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我是CCChen
分享關於"雙軸轉型(數位 × 淨零)與 iPAS 專業證照"的趨勢觀察心得
我們正走在一條「數位化」與「減碳化」同時加速的路上
如果你最近常聽到『雙軸轉型』這個詞,可能會覺得有點抽象、甚至帶點官方政策色彩。但其實,它比我們想像的更貼近生活。
舉個例子:你可能已經在用 AI 工具幫公司寫報告、排班、預測銷售;
也可能注意到公司 HR 開始推「碳盤查表單」、要求記錄用電、報告能源使用。
看似兩條完全不同的路——一邊是科技創新,一邊是環保永續—— 但在 2025 年,這兩條路正巧在交會。
這正是台灣政府推動的「雙軸轉型(數位 × 淨零)」的真義。
它不是讓企業多兩份 KPI,而是讓「AI 的速度」與「淨零的責任」並行。
行政院國發會早已明確指出:台灣未來的競爭力,不再只是製造力,而是
「結合數位能力與永續意識的新型產業實力。」
而對我們個人而言,這代表一個全新的機會:
如果你懂數據、會 AI,又能理解碳管理與永續,那你就站在產業轉型的浪頭上。
我自己在 2024 年到 2025 年間,陸續取得了 iPAS《AI 應用規劃師》 與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 兩張跨領域國家證照。
這段學習過程讓我發現,原來這兩張證照並不是兩個世界的語言,而是一場正在融合的對話—— AI 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邁向淨零,而淨零則讓 AI 的應用更有意義。
從國家戰略到產業實務:雙軸轉型的底層邏輯
要理解「雙軸轉型」的全貌,得先看政府整體布局。
行政院提出的「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計畫」中,三大策略就是:
1 數位轉型、2 淨零轉型、3 通路拓展。
同時,國發會也推動《2050 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數位發展部則推《DIGITAL+ 創新補助平台計畫》。
這三個部會其實各管一軸,卻又彼此扣合。
數位發展部幫企業「上雲端」、導入 AI; 經濟部協助企業「做碳盤查」、建節能機制; 國發會則提供「政策整合」與「融資誘因」,把企業轉型變成一場有制度的行動。
換句話說,「雙軸轉型」不只是科技政策,更是產業結構的再造工程。
它背後有三個關鍵邏輯:
① 數據是共同語言
AI 要資料學習,碳盤查也需要資料追蹤。
在雙軸轉型的世界裡,資料不再只是營運紀錄,而是企業「智慧+永續」的生命線。 能把資料轉成決策的人,才是真正的價值中心。
② 效率與減碳不再對立
過去大家以為「減碳會拉低效率」,但 AI 的介入改變了這件事。
AI 可以預測能源需求、優化排程、即時偵測異常。 從生產線到辦公室,AI 都能幫助企業用更少的能量完成更多事。 這是「智慧節能」的新典範。
③ 人才是關鍵變數
政府推了再多方案,最終都要靠人才落地。
而 iPAS 的兩張證照——AI 應用規劃師 ×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正好成為這場轉型中最具指標性的人才路徑。
這兩張證照分屬不同體系,一個講技術導入、一個講碳治理;
但放在「雙軸轉型」的框架下,它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企業轉型能力鏈: 從數據蒐集、AI 模型建構、營運優化 → 到碳盤查、減碳策略、永續揭露。 AI 是加速器,淨零是方向盤。兩者結合,才能走得又快又穩。
從兩張 iPAS 證照,看見跨域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很多人問我:「CCChen,你為什麼會同時考這兩張證照?」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我相信未來的價值在「跨領域的整合」。
《AI 應用規劃師》教會我如何用技術解決問題。
它不要求你成為工程師,而是讓你能用 AI 的思維去看產業:
什麼問題能用 AI 解?需要什麼數據?如何驗證成效?
在企業導入 AI 時,這種「應用規劃」的角色是連結管理層與技術團隊的橋樑。
而《淨零碳規劃管理師》則讓我學會如何用數據看責任。
你必須知道碳的邊界、排放源、盤查流程,甚至國際制度(像 CBAM、IFRS S2)。
它不是教你背法條,而是訓練你理解「碳就是新貨幣」的碳有價邏輯。
當我把這兩種學習放在一起,就像完成了一個「雙核心處理器」的拼圖。
AI 是大腦的左邊,擅長分析與決策; 碳管理是右邊,負責平衡與價值。
這樣的組合,讓我在看待專案時有了完全不同的視角。
以下是我歸納出的三個「雙證照人才」的優勢:
1 能從技術看永續
你不只是知道怎麼減碳,而是能設計「減碳系統」。
例如用 AI 偵測能源異常、用資料分析預測碳費成本、甚至設計 ESG 儀表板。
2 能從永續看技術
在 AI 導入時,你不只是追求效率,還能納入環境影響、社會責任。
這讓 AI 的應用不只是聰明,更是「負責任的智慧」。
3 能在組織中講兩種語言
你能跟工程師聊資料,又能跟主管談策略,還能對外報告 ESG。
這樣的跨域能力,會讓你成為「雙軸轉型」團隊中最稀缺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這不只是理論。
像台積電、廣達、友達、台達電等大型企業,早已在內部組建「數位+淨零整合小組」。 而政府在 2025 年的產業輔導計畫中,也明確規定:「企業申請補助時,必須同時提出數位化與減碳策略。」
這意味著——懂 AI 又懂淨零,將成為企業轉型的黃金組合。
讓科技有溫度,讓永續有力量:雙軸轉型的下一步,是我們自己
走到這裡,或許你會發現,雙軸轉型其實不只是企業的挑戰,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課題。
AI 正在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淨零則在提醒我們,改變的速度要與地球共呼吸。
這兩條軸線,一條代表效率,一條代表良知; 當它們交會時,正是人類重新定義「進步」的時刻。
在我準備這兩張證照的過程中,曾經也覺得辛苦——
AI 的技術邏輯和碳管理的計量公式,看似八竿子打不著。
但當我真正理解它們背後的精神時,我發現一件事:
這兩者的核心,其實都是「用知識創造責任」。
AI 教我們如何讓事情更快、更聰明;
淨零教我們如何讓未來更乾淨、更長久。
它們不是矛盾,而是平衡。
我常在課程或筆記中說,「數位讓我們看得更遠,淨零讓我們走得更穩。」
而「雙軸轉型」的時代,就是要讓科技有溫度、讓永續有力量。
如果你現在正思考未來的方向、或想讓自己的專業更具深度,我誠摯建議:
「真正的專業,不是待在舒適圈裡,而是敢把自己的邊界向未知延伸。」
你不需要立刻變成 AI 專家,也不必馬上成為環境顧問; 你只要願意去理解「另一邊的語言」,就已經開始你的雙軸旅程。
「跨領域不是離開原本的專業,而是讓專業有機會長出翅膀。」
當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學會用 AI 的視野看世界、用淨零的心態看未來,
那麼「轉型」就不再只是國家的目標,而會成為社會的集體行動。
這,就是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傳達的信念——
真正的雙軸轉型,不只是數位與淨零的結合,
而是專業與良知、效率與責任、科技與人心的平衡。
結語
在方格子的這個角落,我總希望文字能不只是一串分析,而是一份陪伴。
從 AI 到碳管理,從學習到實踐,我體會到跨域不是挑戰,而是一種成長的禮物。
願我們都能在這場「雙軸轉型」的旅程裡, 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
既懂科技的速度,也不忘永續的溫度。
CCChen 202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