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mart 居然開始賣人形機器人?!—G1 機器人上架事件全解析 🤖🛒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你能想像嗎?有一天你滑 Walmart 的購物網站,居然看到「人形機器人」跟吸塵器一樣可以直接放進購物車!2025 年 10 月初,Walmart 的平台上真的出現了中國 Unitree 的 G1 擬人型機器人,而且還能直接下單。這篇文章會用四個段落帶你看懂:

  1. 這個新聞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 📢
  2. 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背後的前因與時間線 🗓️
  3. 一般人最關心的問題:買回家到底能做什麼?有什麼限制和風險?⚖️
  4. 最後我們一起想想,這件事對未來的意義與下一步觀察重點 🚀

Walmart 居然賣人形機器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2025 年 10 月 9 日,科技媒體 TechNode 報導了一則令人跌破眼鏡的消息:Walmart 美國網站出現了 Unitree G1 人形機器人的商品頁。這是美國零售史上第一次,消費者能夠在主流電商平台直接買到「會走路、能抓東西」的人形機器人。

這款 G1 的售價標示為 21,600 美元(約新台幣 70 萬元),還寫著「免運費」、「每位顧客限購 6 台」這種看似平常卻異常魔幻的條款。因為你可能沒辦法想像,某人真的可以一次買六台機器人放進購物車,就像批貨一樣!

raw-image

更有趣的是,Unitree 在中國的官方售價大約是人民幣 99,000 元(約 13,500 美元),比 Walmart 的價格便宜非常多。這背後顯示了進口稅、物流、平台抽成,還有「風險溢價」等因素。對一般消費者來說,這個價差也讓話題性更高:買機器人變成了「跨境比價」的新戰場

其實,Walmart 早就販售 Unitree 的四足機器狗 Go2,但那還是偏「酷炫小眾玩具」。這一次不同,因為人形機器人有著更強烈的科幻感,也更接近大眾對「未來家庭幫手」的想像。當社群上出現 Walmart 商品頁的截圖時,瞬間引爆了大量轉發與討論。

新聞出來後,其他國際媒體也跟進:CyberNews 強調這是第三方賣家上架的案例;International Supermarket News 說這是一個零售新邊界;而機器人專門媒體 Humanoids Daily 則說,這象徵「研究級熱門平台」真的進入了大眾視野。換句話說,這是一個 象徵性大於實質銷量的事件,但它已經在心理上推動了「人形機器人不是遙不可及」的觀感。


這一步怎麼走來的?—從產品發表到上架 Walmart 的時間線 🗓️🤖

要理解為什麼會在 2025 年出現這種新聞,我們需要回顧一下 Unitree G1 的發展脈絡。

  • 2024 年 5 月:Unitree 公布了 G1,人高約 1.3 公尺、重 35 公斤,擁有 23 個關節自由度(教育版還能擴充到 43),搭載 LiDAR 與深度攝影機。定價 16,000 美元起,被媒體稱為「最便宜的人形機器人之一」。
  • 2024 年 8 月:《The Verge》專文報導,展示了 G1 能煎食物、做焊接等「擬人動作」,但強調仍需要「示教」才能完成,距離一般家庭使用還有很大差距。
  • 2025 年上半年:Unitree 持續釋出 G1 與 H1 的影片,歐美實驗室陸續把 G1 當作「研究用途的低價選擇」。中國市場也快速成長,當地媒體甚至喊出「2025 是人形機器人大規模商用元年」。
  • 2025 年 10 月 7–9 日:社群開始流出 Walmart 網站上架 G1 的截圖,引起熱烈討論;10 月 9 日 TechNode 以英文稿件確認此事,正式成為國際科技新聞。

這條時間線可以看出來:從「研發平台」到「電商上架」只用了不到一年半。這個速度非常驚人。過去人形機器人總被視為「展示用的科技樣品」,但 Unitree 的策略是 大膽開放銷售,把開發者、研究機構、中小企業都納入客群。

同時,這也符合 Walmart 近年「擴展自動化」的布局。雖然 Walmart 在實體門市並沒有引進人形機器人,但在物流與倉儲上,它早已導入機器協作。這次「平台上架」不一定代表 Walmart 自己要用,但卻再次加深了「零售與機器人開始交會」的想像。


買得到不代表用得好—規格、用途、限制與風險 🔧⚠️

看到「能在 Walmart 買機器人」,很多人第一個問題就是:那我買回家,它能做什麼?

先從規格說起:G1 高 130 公分,重 35 公斤,搭載雷射雷達與深度攝影機,可以自主行走、上下樓梯、跌倒自起,還能用三指靈巧手抓東西。它的行走速度最高約 2 公尺/秒(差不多是慢跑),還能做簡單的翻面、轉動、抓取等操作。

但問題在於,這些動作需要 示教(imitation learning),也就是人類要先操作一次,機器人才會模仿。換句話說,它不是一個開箱就能幫你煮飯的機器人,而是「需要耐心訓練的高級學習平台」。

價格上,中美落差很大:中國約 13,500 美元,美國平台 21,600 美元。除了稅費與通路加價,還有「售後服務與保固風險」造成的差距。這意味著對美國消費者來說,這更像是一個「昂貴的實驗玩具」。

用途方面,目前最合理的買家其實是:

  • 研究機構與大學實驗室:用來做視覺伺服、操作學習、機器人協作研究。
  • 創客空間與新創公司:快速拿到一個現成的硬體平台,省下自製骨架的成本。
  • 中小企業研發部門:測試能不能導入到特定的流程,例如自動搬運、巡檢。

最後要提的是安全風險。2025 年 9 月,資安研究人員揭露了 Unitree 存在 「UniPwn 藍牙漏洞」,攻擊者能在近距離入侵,甚至形成「殭屍網路」。雖然廠商承諾修補,但這提醒了我們:具備移動能力的機器人,一旦被駭客控制,後果遠比手機、電腦嚴重

因此,若真有人買來用,必須確保:韌體升級、關閉不必要的無線通道,並限制操作權限。這些都是讓「買得到」不至於變成「用不起」的關鍵。


結語:一小步的上架,一大步的想像 🚀✨

Walmart 上架 Unitree G1,不代表明年大家家裡就會有一台人形機器人。但它的象徵意義很清楚:人形機器人從「新聞標題」走進了「購物網站」

這代表三個重要改變:

  1. 降低採購門檻:不需要繁雜的報價與進口程序,點擊「加入購物車」就能買到研究級硬體。
  2. 擴大開發者社群:更多人能拿到機器人,意味著更多實驗案例、更多程式庫共享,形成正向循環。
  3. 重塑大眾想像:當人形機器人跟電視、洗衣機出現在同一個網站上,它不再只是科幻電影的道具,而是「可能就在你家客廳」的東西。

接下來,我們可以觀察三個方向:

  • 應用生態:是否會出現「技能模組商店」,像 App Store 一樣賣抓取、巡檢的任務?
  • 安全與規範:零售平台會不會要求賣家提供資安證明、保固與保險?
  • 價格走勢:Unitree 的先行,會不會逼得其他廠商跟進,推出更透明的零售價格?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 「去摩擦化」的關鍵時刻。它不是消費爆發,而是讓「想要實驗的人更容易拿到機器」的轉捩點。當軟體、保險和應用生態跟上,人形機器人就會從「夢想」變成「工具」

如果你也想持續追蹤這些產業演進,無論是人形機器人的商業落地,還是台灣能切入的供應鏈機會,記得追蹤 Mech Muse ✍️。我會每週整理出這些值得你關注的趨勢,用最淺顯的方式說給你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ech muse 智慧新知
23會員
346內容數
因為喜歡分享科技新知,所以創立這個部落格,目前主要分享人型機器人,偶爾分享一些無人機、小型核能的最新趨勢,讓你即時掌握最新消息。
Mech muse 智慧新知的其他內容
2025/10/09
這篇文章會帶你快速掌握 SoftBank 540 億美元收購 ABB Robotics 的全貌:從新聞重點、事件時間線,到對工業機械手臂、人形機器人與全球供應鏈的影響。讀完後,你將擁有一個清晰框架,理解這場併購如何成為 AI × 機器人產業轉型 的關鍵一役 🚀。
2025/10/09
這篇文章會帶你快速掌握 SoftBank 540 億美元收購 ABB Robotics 的全貌:從新聞重點、事件時間線,到對工業機械手臂、人形機器人與全球供應鏈的影響。讀完後,你將擁有一個清晰框架,理解這場併購如何成為 AI × 機器人產業轉型 的關鍵一役 🚀。
2025/10/07
這篇文章帶你認識 ORNL 與北卡州立大學最新示範:超算+量子後端的混合工作流程。讀者將了解新聞重點、前因後果的時間線、三種量子模擬後端的應用場景,並獲得一份簡單的「後端選擇清單」,幫助快速掌握混合量子計算的未來方向。
2025/10/07
這篇文章帶你認識 ORNL 與北卡州立大學最新示範:超算+量子後端的混合工作流程。讀者將了解新聞重點、前因後果的時間線、三種量子模擬後端的應用場景,並獲得一份簡單的「後端選擇清單」,幫助快速掌握混合量子計算的未來方向。
2025/10/06
這篇文章幫你快速掌握 SOLO 微模組反應器的最新進展:從 Terra Innovatum 與 Ameresco 的合作,到美國 NRC 的監管互動、潛在首座場址與資金布局。讀完你將了解小型核能如何結合醫療同位素市場、為何 Ameresco 是關鍵夥伴,以及未來商業化的機會與挑戰。
Thumbnail
2025/10/06
這篇文章幫你快速掌握 SOLO 微模組反應器的最新進展:從 Terra Innovatum 與 Ameresco 的合作,到美國 NRC 的監管互動、潛在首座場址與資金布局。讀完你將了解小型核能如何結合醫療同位素市場、為何 Ameresco 是關鍵夥伴,以及未來商業化的機會與挑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Thumbnail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飛速發展,逐漸在電商領域中嶄露頭角。根據Statista的數據,全球電商市場規模在2022年達到4.9萬億美元,預計在2025年將達到7.4萬億美元。消費者對於購物體驗的要求不再停留在產品本身,反而更關注與產品的情感共鳴和個人化連接。Tensor Art作為AI圖像生成領
Thumbnail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飛速發展,逐漸在電商領域中嶄露頭角。根據Statista的數據,全球電商市場規模在2022年達到4.9萬億美元,預計在2025年將達到7.4萬億美元。消費者對於購物體驗的要求不再停留在產品本身,反而更關注與產品的情感共鳴和個人化連接。Tensor Art作為AI圖像生成領
Thumbnail
2024年7/6閉幕的上海 AI 人工智能大會,參觀人數突破30萬人次,線上流量突破19億,比上屆成長了90%,均創歷史新高,全世界對機器人的焦點持續增溫,但台股相關個股已經有過熱現象,美股目前對這議題發酵性討論性較低,因此我們將對基機器人產業及相關個股做一探討。
Thumbnail
2024年7/6閉幕的上海 AI 人工智能大會,參觀人數突破30萬人次,線上流量突破19億,比上屆成長了90%,均創歷史新高,全世界對機器人的焦點持續增溫,但台股相關個股已經有過熱現象,美股目前對這議題發酵性討論性較低,因此我們將對基機器人產業及相關個股做一探討。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逐漸進入消費、企業端等生活面向,人形機器人的未來也備受關注,究竟這項技術將如何改變人類生活、何時普及?被台灣網友稱為全民老爸的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TVBS》看板人物節目分享,人形機器人將像今天的汽車一樣普及,可能在 100 年後成為產量最大的機械系統。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逐漸進入消費、企業端等生活面向,人形機器人的未來也備受關注,究竟這項技術將如何改變人類生活、何時普及?被台灣網友稱為全民老爸的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TVBS》看板人物節目分享,人形機器人將像今天的汽車一樣普及,可能在 100 年後成為產量最大的機械系統。
Thumbnail
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產業市場預計在2030年達到36.2億美元。目前醫療保健、製造業、零售業與金融相關組織是採用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的領先產業。文章介紹利用AI對話機器人(GeniAltX)能幫助個人及企業提升效率的情境與案例。企業正利用AI打造對話機器人,成為客戶服務或企業內部助理的關鍵角色。
Thumbnail
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產業市場預計在2030年達到36.2億美元。目前醫療保健、製造業、零售業與金融相關組織是採用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的領先產業。文章介紹利用AI對話機器人(GeniAltX)能幫助個人及企業提升效率的情境與案例。企業正利用AI打造對話機器人,成為客戶服務或企業內部助理的關鍵角色。
Thumbnail
特斯拉展示人形機器人進展,新款Dojo晶片宣布投產,帶動市場續關注在AI晶片、模型訓練投資、機器人供應鏈、電力、鏡頭、感測、電源與電壓管理、液體冷卻技術。
Thumbnail
特斯拉展示人形機器人進展,新款Dojo晶片宣布投產,帶動市場續關注在AI晶片、模型訓練投資、機器人供應鏈、電力、鏡頭、感測、電源與電壓管理、液體冷卻技術。
Thumbnail
"智能販賣機" 也就是之後一個店面可以有數台智能販賣機,如同現在的娃娃機 老闆想放什麼內容物就放什麼 智能販賣機可以賣喝的 吃的 用的什麼都可以 然後有一個關鍵政策就是2028年後的販賣機都要強制有開發票功能 現在都是輔導期從2021年~2027年/12/31為止 所以全台灣都要陸
Thumbnail
"智能販賣機" 也就是之後一個店面可以有數台智能販賣機,如同現在的娃娃機 老闆想放什麼內容物就放什麼 智能販賣機可以賣喝的 吃的 用的什麼都可以 然後有一個關鍵政策就是2028年後的販賣機都要強制有開發票功能 現在都是輔導期從2021年~2027年/12/31為止 所以全台灣都要陸
Thumbnail
一家名為Figure的新創公司於本週三發布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展示了他們與OpenAI合作後的最新成果。在這段影片中,名為Figure 01的人形機器人展示了與人類的交流能力和任務執行能力。 影片中,Figure 01機器人被要求執行各種任務,例如回應一般性的指令,如提供食物或清理垃圾。
Thumbnail
一家名為Figure的新創公司於本週三發布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展示了他們與OpenAI合作後的最新成果。在這段影片中,名為Figure 01的人形機器人展示了與人類的交流能力和任務執行能力。 影片中,Figure 01機器人被要求執行各種任務,例如回應一般性的指令,如提供食物或清理垃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