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種類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分類,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分類方式:
根據來源分類
- 自然聲音:風聲、雨聲、雷聲、海浪、動物叫聲(鳥鳴、狗吠等)
- 人聲:說話聲、唱歌聲、笑聲、哭聲、尖叫聲
- 人工聲音:機器運轉聲、交通聲(汽車、火車、飛機)、建築施工聲
根據音樂性分類
- 樂音(Musical Sound):有規律的頻率,如鋼琴、吉他、小提琴等樂器發出的聲音
- 噪音(Noise):頻率不規則,如爆炸聲、摩擦聲、吵雜聲
根據感知特性分類
- 高音 / 低音:根據頻率高低(pitch)來區分
- 強音 / 弱音:根據音量(loudness)來區分
- 清晰 / 模糊:根據音質(timbre)來區分,例如同樣是「C音」,鋼琴和小提琴聽起來就不同
根據情緒或功能分類
- 療癒聲音:白噪音、雨聲、森林聲、冥想音樂
- 警示聲音:警報器、喇叭、手機通知聲
- 娛樂聲音:音樂、笑聲、遊戲音效
「音源」這個詞可以指聲音的來源,也可以指數位音訊檔案的格式,或是產生聲音的電子設備或機構。以下將從這三個主要面向來分類:
1. 聲音的來源 (物理或實際發聲體) 這指的是產生聲音振動的實際物體或場所。
- 樂器 (Instruments),例如:吉他、鋼琴、鼓、小提琴、長笛等。
- 人聲 (Human Voice) 例如:唱歌、說話、尖叫等。
- 環境音 (Environmental Sounds)例如:下雨聲、鳥叫聲、交通噪音、風聲等。
- 電子/合成音 (Electronic/Synthesized Sounds) 例如:合成器 (Synthesizer)、音源模組 (Sound Module) 等電子設備產生的聲音。
2. 數位音訊檔案的格式 (Audio File Formats) 這是電腦或播放裝置儲存和處理聲音數據的方式。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A. 未壓縮格式 (Uncompressed) 保留原始錄音的所有資料,音質最高,但檔案最大。
- WAV (Waveform Audio File Format)Windows 標準格式。
- AIFF (Audio Interchange File Format) Apple 標準格式。
B. 可逆壓縮格式 (Lossless Compression) 檔案大小比未壓縮格式小,但解壓縮後能完全還原成原始音訊資料,音質等同未壓縮。
- FLAC (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開放源碼格式,廣受歡迎。
- ALAC (Apple Lossless Audio Codec)Apple 開發的格式。
C. 非可逆壓縮格式 (Lossy Compression) 為了大幅縮小檔案大小,會刪除人耳較難察覺的音訊資訊。檔案最小,但音質會有損耗。
- MP3 (MPEG-1 Audio Layer III)最普及的格式。
- AAC (Advanced Audio Coding)廣泛用於串流媒體和 Apple 裝置。
- WMA (Windows Media Audio)微軟開發的格式。
3. 聲音合成機構或技術 (Synthesis Methods) 這主要指出現在電子樂器、音源模組或電腦遊戲中,用來產生數位聲音的技術或方式。
- PCM 音源 (Pulse Code Modulation)
- 透過播放預先錄製的數位聲音片段 (WAV data) 來發聲,是現代多數電子樂器和採樣器 (Sampler) 的基礎。
- FM 音源 (Frequency Modulation): 透過調變載波的頻率來產生複雜音色,常見於 80 年代的電子遊戲和合成器。
- 波形記憶體音源 (Wavetable Synthesis): 使用儲存的多個短暫波形 (Wavetables) 來連續循環和轉換,產生動態的音色。
- 物理模型音源 (Physical Modeling Synthesis) 透過數學模型模擬實際樂器 (如吉他、管樂器) 的物理振動特性來產生聲音,追求真實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