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益比水位高是否代表股價一定會往下修正?答案絕對是否定的。首先,這裡的本益比定義是用即時股價除以最近四季的EPS(財經網站上查詢到的本益比通常是這個定義,也叫歷史本益比),由於股價通常是跑在最前面的東西,因此當我們看到高本益比的情況時,通常是因為股價先上漲,預先反映了未來的獲利成長才出現高本益比的結果,那麼接下來本益比如果要變小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股價往下修正、一種是隨著時間經過而獲利真的上升了,因此即便本益比要從高水位調整到低水位,也不一定是透過股價修正的方式抵達。那麼究竟該如何解讀本益比高水位的情況呢?我在文章的最後會給出一個我認為比較客觀的解讀方式。
接下來我直接用台灣加權指數歷史數據中的三個時段來說明本益比水位即便高,但股價水位仍然沒有修正,反而繼續創新高。
觀察台灣加權指數歷史本益比大多介於15-20之間,通常本益比如果超過20代表著股價偏貴,但如果真的按照本益比達22或23這樣的高水位時就把股票賣掉,那麼將會怎麼樣?(1) 2012年4月~2015年5月
2012年4月台灣加權指數約7,500點左右,本益比來到22.7倍的高水位,後續到同年8月、9月的時候,本益比更高達24~25倍,如果僅僅因為本益比水位高就預期未來股價會往下修正,因而賣掉持股,結果會怎麼樣?以這次的歷史經驗來看,後續會錯過指數繼續上升到2015年5月最高約9,800點左右,共約31%的報酬(不含息)。而這一路上本益比持續下降,從24~25倍的高水位一路下降到2015年5月時的16倍左右。
這段期間因為國內上市公司的稅後淨利不斷上升,上升的速度大於加權指數上升的速度,因此產生了雖然加權指數上升,但本益比反而下降的結果。
因此以這次的經驗來看,如果在2012年僅僅因為本益比水位高而賣掉持股,非但沒有賣在高點,反而錯過了後續漲幅。
加權指數一直到2015年5月的時候才往下修正,修正原因是當時發生了中國股市危機股災(黑天鵝),市場投資人拋售股票使得加權指數大幅往下修正,然而這時的股價修正跟台股本益比高低已經沒有關係了(這時候台股本益比僅有16倍)。
(2) 2021年1月~2022年1月
2020年12月底台股指數約14,300點左右,本益比來到22.4倍的高水位,這時候如果僅僅因為本益比水位高就預期未來股價會往下修正,因而賣掉持股,結果會怎麼樣?以這次的歷史經驗來看,後續會錯過指數繼續上升到2022年1月最高約18,500點左右,共約29%的報酬(不含息)。而這一路上本益比持續下降,從22.4倍的高水位一路下降到2022年1月時的15倍左右。
這段期間因為國內上市公司的稅後淨利不斷上升,上升的速度大於加權指數上升的速度,因此產生了雖然加權指數上升,但本益比反而下降的結果。
因此以這次的經驗來看,如果在2021年僅僅因為本益比水位高而賣掉持股,非但沒有賣在高點,反而錯過了後續漲幅。
加權指數一直到2022年1月的時候才往下修正,修正原因是美國聯準會進行了一連串的升息政策,使得全球股市估值往下修正,然而這時的股價修正跟台股本益比高低已經沒有關係了(這時候台股本益比僅有15倍)。
(3) 2024年2月~2025年3月
2024年2月底台股指數約18,500點左右,本益比來到23.0倍的高水位,這時候如果僅僅因為本益比水位高就預期未來股價會往下修正,因而賣掉持股,結果會怎麼樣?以這次的歷史經驗來看,後續會錯過指數繼續上升到2025年3月約23,500點左右,共約27%的報酬(不含息)。這一路上本益比沒有再上升,反而下降到2025年3月的20倍左右。
這段期間同樣因為國內上市公司的稅後淨利不斷上升,上升的速度大於加權指數上升的速度,因此產生了雖然加權指數上升,但本益比反而下降的結果。
加權指數一直到2022年3~4月的時候才往下修正,修正原因是美國川普的關稅政策引起全球股市恐慌(黑天鵝),造成股市短時間內急速修正下跌,然而股價修正本身也不是因為本益比高或低所引起的(是關稅政策黑天鵝造成的恐慌性拋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綜觀上述台灣加權指數歷史經驗,投資人如果僅僅因為本益比水位高而預期未來股價會往下修正(進而賣掉持股),是很有可能錯過後續指數繼續上升的潛力(但會漲還是會跌是沒有人知道的),而當投資人發現自己錯過時,很可能會發生更多的麻煩(譬如:無法決定甚麼時候再把股票買回來)。
本益比是當下的股價與過去EPS得到的結果,如果最近四季的EPS表現較差,本益比可能會比較高,如果再加上股價已經提前反映對未來獲利提升的看法時(股價永遠是跑在最前面的東西),那麼本益比可能又會更高。
如果真的想要參考本益比的話,那麼用比較客觀的方式去解讀及看待它會比較好。高本益比可能代表著股價反映了未來的獲利成長,本益比愈高可能代表著反映著愈高的企業未來獲利成長,但這個高不代表股價一定會修正,也不代表股價一定會繼續漲,這都有可能;你可以說高本益比代表未來獲利的成長幅度被預期較高,而較高的獲利成長可能比較難達成,因此本益比高時股價比較脆弱,但你不能說脆弱就一定會讓股價修正,這是不一定的。
任何的估值指標都有它被發現時的時空背景,但也沒有任何一個估值指標可以每次都對,估值指標有它的參考性,但無法用區區幾個制式的估值指標做好投資,說到底,股票投資的判斷還是要回到它的本質,買股票就是買這家公司的未來獲利,只有牢記著本質才不會迷失在千千萬萬的指標中。


(圖片來源:財經M平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