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為什麼要學習區塊鏈?
這幾年數位貨幣、NFT、DeFi、Web3越來越火熱,身處在科技業開始覺得不了解不行,於是乎決定開始一段區塊鏈修行之旅,開始深入理解這些讓全世界人為之瘋狂的技術。
為什麼開始寫作分享?
以前總疑惑到底寫作有什麼用,後來看了「建造第二大腦」這本書,如果想要完全學會一項新技能,就必須要教會別人。透過寫作來提升自我順帶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因此在本房間中,我會紀錄近期學習的技術,如果對於閱讀心得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到我另外一個房間當中觀看。
那就開始今天的主題吧!
什麼是區塊鏈?
想像我們在一個班級上,班上每一個人手上都有一個「班級紀錄簿」。
每次當有人進行交易時,就必須告知班上每一個人,班上大多數的人都要同意之後,這筆交易才能成立,而後大家就會紀錄在自己的紀錄簿上面。
因此,每個人手上的紀錄基本都是一致的。沒有人可以偷偷擦掉或是塗改,因為一旦不一致,其他人會立刻發現。這些「紀錄簿」就是 區塊鏈。
這個「班級紀錄簿」的比喻幫助我們理解區塊鏈的共享帳本特性,但在真實世界中,不是每個人都要保存完整紀錄,而是由節點來分工記錄。
而「大多數人同意」也不是單純數人頭,而是依照不同的共識機制(如 PoW、PoS)來決定(關於共識機制後續會再找機會說明)。雖然理論上可以嘗試竄改,但因為需要掌握全網超過一半的資源,實務上幾乎不可能。
- 區塊 (Block):紀錄的一頁,裡面包含一批交易。
- 鏈 (Chain):每一頁會用密碼學「鎖」起來,連到上一頁,形成一條長長的鏈。
- 節點 (Node):每個人手上的記錄簿,用來記錄、驗證交易。
- 結果:誰也不能隨便竄改,因為改掉一頁,後面所有頁都會失效。
區塊是怎麼產生的?
流程
- 有人交易
例如:小明轉 1 BTC 給小華,這筆交易會廣播到整個網路。 - 進入交易池 (mempool)
所有節點電腦會先暫存這筆交易。 - 礦工/驗證者打包
他們會收集一批交易,組合成一個「候選區塊」。 - 解題或質押
在比特幣 (PoW) → 礦工要解「數學題」(哈希謎題)。
在以太坊 (PoS) → 驗證者靠「質押」(stake) 被隨機選出。 - 新區塊誕生
成功者把區塊廣播到全網,其他節點驗證後,正式加到鏈上。 - 區塊鏈延伸
這筆交易就永遠存在於區塊鏈,不可刪改。
礦工/驗證者
區塊鏈沒有「老師」或「銀行」來決定誰的交易是真的,所以需要人來:
- 收集交易
- 打包成區塊
- 維護網路安全
在比特幣裡,礦工必須先解一道「自動產生的數學題」才有資格寫入區塊。這樣可以防止作弊,因為想亂改就得重新解所有題目,幾乎不可能。
在以太坊 (PoS) 中,則改成「質押代幣」決定誰有權利建立新區塊,更省電。
礦工/驗證者的獲利方式
他們不是做白工,而是有收入的:
- 區塊獎勵
- PoW(比特幣):新產生的比特幣。
- PoS(以太坊):系統給的額外代幣。
- 交易手續費
- 每筆交易會支付小額費用(BTC 的 Satoshi、ETH 的 Gas),交給打包的人。
這些獎勵,就是礦工/驗證者願意投入的經濟誘因。
公開性與隱私性
- 公開:任何人都能看到交易紀錄(轉帳金額、時間、地址)。
- 偽匿名:只會顯示「錢包地址」,不會顯示真實姓名。
例如:1AbC9X…
→9zYxW3…
轉了 1BTC
,除非本人公開,否則外人不知道地址屬於誰。
本章結語
區塊鏈其實就是一個「全世界共享的紀錄簿」:
- 沒有人能隨意刪改。
- 每個人都能參與維護。
- 礦工/驗證者靠手續費和獎勵獲利。
- 各條鏈有不同的功能和生態,原生幣的價格取決於市場共識。
理解這些基礎,就能更清楚地看待「虛擬貨幣」的本質:
- 它不只是價格漲跌的投機工具,更是一種新的「信任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