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年屏東開始積極推廣觀光的過程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計畫大概就是「勝利星村」;號稱「全台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最完整的日式軍官宿舍建築群」,雜揉著眷村與日式風情的寬廣空間,到現在不只是遊客參觀、舉辦市集的熱門場所,也成為周遭居民閒暇散步的去處。
但在那些讓人眼花撩亂的活動與商家之間,眷村與日式宿舍的獨特元素其實也藏在其中;今天的這篇文章,將分享一些關於「勝利星村」的歷史及有趣元素,讓讀者在往後到訪這個熱門景點時,可以順便來找找暗藏在其中的隱藏版看點。

星村?新村? 戰爭歷史誕生的觀光景點
首先還是要從這些建築的歷史開始講起。不論是「新村」或「星村」,其實都不是它原本的名字,而現在的「勝利星村」也不完全等同於過去的「勝利新村」。為了因應1927年日本陸軍飛行第八聯隊進駐,屏東市區在隔年開始興建大批的官舍,除了現在的勝利星村(舊稱「勝利新村」)之外,還有後來被命名為崇仁新村(包含空翔區、成功區、通海區、崇蘭區)的區域;若是從地圖來看,則可以明顯看出它們分佈在三個距離相近的地方。

圖片來源:勝利星村V.I.P Zone官網
而「新村」這個名稱則是在國民政府來台、在各地建立眷村後才出現的,在日治時期它們有的僅僅只是「官舍」(例如:陸軍第八飛行聯隊隊長官舍)這種與居住者職稱相關的中性稱呼。
就年代來說,最早建造的是成功區與通海區(1927~1928),不只依照日本政府公佈的「官舍建築標準」,按照官階有著明確的面積規定,由於受到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在傳統日式建築裡也可以觀察到一些西方現代主義的元素,形成「近代式」的特殊樣式。
至於第二批建造的,則是因應飛行聯隊擴大為「飛行團」而興建的勝利區(1937);以中山路為界,可以發現兩側官舍大小的明顯差異,其中較大的西側官舍代表入住者的位階也較高。至於建築工法上,由於經歷了1923關東大地震與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官舍的興建技術獲得改良,因此這區的官舍外牆也改以磚砌,並在外牆加上仿石造面層。

勝利星村當中,勝利區的官舍是第二批建造的,在磚砌外牆外有仿石造的外觀。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為了應付飛行聯隊持續擴充、移地訓練的需要,日本政府再度於1941年購地興建後來的「空翔區」、「得勝區」兩處官舍,並且維持著「靠中山路越近位階越大」的規律。尤其是如今已經幾乎只剩下遺址、被轉化為遺構公園的「得勝區」,也明顯可以看出戰時經濟吃緊,導致建物面積較小、用料較為精簡的跡象。

被改建成遺構公園的得勝新村遺址,是勝利星村裡最晚建造的宿舍群,並且因為太平洋戰爭可以看出經濟較吃緊的建築方式。
從理蕃與南進擴張 大日本帝國擴張野心的起點
說到這裡,大概有人腦海中會出現一個疑問:「為什麼第八聯隊要來屏東?」早在這些官舍建立之前,日本政府在殖民初期為了掌握台灣山區的資源,曾經積極推動理蕃政策,而在衝突不斷、地形阻隔的情況下,飛機成為了能夠有效進行勘察、威嚇,甚至是武力鎮壓的重要手段。
於是在鄰近山區、鐵公路交通健全,並且有著糖業、菸草等工業設施等優勢之下,屏東被視為是建設飛行場的理想場址,屏東飛行場(今屏東機場)也在1920年正式竣工,成為當時警察航空班的固定據點,並且是全台灣第一個飛行場。

屏東飛行場明信片。圖片來源:臺灣記憶(國家圖書館)網站。
完成階段性的理蕃任務後,警察航空班因「國防需求」於1927解散,改由陸軍航空部隊進駐警察航空部,屏東飛行場也改由陸軍飛行第8聯隊正式接管,定位則從理蕃轉化為「南向」。就這層意義來說,屏東或許可以說是日本帝國開始準備往南擴張的起點。
但既然是要準備往南擴張,為什麼來到四面環海台灣的是「陸軍」航空部隊,而不是能夠搭配船艦進行任務的「海軍」航空部隊?這其實是因為日本與英美等國在一戰後的華盛頓會議簽訂了海軍軍縮條約,限制日本海軍船艦只能保持在英美兩國六成的劣勢比例(如果英美有5艘船艦,日本主力艦就只能有3艘),直到1930年代日本退出協議後,海軍航空隊才在中日戰爭期間進入台灣。
儘管如此,第八聯隊時期的陸軍航空隊,在防禦國土的同時,也借用屏東亞熱帶的特性與海軍航空隊輪流進行耐熱、試驗飛行,為後來的南進政策進行準備,並且在鎮壓霧社事件時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近代式」風格 兼具日式與現代風格的勝利星村
回到建築本身,由於保留了日本時代的風貌,這些官舍在展先風雅的同時,也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日本人的生活模式,以及那些為了適應熱帶氣候所做的特殊設計。

尤其是在遺構公園,最容易引起遊客注意的,大概就是附屬在建築邊緣明顯高出許多的圓弧構造;而它其實是煙囪,連接在廚房的旁邊,用來排除料理時所產生的煙氣。根據口述資料,其實在浴室旁的牆面還有另一種外凸式的煙囪,但從現存的建築已不可考。
實際走到遺址內部,或者是在已修復官舍間漫步的同時,遊客或許也會發現在地板與地面之間,存在著具有一定高度差,這樣的設計其實是為了因應屏東濕熱的天氣,具有防潮跟通風的效果。

同樣是為了應付熱帶氣候,較早建造的官舍也會有能夠幫助遮風擋雨兼防水的雨淋板、車寄等構造;並且在資源較豐富、建築風格多元的優勢之下,還可以看到少見的幾何造型柱、幾何鬼瓦融合在日式傳統樣式當中,形成獨特的「近代式」風格。
不過在這些建築元素當中,最低調卻也最有趣的大概就是藏在圍牆邊的「垃圾桶」。位在圍牆內側有著水泥狀的外表,大部分在上方附著木頭蓋子,緊貼著圍牆的木頭拉門則是清潔人員收取垃圾的出口,這種看似有趣、被稱為「塵芥箱」的垃圾桶始祖,也是當時日本人在悶熱的屏東,預防傳染病的重要衛生設施。
不只衛生會威脅生命安全,在戰爭的背景下,防空洞也是官舍的必要設施。只是除了街道旁、呈現半圓型狀的防空壕之外,在其中一家咖啡廳中還留存著專門為高階軍官準備的「直立式防空壕」;它不只更為堅實,底下還有能夠容納四戶人口的避難空間,如今則作為藝術家展覽所用。
「眷村 V.S. 官舍」 複雜的文化與國族元素
曾經的日軍官舍,在國民政府來台後,成為收納眾多軍眷的「新村」們:而這些新住民不只是單純的居住者,更改變了這個空間的外觀與意義,就連周遭也出現大量外省元素
,如今的勝利路上更是可見中國北方著名的麵食類料理。然而,原本兼具舒適、美觀需求的官舍,在龐大的人口壓力下,開始以實用性為主要考量,原本一戶一棟的配置,也變成可能同時必須塞進兩戶以上的人口。
隨著反攻大陸成為泡影,逗留台灣的時間不斷拉長,為了生活的需要,眷村的居民在數十年的歲月裡也會增減一些硬體設施,而它們也成為政府在修復勝利星村時,引發討論的焦點:到底這塊區域想要保留的是怎樣的歷史?硬體的還原又該到怎樣的程度?
至少就外觀來看,修復團隊似乎還是希望在勝利區以日式建築為主,保持整潔、具一致性的建築風格,有意識地去除了眷村居民生活的痕跡;反而是在兩個遺構公園,或者是一些建築內像是浴室等空間,才能夠看到一些眷村元素。儘管如此,勝利區的圍牆、樹木等相對低調的背景,其實也保留著混合日式與眷村的歷史印記。

以這兩棟相鄰的建築為例,相對於大部分水泥製、高度及腰的灰白色外牆,有些房舍又增加了一段比原本高出許多的磚造牆面;前者其實是原本日式官舍的標準配置,後續加高的圍牆,則是因為國民政府來台後,地方治安不佳,加上眷屬多為老弱婦孺,為求安全而建造的,有的圍牆上還會加上玻璃碎片來防盜。
至於園區內鬱鬱蔥蔥、非常具有特色的樹木,則可以用「能不能吃」來區分到底是由誰種植的。其中不能吃的,就可能是當時日本人為了美觀或遮蔭考量而種植的;而在物資缺乏、戰爭尚未遠離的年代,眷村居民則會選擇栽種可以補充營養的果樹、植物,來填飽家人的肚子。

勝利星村老樹地圖。圖片來源:勝利星村 V.I.P 網站
歷史遺址的轉身再出發
如今勝利星村不只是觀光景點,也成為各種意義上的「公園」,但背後複雜的歷史文化與政治議題,也讓它就像是台灣人的自我認同一樣,充滿著混亂、融合與矛盾,連帶也讓其中的氛圍儘管悠閒,卻又帶著一絲矛盾與衝突。
因為戰爭與殖民造就的勝利星村,經歷了不同政權的洗禮,如今成為了現在的樣子,不論是更具有觀光意義的勝利區、通海區、成功區,或者是作為遺址被留下的兩座遺構公園,都承載了各自的意義,而勝利星村的範圍,則讓這些歷史記憶能夠更廣泛地被留存。如今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旅客與在地居民都會駐足的區域,這樣的角色或許也能夠讓更多人看見它所代表的特殊歷史,並且思考我們的過去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