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核心探討是人類的未來將如何受到模仿欲望的形塑,並指出當前我們正面臨一場模仿危機。作者提出,我們未來真正想要什麼,取決於我們的欲望在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是如何形成的。因此,那個最基本、最令人不安的問題是:「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麼?」。如果對此問題掉以輕心,或許說明我們尚未真正想通。在科技(如社群媒體)和全球化的推動下,模仿性的敵對競爭正在加速,使緊張局勢加劇,欲望也轉向內在,轉向彼此。從歷史上看,人類曾發明了兩項重大社會機制來緩解模仿欲望的負面影響:一是替罪羊機制,它透過將集體暴力導向單一目標來維持社會穩定,但隨著其不公本質被揭露,效用已經大不如前;二是市場經濟,它將模仿欲望導向生產活動,但同時也會製造受害者並加劇差異。面對未來不斷升級的模仿危機,人類可能需要第三項社會發明,尋找一種有效且非暴力的方式來引導欲望。作者強調,我們必須選擇,究竟是屈服於無意識的模仿生活,還是努力培養那些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為美好生活奠定基礎的深厚欲望。因為模仿欲望——也就是對於「成為某人或某物」的持續渴望(形而上欲望)——本質上是一場自相矛盾的遊戲,贏就是輸,每一次勝利都是得不償失的勝利。

策略13:尋找對立面的共存
為了在這種持續的欲望張力中找到出路,策略13建議我們應迅速理解意識形態,並注意拉丁文所謂的**「對立統一說」(coincidentia oppositorum)**。這種「對立面的共存」體現在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人事物上,例如既溫順又大膽的人,或謙遜而自信的人。當某些事物或經驗看起來不應該同時存在,完全擾亂我們的預期時,這是因為它們並不在我們對世界如何運轉的**「意義地圖」上。這些看似矛盾的巧合,實際上是超凡事物的指標,指引著我們需要走得更遠、重新評估並更加推進的方向。我們追求的目標應是一個未來的、超凡的榜樣**,在這個榜樣的影響下,我們的欲望不再處於持續且無法解決的緊張狀態,矛盾也將不復存在。
策略14:練習冥想型思維
轉化欲望的關鍵在於思維模式的轉變,即從不斷尋求、策劃和達到目標的計算型思維,轉向冥想型思維。計算型思維是我們技術文化中的主要思維形式,它反映了一種建構的心態,容易衍生出更具模仿性的想法。相反地,冥想型思維是一種有耐性的、緩慢且非生產性的思考,它並非等同於冥想。當我們遇到令人驚訝或接收到新消息時,冥想型思維不會立即尋找解決方案,而是有足夠的耐心讓真相自己顯露。這種思維模式能開啟轉化之門,當大腦中負責計算的部分平靜下來時,吸收新經驗的部分就能將新資訊整合到一個新的現實框架內,從而開發出新模型。因此,冥想型思維是超速模仿文化的解毒劑,因為它為深厚欲望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時間。實踐冥想型思維的最佳方式之一,是為自己倒一杯飲料,然後花一個小時觀察一棵樹,目的在於學習不抱任何目的,藉此幫助我們沉浸在現實中,並注意到各種不同的可能性。策略15:彷彿你對別人想要的事物有責任般活著
策略15體現了欲望轉化的最高境界,其基石是愛,而愛的最簡單定義就是希望別人好。義大利人說「Ti voglio bene」(我愛你),其字面意思就是「我希望你一切都好」。當我們對他人欲望的實現抱有比對自己欲望的實現更深切的關心時,欲望的轉化便會發生。弔詭的是,這恰恰是實現我們自身欲望的途徑。在欲望的正向循環中,人們會尊重他人的欲望,並積極與他們合作,幫助他們實現自己最重要的願望。我們每個人在人際關係中都是鄰人深厚欲望的助產士,我們可以透過三種方式影響他人的欲望:幫助他們想要得更多、想要得更少,或者想要不同的東西。意識到模仿欲望的存在並依此知覺生活,便伴隨著一份化解敵對競爭、每天一點一滴形塑正向欲望的責任。最終,我們面臨著一個選擇:是屈服於模仿的力量,讓自己不斷主張自身的欲望,還是屈服於我們最重要的深厚欲望所帶來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