稳定)、且被「苦」所束缚与桎梏。
anicca:无常。诸法无常,也就是指众生所生存的领域中的一切现象,其本质都是不稳定、暂时、非永恒、瞬息万变。换言之,一切生灭之法,都会改变,并且转变成其他的型态,使大家的内心无法安乐,且必然产生痛苦。
appanā:安止定(色界定或无色界定)。在安止定中,「心」会完全凝神收摄而入定。「身」与「心」的感觉在那一刻会全然地从意识中消失,只独留「心」本身基本的「觉知」。清晰、明亮、广大无边,而「心」就只是单纯地「觉知」。没有所缘(对象),也没有二元对立相对性,就只是「觉知」。之前分离对立的感觉被全然统一的心境(一境性)与一种纯然和谐安详宁静的感觉所取代,这种境界实在太奇妙了,无法以世间的言语形容。这就是禅定的高级阶段。
Arahant:阿罗汉。一个「完全证悟」或「完全清净」的人。一个追寻世尊并踏上通往解脱之道的人,已彻底清除心中一切的烦恼与垢染;一切的愚痴与颠倒妄想都彻底被清除,并且未来绝不会在心中再出现。完全断除了过去使他一再生死轮回的束缚,他绝不会再有来生。因此,阿罗汉是已证得涅盘的人;虽然,在阿罗汉死前,他的身心五蕴组合成分都仍完好如初,但他的「心」 ── 却完全没有任何的垢染 ── 绝对清净。当阿罗汉死亡时,其「身」(色)与「心」(名)(mind)都分崩离析,独留非因缘组合所成、全然清净的解脱「心」 ── 完全无法以世间的言语描述。
avijjā:无明。无明是有关自我真实的颠倒妄想的核心要素,并因而使众生在生死轮回中受到束缚的基本因缘。无明完全存在于「心」内,自亘古以来,无明是「心」中意识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成分 ── 无始,它篡夺了心的「觉知性」,并藉此制造出「能觉知的人」与「被觉知」的错误二元对立性来扭曲单纯「觉知」的真正性质,从个人的观点进而产生对与错、善与恶、天堂与地狱、以及建构出生死轮回世界的纯大苦聚。因此,无明是「生」与「存有」的种子,也是一切存在的核心。它也是其他一切心理杂染(烦恼心结)之源。只要远离了黑暗与险恶,它就是「明」,是受到众生最高礼敬的一切精神与心灵美德的象征。而这就是它的诱人之处,也是众生无法实际看清它真相的原因 —— 掌控生死的大魔王。当观智最后穿透其核心并揭露其根本的虚妄时,无明便迅速消散,首先出现的是美德与幸福的极致,心的真正永恒庇护所,呈现出清净、无暇的心,真正无上的至福 —— 涅盘。
bhikkhu:比丘,佛教的僧侣。专指出家、非家的佛教男性僧伽。在今天的上座部佛教国家,比丘构成了佛教小区的核心,完全舍弃食物及其他必需品的资助而活,他们的出家生活是建立在清贫、独身离欲梵行、戒德、以及禅修的原则上。
bhumma deva:地居天神。一种住在人类世界之上的欲界特殊非人。像一般人熟知的树神、土地神(类似台湾民间信仰的土地公),因为祂们与人间很接近,这些非人通常都「住在」大树最高的叶子,常常是一群或一整家人住在一棵树中。这种领域的有情因过去前生某种特定的功德善行、同时又参杂对人间强烈执着的杂染业而生。在阿姜曼云游行脚的生涯中,似乎来参访他的大多是地居天神,因为偏僻荒凉的旷野区一直都是祂们乐于居住的地方。
bodhi:菩提。觉醒、证悟、灭苦的解脱智慧。菩提等同于圆满洞悉四圣谛的内明、涅盘的证悟、诸苦的止息(苦边尽)。
brahma:梵天神。指住在细微物质色界的前三层天界的天神,据说能在这些高级天界重生的天神都一定有某种程度的禅定经验。因此,梵天神都是由清净的光明构成其精致飘逸的身体,并体验非常精致的精神禅悦。而当送他们去梵天的善业最后耗尽消失时,这些梵天界的众生会死去并投生到他方世界,依他们残余的业力出生在相应的趣处。
Buddhasāsana:佛法。世尊的教法,推而广之,泛指佛教。
buddho:无上菩提,是佛陀的一种传统称号,buddho也是一种在心中反复默念的禅修前行准备业处;而它也代表佛的特质。修行时,可以以最简单的方式,在心中专心重复默念「buddho」,在禅修时持续不断想着「buddho」这个字;且应排除一切万缘,只单纯觉知每一次重复的「buddho、buddho、buddho」。一旦它变成了连续,这种简单的默念覆诵便能在心中产生祥和与平静的结果。
citta:「心」。「citta」是心的根本觉知性,是一切有知觉的众生(有情)的知觉根本特性。当与「色身」连在一起讲的时候,「citta」可被称之为「mind」或「heart」;当它被无明的恶势力所染着腐化时,其倾向便「向外」呈现出「受」、「想」、「行」、「识」的样貌,使「心」陷入自欺的罗网中,关于它真正的本质却受到了欺蒙。而「心」的真正本质其实就只是「觉知」,没有主体、没有客体对象、也没有二元对立;就只是单纯的「觉知」而已。「心」不生不灭,没有出生也没有死亡。一般来说,「心」的「觉知性」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界限、光芒万丈,但其真正的本质却被无明烦恼所掩(障)盖。「觉知性」透过根本无明的恶势力去看待外在的世界,于是乎「觉知的人」的焦点因而被创造出来。这个虚妄中心的成立创造出了一个就其观点意识的「我」(自我、真我、本体),衍生察觉出有「觉知的人」与「觉知」的二元对立(相对性)。从此,「心」便受到生、老、病、死等纠缠;也因此,与纯大苦聚牵扯在一起。在本书中,「心」经常被称作「heart」;两者是同义词。「heart」(心、名法)形成身(色)的核心,它就是身体内的中心、主体、主要精神,基本的基础。从「心」而生的诸缘,如「想」,就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善与恶、苦与乐,都在心中聚在一起。而禅定的修持则提供了「心」的重要性的确认,当「心」将向外奔流攀缘的倾向(散乱、心猿意马)转而向内汇聚在一点上,禅定的平静与定境便随之而生。从禅修者的角度来看,这种体验都集中在胸部的中间,其中的静止、光明、与体认的经历,似乎都是从心脏的区域部位显著地产生。而「心」的「觉知性」就在这里会变得明显,因此,意识的真正位置就在心中;而那就是「明」(智),也因此,不要把「心」想成是大脑或在头部里。有一种强势的主流见解认为心意识是来自人类大脑中复杂的交互作用;而当脑死时,心意识也就跟着停止。这种唯物机械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邪见。虽然有证据可以证明脑的某些特定部分(区域)掌管特定的心理功能,但这并不代表就是大脑产生心意识。实际上,大脑是一个复杂的运作处理器官,它接收并处理外来的数据,并刺激有关「受」、「想」、「行」、「识」的信息;但,它并不产生这些功能,也不产生心意识。以上,就是「心」的全部范畴。
deva:天神、天人。文义字面上是指「光明清净的人」,一种享受天界五欲妙乐的众生,其住处位于人类的正上方。天神的身体完全是由轻如空气般细微飘逸的光等元素所组成。(注:据《正法念处经》记载:天神一样有五蕴,其身体的构造与我们人类不同;我们人类的身体是以粗重的「地大」为主,而天神的身体则以轻盈飘逸的「风大」为主。因此祂们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瞬间移动,来去自如。天神存在于超自然的领域中,这种超自然领域已超出我们一般感官所能触及的范畴。这些众生通常与诸如:光明璀璨、可瞬间移动(神出鬼没、来去自如)、美丽俊俏、善良、以及光辉等特质有关。而阿姜曼提过的高阶或低阶天神分别是梵天神与欲界天神。还有更低阶的是地居天神,祂们与人间很接近,互动也频繁;祂们则是住在介于人间与空居天之间的超自然领域中。)
devarāja:诸神之王。这里是指帝释,是佛陀的优秀弟子,统领忉利天的佛教大护法神。
Dhamma:「法」。无上正真之道;真谛的基本原则;灭苦的精神特质;佛陀的教法。首先,其内及本身就是完美和谐的典型特质,超然独立于一切的现象(诸法),却渗透在有觉知的众生的方方面面。「法」是构成万物根本基础的正确自然秩序,虽然它不依赖、也不以任何形式的存在为其因缘条件。最终,「法」就是那些超然独立特质的总和,例如:客观公正、慈爱与智慧、引领「心」与最高真谛完美和谐相处的心灵圆满等。进一步延伸,「法」也包含佛教教义精神的基本原则,包括该如何修行才能使自己与万物正确的自然秩序协调的行为模式。
dhammā:经验的基本元素;某种内在的本质;心理现象。
dhātu: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者形成整个有情存在的宇宙。
dhutanga:头陀支。头陀支是佛教僧侣出于自愿修行的法门,由十三种特殊的禁欲修行方法所组成。每一支的目的都是用来抵御消弥心中的杂染(烦恼),分别是:
1、着弊衲衣;又作粪扫衣,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2、但三衣;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3、常行乞食;风雨无阻,每日乞食成为习惯,于所得之食不生好恶念头想。
4、次第乞食;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5、受一食法;一日只吃一餐。
6、一钵食;有「节量食」的意思,指不过食,即钵中只受适当的饭菜而食。
7、时后不食;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8、阿练若住;居住在森林里,尽量离开尘世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9、树下止;在树下修习佛法。
10、在露地坐;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11、冢间住;居住于墓地之间。
12、随处住;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13、常坐不卧;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dukkha:苦,不满足,一切令人不满意的现象。苦是一切众生内心本质根本不满足的因缘。本质上,它可以说是不满意的基本感觉,甚至最后会破坏最愉快的经验。因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诸法)都会改变而不可靠,也因此一切生死轮回中的众生都具有苦的特性。
garuḍa:大鹏金翅鸟。半鸟半人,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非人。大鹏金翅鸟是各种蛇类、特别是龙神的天敌。
kamma:业,或业力。人出于故意的「身」、「口」、「意」等行为而导致出生及「未来有」。这些行为都带有特定的道德色彩 —— 善、恶、不善不恶 —— 在意识的连续进行中留下了能产生未来相应结果(果报)的一种潜能。佛教认为一切未解脱的众生都注定要出生、生存、死亡、并在各种不同的世界与环境中一再地再生,众生都被他们自身的业力性质所驱动然后各自感招果报,循环不止。
kammaṭṭhāna:就字面的意思来讲,是「念住业处」的意思。指一个佛教比丘应修行的「所缘」:也就是,修持有助于连根拔除心中贪、瞋、痴的特定业处。在出家的过程中,为了修「念身」(身念处)而打好基础,一个新比丘会被教导五种基本的业处,分别是:头发、身体的毛、指甲、牙齿、皮肤。推而广之,kammaṭṭhāna还包括四十种佛教正统的禅修业处,这些最常被用来辨识由阿姜曼与阿姜绍所创立的特别泰国森林传统与传承。
khandha:字面上的意思是「蕴」,即所谓「积聚」的意思。以复数来说,指的是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以及一般的感官经验(色、声、香、味、触)。也有称作「蕴取」(对积聚的执着与抓取)。因为对于个人的生存来说,它们是一种渴望的对象;但事实上,它们就只是不断生灭且没有永恒不变的「我」的一种缘起缘灭单纯自然现象而已。
kilesa:无明、烦恼、心结、垢染。kilesa是一切众生心中负面的心理与情绪的恶势力。这种垢染会以三种型态呈现:贪、瞋、痴,染污人们的身口意,让人腐化沉沦,并不断地生死轮回。它们呈现的态样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它们包括:激情、嫉妒、羡慕、自负、虚荣、自豪、吝啬、傲慢、愤怒、怨恨等;加上各种更细腻的变化,不断制造出负面及有害的心态,都是使众人受苦的缘由。这些由各种不同无明所驱动的负面心态彼此相互作用及混杂后,便创造出使人不断受苦的行为模式。
magga, phala, and Nibbāna:「道」、「果」、「涅盘」。这些专有名词常被阿姜曼所采用,指的是佛教徒修行之道的超越性(灭苦)及其主要目标,一阶又一阶,经由心灵解脱的连续层级,直到最终的涅盘绝对解脱。
mahāsati and mahāpaññā:无上正念与无上观智(正智)。正念是指一个人很敏锐热切地去注意其心意识内所生起的一切的念住力;而观智则是指当正念意识到心中生起的一切现象时,去探索、审查、并分析其性质的内明直观力。而无上的正念与无上的观智则是指已发展到具有高度警觉性、快速、敏捷;并与敏锐的判断推理结合的两种高级层次。当两者没有片刻停歇并一起运作时,它们能自动追踪并看透一切生灭现象的真实性。两者能观照出愈来愈细腻、微小的垢染,在解脱道的最高阶段它们是唯一的心智功能;它们的发展是达到这种修行层次及终极目标 —— 涅盘所不可或缺的必要先决条件。
nāga:龙神。泛指各种蛇类的一种非常特殊的非人。龙神包括一般的蛇神、水神、土地神(类似台湾的土地公)、与地精。严格来说,祂们象征着大雨、活水等生生不息的潜能。龙神主要是扮演守护神与福神等一类的非人。相传,祂们神通广大,变化万千,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形貌。在古老的经典中,记载了许多能幻化成人形的龙神的传奇故事。龙神也被视为佛陀及佛弟子的护法神,受到佛教徒很大的尊敬。
nāma:「名」、「名法」,即精神心理现象。即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四蕴。
Nibbāna:「涅盘」。就其字面的意思是指:「熄灭」、「止息」,可好比已熄灭的灯火或火焰。也就是说,贪欲、瞋恚、愚痴等三毒之火因缺乏燃料而在心中彻底熄灭。这种火的熄灭使得「心」从生死轮回的束缚与承受的痛苦中获得解脱。涅盘是绝对彻底的解脱自在,是至福极乐。也因此,它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据说涅盘是「不生不灭」,也非因缘所成,却从一切世间法的轨迹中完全脱离;「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都无法去贴切描述「涅盘」,因为它已完全超出世间语言的范畴。
nimitta:禅相。一种心灵的画面或景象。禅定的禅相在禅修的过程期间会自动产生,当然它也可能以超感知觉、形象化、现实的象征性景象、或有预示性的梦境等方式来呈现。
Pāli:巴利语。梵语的另一种古老版本。巴利语是早期佛教的语言,也是上座部原始佛教经典中所采用的文字。
paññā:观智(正智),直观洞察的内明智慧。指运用因果的法则去主动并敏锐地探索、观照和分析「身」与「心」的生起和熄灭,以便能如实观照出它们的实相 —— 无常、不稳、受苦所束缚、其中找不到一个可称之为「自我」(真我)的实体存在。在佛教中,观智不只是简单地辨识而已。观智是根据真理寻查、探索、分析和观照身心的运作,以揭露被烦恼覆盖的觉知的真正性质,以达到决定性的突破。在修行观智的开始阶段,大部分都是使用归纳法,因此从中产生的内观仍然很肤浅。当观智的功能越来越往内深入,它的技巧也就越精细娴熟,这时产生的内观就会越来越属于直观,而内心不满的根本(苦)也只有当禅修的内观智能渗透进入时才能彻底根除摧毁。一般来说,观智(观)与禅定(止)是相辅相成运作,然后出击,两者联合一起作战,以确保最有效地消除烦恼。在灭苦的解脱道上,两者均不可或缺。
Parinibbāna:究竟涅盘、无余涅盘。也就是说,五蕴身心的彻底熄灭,并随着它们的瓦解而结束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切轨迹,因而从生死轮回的迷惘中彻底解脱。「无余涅盘」是只有当阿罗汉死亡时的一种涅盘,最常用来描述佛陀的过世。
paṭiccasamuppāda:十二因缘。是一种对生死流转简明扼要的陈述,说明无明是如何造成众生生死流转的一个过程。
Pāṭimokkha:比丘的基本戒律。它涵盖了二百二十七条出家人言行的规范,通常僧团在每两个星期的集会前背诵。
rāgataṇhā:性欲、情欲。凡夫坚信身体是「自我的」,可经由身体来取得欢乐。但性欲或情欲是一种透过身体来寻欢与实现自我满足感的一种欲望、甚至是渴望。人们以这种心灵的垢染为行动力,尝试以肉体的刺激为主要手段来克服欲求不满并找到满足感。如果放任这种渴望,就很容易引起并孳生更多的渴望,从而沦落到欲壑难填、永不知足的下场。
rūpa:色法,一般是指身体,以及物质现象。当与「名法」(精神心理现象)对照时,就是指狭义的「色蕴」。
saddhā:信心、信念。对于给予他们自信并愿意如说修行的佛陀或老师的信心。这是一种理智的信心与信仰,源于理解,「信心」可沿着解脱道而逐级获得力量。
sādhu:「善哉」。这个词汇一般在佛教界通用,用以表示感谢、认可、赞叹、随喜之意。
Sakka:帝释。即我们所知的「诸神之王」,帝释统领欲界第二层忉利天,并且也是佛陀的优秀弟子。
samādhi:三摩地,禅定,定境。禅定是透过各种禅修技巧或法门,平伏纷乱的情绪与心猿意马,使「心」牢牢地定在一个专注的对象并保持在该对象之上,直到习于向外攀缘的「心」完全被这个对象所吸引而放下万缘。透过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对象之上,注意力的不集中与散乱且习于向外攀缘的心便逐渐汇聚在内心的一个焦点上,一种静止、宁静、统一集中的心境,我们之为「三摩地」(定境)。当退出定境,这个宁静、集中的焦点接着成为成功内观的基础而发展成「观智」,从而深入洞悉诸法实相。
samaṇa:沙门。一种放弃世俗的生活而出家并追求解脱的修行人。在佛陀时代,沙门被认为是体现游方行脚的典范。
saṁsāra:生死轮回。saṁsāra是指沉溺于生老病死连续过程的名词 —— 连续不断的出生、死亡、再出生。它涵盖了整个宇宙的生命,从粗糙巨大的到最精细微小的,从最高的无色界天到最底下的地狱。在轮回中的一切众生都会改变,本质上就是不稳定,且承受着痛苦的负担。六道中的每一个众生都取决于其过去的身、口、意等业力,而涅盘的解脱成就代表完全跳脱生死轮回。
Sangha:僧伽。佛教出家众的团体。就入世传统的角度,它是指佛教的僧团;就广义出世的角度,它是指佛陀的追随者,只要至少达到沙门四果中的第一果(初果),不论出家或在家都算僧伽。
sankhāra:「行」。以一般的说法,是形成或构成身心世界现象的一切力量,并形成或构成这些现象。以五蕴中的第四蕴「行蕴」来说,它与思考与想象有关;也就是,在思惟中不断形成想法,进而变成个人的概念。sankhāra创造出想法,然后转手交给「念(想蕴)」去解释并赋予其意义。
saññā:「念」、「记忆」。身心现象产生时的辨认。五蕴中的第三蕴(想蕴),与记忆的功能有关,例如:辨认、联想、解释判断。saññā能辨认已知,并就其个人的概念与观点赋予其意义。经由过去经验的回忆,记忆的功能赋予其特殊的意义,然后去解释,从而使人感到悲伤或快乐。
sāsana:佛陀的教法(教义),推而广之,泛指佛教。佛教的修行之道当然是融合一切有益身心的正统修行方法,从布施、持戒、到殊胜的禅修,都是实现终极灭苦目标的重要方法。sāsana一词通常与佛教的教义、修行方法、及证悟道果有关。
sati:正念、专注。是将注意力刻意锁定在他想要专注的对象之上,然后持续保持注意力的一种能力。在所有的禅修中,这是一种不断将注意力保持在他所选择的业处上,又或者是观照的对象在其发生现象的展现过程。正念可以说是每一种形式的禅修所不可或缺的一种技能。若缺少它(正念),心将永远无法平稳,也不可能达到其目标。
sāvaka:佛世尊的直系弟子,听闻佛陀的教诲,并宣称佛是他的导师。
sugato:「善逝」,是佛的十种圣号中的其中一种。
sutta:佛经。佛陀的开示与说过的法。当佛陀般无余涅盘后,佛经便由其弟子以巴利语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流传迄今。最后,他们在公元前一百年的斯里兰卡以书面的方式编纂,并保存至今。
Tathāgata:「如来」,是佛的十种圣号中的其中一种。
Tāvatiṁsa: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欲界诸神所居住的第二层欲界天界,由帝释在此天统领诸神。
Theravāda:上座部。是以巴利语传承至今的最古老形式的佛教。上座部是早期佛教宗派中唯一迄今仍活跃的一派。目前泰国、斯里兰卡和缅甸的佛教主流即是上座部佛教。
vassa:雨安居。上座部传统佛教僧伽应遵守每年为期三个月的密集禅修。雨安居是在亚洲的雨季开始举行,期间从阳历七月的月圆日翌日开始到十月的月圆日为止。阿姜曼的头陀森林传统。雨安居强化了离欲克己、严谨的头陀行、及密集禅修的生活方式。
vimutti:彻底解脱、全然的自在,也就是,从心中的虚妄与习性中解脱。也是涅盘的同义词。
viññāṇa:识。单纯的认知。为五蕴中的最后一蕴,识蕴只认知并记录由感官所传输、感受的心理影像。例如,当色尘与眼根接触时眼识便产生,相应的意识也同时生起。当这些对象消失止息时,相应的意识也同时逝去。
vipassanā:毘婆舍那,分明的内观。在一种分明、宁静、稳定的禅境辅助下,内观就是对身心生灭现象的一种自动观照,并如实看清它们的实相:无常、不稳、受苦所束缚、其中找不到一个可称之为「自我」(真我)的实体存在。
visuddhi:解脱心。完美无瑕清净的心。一种心的清净本质,超越灭除了一切垢秽染着。也就是说,阿罗汉才能体验到的绝对清净的心境。
yakkha:夜叉。魑魅魍魉。一种神通广大的特殊非人,这种非人通常生性凶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