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起
「眷村」,是指台灣1949年~約1960年代,政府為國軍、公務人員及其眷屬興建或配置宿舍的村落專稱。
因外公便是1949年(民國38年)隨政府來臺的一員,所以母親亦是受眷村文化影響下而長大成人,因而此次主要是陪伴母勤來觀賞此部戲劇。
至於我,稍前有從相關文本或展覽中對眷村文化有所瞭解,但所屬年代已有些距離,故無法完全感同身受,這是一段長輩們的年代故事。
以下談及眷村文化,不免會提及政治敏感字詞,若對政治字詞敏感者,請跳過此篇
背景
故事背景設定於嘉義的空軍眷村「寶島一村」,源起於建村,泯滅於拆村。
從民國38年一群國軍及其眷屬登記入村緩緩揭開序幕,聚焦於三戶人家趙家(楊家)、朱家及空軍長官周家在眷村展開生活的點點滴滴。
趙家:實際為楊家,為登記入村虛報為趙家,其妻亦是富貴人家,眷村門牌號碼為98號。家鄉在北平(即北京),本是殷實的家庭。
朱家:貧困的家境,其妻是說著閩南口音,聚落於眷村兩戶中間,家中有電線桿。之後其妻有趙老夫人教的包子手藝,生活足以溫飽。
周家:原只有空軍長官周寧1人,眷村門牌號碼為99號。後與失蹤軍官好友李子康之妻建組家庭。
對「家」定義的轉變
這群自中國而來的國軍及軍眷,一開始懷抱「反攻大陸」的信念,並相信三年之內必定會返回中國,台灣只不過是個暫居地。
但隨著時間的流轉,深知返鄉是奢望,被迫成為遊子。家,已回不去 !
最終,只能在台灣生活數十年,渡過他們人生中最精華的歲月,承認「這裡(台灣)就是家」的歸屬感。
這種心境的轉變,是經過無數次的掙扎,其中包含著多少的淚與怨,或許只有當事人才能深刻體會,屬於台灣的獨特眷村歷史,是一種社會集體意識,更是一段珍貴的民族遷移歷史。
見證台灣50年代後的重大歷史事件
這段眷村文化,更是見證台灣50年代至80年代的重要歷史面向,包括西化、美軍進駐、戒嚴、蔣家政治的起落、開放兩岸探親政策等事件,影響居住於台灣的無數民眾。
自民國38年遷居來臺的人,一生都在追尋家與故鄉,而其子女則或多或少尋求身份認同,他們究竟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 最後終於與自己和解,並理解:不論來自何方,只要腳踏台灣土地,在此地生活,原來,台灣就是另一個家,落地生根 !
劇中眷村的象徵
劇中提出蠻多眷村的象徵事物與傳承精神,試舉出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或畫面。
- 家鄉菜-天津包子
家鄉菜象徵思鄉之情,而劇中則以「天津包子」作為代表。
天津包子是趙家老夫人的絕活手藝,亦是對家鄉的懷思與對過往光輝時光的回憶。趙老夫人將此手藝教導給朱家嫂子,藉此養活朱家,是一門生計,更是一道傳承。

- 村中大樹下-眷民話家常
在劇中,眷村中的大樹下,時常聚集著趙家、朱家、周家男主人,湊在一塊兒談論政治及交流情感。
依稀記得,在我孩童時代,外公外婆所在的村落,有棵大榕樹,下午時分總有老人在樹下納涼聊天,或許時間再往前推,也有一群眷民在此述說政事、聊是非。
3.大時代下的女性與愛情
在社會秩序不安穩的年代,家中的男性為國奉獻,無法照料家庭,此時的女性,要一肩扛起一家的生計,雖然加倍艱辛,也是女權與自由的提升。
劇中李子康與冷如雲這對夫妻,是大時代下悲劇愛情的縮影。丈夫因故失蹤,更背上間諜之汙名,冷如雲不得已與他人另組家庭,負責養活其夫的親子與自己,多年後因緣再相聚,但人事全非、相見無言。
- 眷村-多元民族
眷村,聚集著來自中國各地及不同階層的居民,匯集相異的地方特色於此。劇中出現登場有國軍士兵、閩南口音的眷屬、從來沒聽懂的山民,代表不同的民族相互協助包容,是當時社會民族的縮影,更是為當今多元化民族社會的台灣奠下基礎。
結語
3.5小時講述一段台灣獨特的眷村歷史,《寶島一村》雖然聚焦於3戶家庭,但卻是一個時代故事,關於遷移錯置、關於價值觀碰撞、關於政治議題、關於追尋認同、關於愛情與同袍之情、關於人與社會,其中有歡笑、有淚水,更有反思,是一部兼具寬度與深度的眷村歷史舞台劇。
最後,表演結束每人領一個包子回家,願眷村精神與每人同在,深根發芽不遺忘。

贈送一顆肉包子
戲劇小資訊
- 戲劇名稱丨《寶島一村》重演版本(2008.12.05首演)
- 觀看場次丨2025.10.03(五)
- 地點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 座位丨4樓A2區 10排
- 主辦單位丨表演工作坊
題外話,這部舞台劇觀看於中秋連假前夕,發表於國慶連假期間,雖然晚了點,祝各位中秋與國慶連假快樂(今年10月有好多連假,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