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百年院慶展覽於十月份開跑,精彩的展品們將會分批於北院及南院開展,其中最受矚目的展品莫過於在北院展出的《富春山居圖》《寒食帖》以及將在南院展覽的三公展(谿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
時隔9年再亮相的《富春山居圖》為北院展覽首波主打,這一幅命途多舛的山水長卷畫,創作六百多年以來風波不斷:被搶、被偷、被燒成兩段⋯⋯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這幅畫裡。到底,它有著什麼樣的魔力,能讓這麼多人惦記和神往?
如果有一天,你有機會看見《富春山居圖》,建議你先別著急看圖,先跑到結尾處,看看黃公望寫在後面的跋文。它至少可以解決你的一個小疑問,就是這幅山水畫到底在畫什麼?
《富春山居圖》題跋(圖/原點出版《句句有梗的中國藝術小史》)
幸運—不幸—幻滅—重生
回顧黃公望的一生,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幸運—不幸—幻滅—重生。
黃公望是個天才兒童。楊維楨在《西湖竹枝詞》裡描述他「天資孤高,少有大志」。他從小就有遠大的政治抱負,而且詩書畫無一不通。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他的人生應該會是傳統文人的「飽讀詩書—考取功名—出仕為官—千古留名」常規打怪升級模式。
但,人生就是這麼諷刺。
黃公望處在朝代的交替期,元朝剛建立不久,統治者廢除長期以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這就意味著,所有文人通過科舉出仕為官這條路都堵死了。這個打擊對天下讀書人來說,是毀滅性的。
規則一下子變了,那這些飽讀詩書的讀書人怎麼辦呢?
黃公望不甘心讓自己平生所學付之東流。他對於功名依然還有幻想,於是就跟著一群江南才子排隊等待機會。這一等,就等到了二十五歲,終於讓他給等來了一個「浙西憲吏」的小官職,做一點文書的工作。沒過多久,他就認識了他之後的上司─張閭。
四十三歲那年,因為張閭,黃公望得到一個到京城上任的好機會。本以為終於可以大展宏圖,但沒想到不久之後,張閭倒了大楣被治罪,直接連累更倒楣的黃公望進了監獄。
更諷刺的是,偏偏在他入獄的那一年,當時的皇帝恢復科舉考試了!不知道在監獄裡飽受折磨的黃公望聽到這個消息,會不會感歎造化弄人,會不會覺得,他這一世就像一場虛幻的夢。

黃公望像(圖/原點出版《句句有梗的中國藝術小史》)
在監獄待了一段時間後,黃公望將功補過,保住了性命。可等他真正被放出來時,已是將近知天命的年紀。他的人生,要往何處去呢?當文人對仕途心灰意懶的時候,總有一個聲音在呼喚他們──「到山水裡去!」
從此,黃公望斷絕了仕途之念,轉身走進山林。他加入全真教,以「大癡道人」為號,與張三丰、冷謙為友,過著遊歷山川、寫生繪畫、順便給人算命占卜的日子。
他在山水的月夜裡釋放他的孤獨,然後把這凝結了他心緒的自然之景訴諸筆端。於是,我們看見了一個讀書人黃公望的幻滅,也看見了一個大癡道人的重生。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中國淅江省博物館藏(圖/原點出版《句句有梗的中國藝術小史》)
愛怎麼看就怎麼看的長卷畫
現在,我們瞭解黃公望的經歷,知道他人生的起伏。而他對生命最深刻的體悟,應該都是在五十歲之後。接著,我們可以來看看這幅被歷代文人「巧取豪奪」的《富春山居圖》了。
《富春山居圖》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幅大約七公尺的長卷。我們之前講過中國長卷畫是「散點透視」,就像是你在遊覽的過程中,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去觀察自然一樣。所以,觀看中國長卷畫的最佳方式就是近看、遠看、走著看、停下來看……愛怎麼看就怎麼看。因為不管你怎麼看,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對於創作者來說,這是不容易的。因為長卷畫就像是一首音樂一樣,要有節奏起伏,有平緩有高潮,需要謀篇布局。而一幅山水長卷,更多是以一座高山作為開端。那麼,《富春山居圖》又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它像是描述了富春江的一年四季,從開篇起勢,到春日煙靄人家的淡然,到夏日群山的繁華蔥榮,到秋日繁華落盡的最後絢爛,到冬日肅靜蒼茫的遠山。橫亙在畫面深處的白沙,好像在寓意著這一切並沒有結束,你可以反覆回味,從頭開始。
這既是四季,也是人生。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圖/原點出版《句句有梗的中國藝術小史》)
朝代興亡,人世更替,黃公望的前半生被這個時代裹挾著,幾乎沒有反抗的力量。
當他走進山林裡,發現世事變幻就是如此,就像蘇東坡在《前赤壁賦》裡說的,雖然吾生須臾,長江無窮,但流逝的只是這一小段江水;雖然月有盈虛,年有四季,但它們始終也在那裡,不因為人的期盼而停留。
黃公望在畫的,是一個漫長的千年的山水。他在畫的,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這是一幅不管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讀它,都會有不同感受的經典之作。如果要我說此刻對這幅畫有什麼感受,我可能會說——「人生若覺無用時,不如讀讀黃公望」。
這幅畫,原本是他要送給師弟無用師的。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如果從功名的角度上說,也許黃公望很「無用」;但如果從人生的修為上說,他的「無用」,最終讓他走向了「大用」。
(本文摘錄自原點出版,意公子《句句有梗的中國藝術小史:萬年歷史&經典名家名作,全有記憶點,去故宮不再走迷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