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他啊!今天又開張了。
(台語的「張」,就是鬧脾氣的意思——他的人生哲學,大概也是這樣張開的。)
早上出門,天色還沒全亮,騎樓下停著一排擋住人行道的機車。老張看見第一台,眉毛就先張了起來。
「這是走路的地方,不是車子的客廳啦!」
他一邊碎唸,一邊伸手去搬別人的機車。
我知道,這是他每天固定的開場儀式。
別人有晨禱,他有晨「張」。
女兒在旁邊咬著饅頭,嘴裡含糊地說:「爸,你每天都這樣搬,會不會以後人家報警?」
老張哼了一聲:「要報就報。這國家不缺車位,缺的是公德心!」
別人家的小孩,等著瑪麗阿姨從天而降;
我們家的小孩,等著爸爸從地而張。
他手上沒有魔法傘,只有一把隨時準備跟天公論理的氣。
隨時準備張傘的爸爸,有時讓年齡漸長的女兒尷尬--
那天下午放學,老張和女兒走在人行道上。天氣潮濕,雲壓得低低的。
突然,一輛汽車沒打方向燈就橫切過來,剎那間,老張反射性地伸手去護女兒。
只是這次,他的手沒抓到什麼——反而被女兒反手一牽。
「爸,快來!」
那一瞬間,他整個人愣住,像是被什麼無形的線抽空了力氣。
老張弱弱的,訝異地說:「嘿,我才是爸爸,該牽你手吧!」
但女兒不語,只是堅定地牽著爸爸的手,一步一步,穩穩地往前。
那當下,他不再是那個撐傘的父親——
為孩子而張,為自己論理——
而是一個學著被牽的孩子。
有時候,共養不是誰照顧誰,
而是輪流牽起手的那一刻。
孩子牽起爸爸的手,是家庭秩序重新排列的開始,讓爸爸知道:
傘張得太大,別人根本看不到天;
傘開得太頻,鬆脫的只是自己的螺絲;
傘撐得太久,雨早就停了,人卻還困在裡面;
傘握得太緊,手就忘了怎麼去觸摸別人;
傘收得太慢,孩子早已學會自己找天空。
也許,我們這一代父母,一直在複製同一個樣板——
那個既習慣「扛」,又依賴「張」的身影。
身兼扁擔,又兼晴雨傘;
一邊撐著天,
一邊怕放手後,日頭還是照常升降——
而孩子,正用他們的方式在教我們——
學會被牽,不等於失去力量;
那是一種新的行走方式,一種流動的親密。
就算孩子走進新的天光,
爸爸的傘仍不時打開,像在確認那些舊日的雨,真的停了沒。
【共養筆記】
有些父親,是撐傘的人;有些女兒,是牽傘的人。
當傘不再只是保護,也能被收起時——
那就是家庭學會呼吸的時刻。
共養,不是彼此依賴,而是彼此練習讓氣流動。
就像那天,老張的手被緊緊握住,
那不只是牽手,也是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