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名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 」的嶄新身份重生,屏東菸葉廠曾經是重要的工業設施,並且與從日治時期開始發展的菸葉種植共同為國家賺取外匯,而屏東本身則在70年代成為全台產量最大的菸草契作區。但在2002年,由於菸害防制與國際貿易的競爭等因素下,台灣菸草生產開始走下坡,屏東菸葉廠的運作也走入歷史。
橫跨了20年,屏東菸葉廠帶著具有工業風的特色建築風格重現於世人面前,並且搖身一變成為文化空間,乘載了包含客家、原住民文化,與不定期舉辦的各種展覽、市集,不久的未來還會出現美術館;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多元的內容,反倒讓這個空間原本的歷史成為了配角。
因為過去曾在這裡當過第一梯的志工,這篇文章也將會以一樓的菸葉廠展區及建築本身為重點,希望藉由分享我在志工訓練時的一些小知識,來讓更多讀者認識、看見菸葉廠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場域。
「菸葉廠」與「菸廠」差在哪?
首先從名稱開始,比較敏銳的讀者或許會發現我們通常會使用「菸葉廠」而不是「菸廠」來稱呼這個場域,這其實是因為屏東菸葉廠的主要功能在於「菸葉耕作技術指導與採購及收購後的複薰加工貯存」。更簡單地來說,這裡生產的是經過加工的菸葉,並提供給「菸廠」製作後續的煙絲,屬於「菸廠」的前一個程序。
至於現在名稱中用的年份「1936」,則是菸葉廠建造的年份,也就是日治時期的昭和11年,當時這裡還被稱為「屏東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隸屬「臺灣總督府臺南支局屏東辦事處耕作係」。儘管如此,整個屏東菸葉廠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現在的建築,實際上能夠確定從日治時期就存在並且延續到今天的,只有廠區最顯眼的大煙囪、下方的磚砌煙道,及旁邊有著淡黃色外牆的鍋爐室。

鍋爐室經過整建後由美式餐廳進駐,從外觀除了可以看到日本黑瓦,還有個顯眼的突起小屋頂;這個構造被稱為「太子樓」,主要功用是幫助室內空氣循環。除了在菸葉廠內可以看到,由於過去烘烤菸葉同樣也需要讓室內空氣流通,如今在高屏一帶曾經菸農聚集地的菸樓也有機會看到同樣的構造。
另一個遊客可能會好奇的,則是屏東菸葉廠的標誌,儘管它出現在場域的各個角落、有著獨特的三角形結構,不固定的排數,卻也可能讓人誤以為只是裝飾。事實上,構成這些圖樣的三角形代表的是廠區常見的三角鋼架,彼此堆疊的意象則「象徵穩固的基礎累積與人群的聚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圖片來源:屏菸1936文化基地網站
是裝飾也是展品 藏在廠區內的隱密知識
回到菸葉館,大部分的相關知識其實都有詳細說明,在此想補充的,其實是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巧思,或者是遊客容易錯過卻很有意思的細節。舉例來說,其實在展區的最開頭,牆上看似只是裝飾品、由各種資訊與標語組成的海報,就藏著與菸葉相關的「密碼」。

在名為「菸葉種植宣傳海報與工作照」的兩張展品中,有著「把握最後機會!!」顯眼標語的這張,介紹了包含適合菸葉種植的土壤性質(在隔壁展區有互動式體驗)、菸葉的等級分類,以及肥料使用說明。不過其中最讓人疑惑的,應該就是肥料使用說明上方的折線圖。
在菸葉進到菸葉廠之前,菸農必須要先自家的菸樓進行初步烘烤,而折線圖所呈現的,是關於菸農在烘烤菸葉時必須注意的溫度與時間關係。以紅色線條為例,在持續六小時的升溫,讓菸樓溫度達到28度後,就必須要停止升溫,讓溫度維持在28度六小時,之後再用兩小時慢慢讓溫度上升到30度,以此類推。在看懂這個圖表後,我們也可以深刻體會菸農是多麽辛苦、必須投入大量時間的職業。

至於另一張以「斯統普」除草劑佔據視覺重點的海報,左方的圖示則是強調摘除花苞、讓養分不至於因為開花被消耗的時機;左下方看似心靈雞湯的標語,也暗示了在菸葉收購的過程中,菸廠人員與菸農間可能發生的衝突風險。就如同右側「一片值一堆」所呈現,儘管當時的菸草將由政府保證收購,但藉由等級的分類,也將讓它們的價值產生極大的差異,因此該如何達到雙方都滿意的結果,算是當時收購人員必須面對的巨大挑戰。
那麼實際上的等級,又是怎麼區分的?答案其實就在隔壁房間的小黑板上。除了最基本的厚薄,菸葉的優劣又可以按照大小、生長位置、色澤、品質等條件,各分成八類總共16個等級。其中以1等為最高級,最低的「等外」則屬於次級品。

除此之外,在展場內也可以看見「配戴耳塞」的標語,這是因為大型機具在運作時,會產生巨大噪音,要提醒工作人員保護自己。據說噪音與震動之大,當時位在樓上的行政人員,甚至可以憑藉著建築物的震動與否,來判斷機器是否有正常運作。

文字以外 藏在展區本身的歷史紀錄
雖然能夠讓人身歷其境,但文字與展品的設計,反而會讓人忘記觀察廠區的細節,進而忽略那些建築本身所訴說的歷史。像是以聲光效果為賣點的除骨加工區,為了呈現燈光設計而刻意製造的陰暗,同時卻也會讓人更不容易注意到天花板毛茸茸的構造,而這些毛茸茸的隔音設計,或許更能夠讓人體會當時機器運作的聲音有多巨大。

另一方面,在這些器械的表面,也可以看到很多大小不一的透明方形,看起來像是門的構造,這其實是預留給工作人員在機器故障時,在複雜的構造中能夠更接近問題點進行檢修的出入口,同時也暗示了維修過程的複雜與困難。
另一個有趣的構造則在室外。看似像符號「Ω」、看起來很有設計感的管線,其實是為了減少在蒸氣運送過程中,管線因為熱脹冷縮產生的拉力而具有功能性的「熱膨脹緩衝空間」;除了在需要蒸氣的廠房之外,它也會出現在連通到鍋爐室的管線上。
屏菸最美「山形牆」 它的出現只是個美麗的巧合
說到屏東菸葉廠最大的賣點,大概就是位在菸葉廠展區最末端的「山形牆」,當陽光透過挑高四樓、由大片鋼構椼架與玻璃纖維波浪版構成的牆面,形成大面積的發光平面,就算頂著高溫也會讓人忍不住想要駐足欣賞。但這樣的美景,其實只是當初為了實務性的需求,而造成的意外結果。

作為菸葉廠加工的最後一道流程,處理過的菸葉必須要透過包裝機進行壓縮、裝箱/桶,才能夠進入保存階段或出貨;但由於包裝機的體積龐大,迫使廠房必須要在高度上進行延伸,而這個1977年做的決定,也在45年後成為屏東菸葉廠最著名的景觀。
順帶一提,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左右兩台包裝機略有不同,一台的模具是方形、一台則是圓形;這其實是因為菸葉的包裝分為桶裝與盒裝,依據不同的需求,必須使用的機具也不一樣。

沒看地圖不知道!屏菸裡的隱藏地標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進入屏菸後曾經觀察過它的地圖,而裡面其實也有一些玄機。舉例來說,雖然在廠區的每棟廠房基本上都有編號,但只要稍微注意就會發現它的號碼並不總是連貫,儘管倉庫編號最多來到「19」,卻明顯與現有的建築數量不符。

這其實是因為屏菸至今經過多次翻修改建,過程中並不是每一棟建築都會被保留,但就算拆除之後,號碼還是會繼續更新而不會填補前面有的空缺,因此也造成現在倉庫號碼與建物數量有出入的結果。
此外,屏菸目前其實還保留了一個「防空壕」建築,但很多遊客大概從沒注意過;這有很大部分是因為它位在廠區的角落,並且至今仍被白色圍籬隔開,若不是看著地圖去找,大概很難注意到這個位在廁所後方的小空間。

跨越了數十年,屏東菸葉廠的存在已經超越建築本身,而是象徵了曾經在屏東的一個產業,還有相關的家庭、文化及歷史,並且因此被登錄為歷史建築;與此同時,從內部的設計、各種活動,甚至是未來將出現的美術館,都讓它對屏東的文化意義越來越重大。
但屏東菸葉廠最重要的角色,還是將那些工業時代的記憶傳承給後人,也希望上述這些在展場介紹以外的小小冷知識,能夠讓更多人對這個場域產生興趣,進而更去認識這個難得被保留下來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