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需要一段旅程,去回望那個最初的自己。
而那片遙遠的土地,往往藏著關於「我是誰」的答案。
✨初心的呼喚
從海南島回來已經快兩個禮拜了,腦海中依然浮現那片蔚藍的天空、潔白乾淨的海岸線,以及當地人溫暖親切的笑臉。
直到這次,一個看似偶然的機會,讓我實現了藏在心裡多年的願望。那天,心之谷接待了一個參訪團,也讓我重逢多年未見的程湘如老師。當她邀請我參與「情繫瓊台・魅力雙島」海南文化參訪團時,我雖然正忙於工作與活動籌備,但內心有個聲音輕輕說著:「有機會回海南看看,怎麼可以錯過?」

第一次踏上酷酷的海南很開心
✨第一眼的海南:暖陽、海風與文化的熱情
從飛機落地的那一刻起,我就帶著既興奮又期待的心情,探索這座充滿生命力的島嶼。原本預報陰雨的天氣,卻天天都是晴空萬里,彷彿用最明亮的笑容迎接我們的到來。
第一天晚宴上,全團換上印有黎族織紋圖樣的花襯衫,那是當地原住民文化的象徵。黎族的歌舞、島嶼風味料理、精緻的手工藝展示,每一個細節都充滿故事。那一夜,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它不只是歷史,而是一種能在當下被體驗、被延續、被創造的生命力。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晚下榻飯店的備品全由甘蔗纖維製成。這樣的永續設計不僅實用,也讓我開始好奇:這樣的環保巧思,是否已成為海南的生活日常?

三亞市銜接南海的美麗沙灘
✨有機低碳島的願景:從政策到生活的實踐
第二天的交流論壇揭開了海南「有機低碳島」的藍圖。這座島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低碳交通與環保建築,致力於成為「綠色示範島」。
下午,我們參觀了海南省史志館。那裡展示了從歷史文化、科技創新、農業發展到生態保育的全方位願景。原來,海南不只是南方的小島,而是一座以永續為軸、向未來發光的海上明珠。
當我了解海南整體的發展面向後,心裡有股無法言說的感動。原來,爺爺曾生活的地方,如今正以如此美好的姿態走在永續的路上。

與美麗的黎錦合影
✨文化的根與靈魂:黎族的編織與歌舞
黎族文化,是這趟旅程中最動人的篇章。在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我看見黎族長輩婦女操作古老的織機,編織出美麗的黎錦~這項技藝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她們的手法熟練、神情專注,一條條色彩斑斕的黎錦上,織進的不只是圖騰,更是土地與生命的故事。那份靜謐中的力量,令人動容。
黎族的歌舞更是熱力十足。無論是「黎族家園」的專業舞台演出,或是檳榔谷裡的生活歌舞演繹,震耳鼓聲如心跳,悅耳歌聲如風穿過山林。我想起心之谷常談的「文化永續」:守護的不只是技藝,而是每個人心中那份對歷史與文化的珍惜與守護。

檳榔谷裡的黎族婦女表演歌舞
✨永續,不只是理念,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在海南的每一天,我都有機會發現日常中的「永續亮點」。從電動車與綠色建築,到飯店的減塑措施與文創小物,每一個亮點都在述說同一件事:永續不是口號,而是一種選擇、一種日常的實踐。
這趟海南之行,是一場文化的洗禮,也是一場找尋自我的旅程。聽說了許多海南的種種,實際走訪才知道原來海南並非遠在天邊,原來好山好水也可以好誘人!海南省博物館、東坡老碼頭、文昌極星隕石博物館、南海海上觀音、雲洞圖書館、海口騎樓老街⋯⋯,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人驚艷。
開心自己做了這趟決定,更開心能回到爺爺的故鄉。世界好大,海好遼闊。
套句海南民歌的歌詞~「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了還想見。」
海南,我們下次再見~
本篇文章同時刊載於台灣公益新聞網2025/10/13《 永續心動力》專欄中

高達108公尺的南海觀音聖像好殊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