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離開古監獄紀念品店的時候,我一手還拿著印有瑪麗‧安托瓦內特肖像的巧克力,長谷川盯著那顆粉紅色包裝,感慨地說:「這個女人,生前因為奢侈被送上斷頭台,結果死後幾百年,她的臉被印在高檔巧克力上。你不覺得這才是歷史的諷刺嗎?」
我想了想,這其實就是法國的本事:他們把一個悲劇人物,重新加工成一個「文化 IP」。而且不是單點,而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觀光產業。凡爾賽宮根本就是瑪麗皇后主場,從寢宮到花園,再到小特里亞農,全部被包裝成「走進王后的日常」的沉浸式體驗。凡爾賽的禮品店裡,賣著瑪麗風格的香水、手帕、首飾盒,甚至連冰淇淋口味都要叫「Antoinette 玫瑰覆盆子」。對觀光客來說,花錢買的不只是東西,而是「參與宮廷浪漫」的感覺。
再來是表演藝術。巴黎歌劇院、凡爾賽劇院不時會推出以她為題材的舞劇、歌劇。她生前的時尚感,被重新編碼成舞台的視覺盛宴,換裝頻繁、裙襬華麗,讓觀眾一邊感嘆歷史悲劇,一邊暗暗羨慕那種極致的浪漫。更別說還有電影、音樂劇,把她塑造成青春、叛逆、甚至近乎流行偶像的形象。
還有食品與時尚產業。巴黎的甜點店推出「Marie Antoinette 系列」,馬卡龍、巧克力、茶葉罐,全都打上她的名字。她曾經的揮霍,如今被轉化為「精緻生活」的代名詞。甚至在時裝界,她的浮誇髮型和裙撐成為靈感來源,年年都有人把她搬上伸展台。

所以,整個法國就是把她的腦袋砍掉,然後把她的形象切成一片片,做成商品販賣。這就是所謂的文化消費:把痛苦歷史去掉血腥,重新包裝成浪漫、時尚與經濟價值。
可是,這裡頭不只是商業。瑪麗皇后之所以被反覆消費,還因為她代表了一種「法式矛盾」:一方面她是大革命前舊制度(Ancien Régime)的象徵,另一方面,她的美貌、時尚、浪漫,又是後世巴黎人最愛強調的文化資本。她既是國族創傷,也是浪漫符號。
於是,全法國從高端時尚到平價紀念品,都在賣同一種東西:一個被斷頭台定格的王后形象。那是一種甜美與殘酷交織的文化記憶。
我們走到塞納河邊,長谷川盯著水面忽然笑說:「你不覺得很妙嗎?我們兩個剛才在古監獄替她默哀,結果轉個彎就買了印她臉的巧克力。這是不是說明──法國已經徹底把悲劇轉化成產業鏈?」我想了想:「真對,這就是文化的魔術,斷頭台之後,還能賣週邊商品。」
那一刻,我忽然覺得,法國人真正厲害的浪漫,不是鮮花與晚餐,而是他們能把歷史悲劇打磨成一種可以消費、可以懷舊、甚至可以笑著討論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