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勞退的新聞(新聞連結:堅持勞退自提20年 逾2萬人報酬率翻倍 - 自由財經),雖然內容本身的資訊沒有錯誤,但這篇文章從另一個角度切入。
從1993年第一檔ETF問世以來,投資人可以選擇更簡單的指數化投資(過去20年的年化報酬率為11%),長期持有,累積到退休。
年化6%和年化11%的差異到底是怎麼樣?一年其實只有5%差異,很少,但是接下來要講的20年累積差異結果可能令人沒有想到。如果一開始投入100萬,年化11%,20年後這筆錢會變成約806萬;年化6%,20年後這筆錢會變成約320萬;年化11%的結果是年化6%結果的2.5倍。即便是考慮稅務影響,把806萬打個8折好了,約640萬,還是320萬的2.0倍。
那麼這篇重點是甚麼?整理幾點如下:
- 如果目標是退休的時候能夠累積出較多的退休金資產,以同期資料比較,把原本要自提的6%拿去買指數化投資ETF(譬如:0050、VT),長期下來可以累積出較多的退休金資產,約是2.5倍(考慮稅務影響約2.0倍)。
- 指數化投資工具ETF是1993年才出現的工具,距今只有32年。
- 勞退基金的目標訂定是否有甚麼問題?當把投資期間(Investment Period)拉長到10年、20年、30年以後,會發現勞退基金的年化報酬率與指數化投資工具的年化報酬率(譬如:0050、VT的9%~11%)相比較低。
- 最後覺得,可以參考國外先進國家(譬如:美國),將個人勞退新制帳戶開放自選投資標的,投資標的自選平台內的ETF只要包含全球各個主要國家的主要ETF就可以了,讓不同風險偏好的人(觀念不同、目標不同)可以依照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自己要的ETF做長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