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關門了!2025年9月30日,美國國會未能通過臨時撥款法案(CR),共和黨的提案以 55:45 的票數遭到否決,使得聯邦政府自 10 月 1 日起正式關門。
另人納悶的是,股市在這則重大新聞下居然沒有反應!蜻蜓點水尚有漣漪,美國政府關門居然連漣漪都沒有,真是令人大跌眼鏡!如果你也感到震驚的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為什麼美國政府會關門?】
上一次美國政府關門,是2018年12月22日至2019年1月25日,關門長達35天,也在川普任期中,而這次睽違七年,也是歷史上第22次美國政府關門…
是的!政府關門這件事在世界各地並不多見,但在美國卻是屢見不鮮,這也許可以粗淺地解釋為什麼股市並沒有迎來巨大的波動,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為什麼美國政府會關門?」。
〖基本機制〗
首先,我們得先了解美國政府的財務年度自每年10月1日起,直至隔年9月30日,因此,美國國會必須在每年9月30日下班前通過完整的12個撥款法案(涵蓋國防、醫療、交通等),通過後即是下個財年的聯邦預算。
作為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之一,各種黨派林立,因為各種政治理念、政策優先順序的不同而爭執不下,致使新的預算案無法在期限內通過時,美國政府就會因為沒有錢可以用,而陷入「斷炊」的窘境。
根據美國的《反超支法》(Antideficiency Act)規定,政府部門在沒有國會明確授權撥款的情況下,是不能花錢的。所以,一旦預算案卡關,隔天(10 月 1 日)一到,許多「非必要」的政府部門就必須暫停運作,員工也得放無薪假。這,就是所謂的「政府關門」(Government Shutdown)。
想當然爾,國會議員們也十分清楚每次要準時達成共識有其難度,故他們發明了一種拖延戰術,也就是「臨時開支法案」(Continuing Resolution, CR),簽署幾個月的暫時開支,讓美國政府在國會達成共識前維持運作~但如果連CR都沒辦法達成共識,那就真的只能關門了。
〖歷史原意〗
造就美國政府「關門文化」的歷史,要追溯到1980年,時任司法部長在總統Jimmy Carter 的授意下重新檢視《反超支法》,並提出「No money, no word」,原意防止預算超支和非法支出,作為防止赤字的根本設計,在如此的基礎上,形成了關門、無薪假的文化。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可以很直接的觀察到,政府關門的日子越來越長了,最初幾個小時就結束的關門,慢慢拉長到3、5天、一兩週,目前最長的則是前面提到的35天。
從現今的美國政壇來看,與其說關門是個不得不的決定,不如說關門可能是有意引導的結果,關門漸漸地變成了在野黨與執政黨角力的手段,執政黨迫於人民壓力,想要盡可能避免、縮短關門時,就必須向在野黨妥協,在預算法案中通過更多有利在野黨的附加條款,而在野黨則可以用這樣的戰術,影響執政方向,推行符合在野黨理念的政策。
這樣的轉變,形成了一場誰先讓步、讓步多寡的膽小鬼賽局。
了解制度後,我們來簡單聊聊這次的關門又是怎麼回事。
〖本次關門的導火索:ACA預算爭議〗
本次關門事件的導火索,亦是來自共和黨與民主黨對於CR的意見相左,而欲通過該CR,共和黨在參議院需要拿下60票才能通過,最終卻以55:45闖關失敗。
而其中焦點是美國的《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 ACA)(「歐巴馬健保」)的稅收抵免問題。該法案是美國醫療保健體系改革的核心,旨在擴大醫療保險範圍,降低醫療費用,其中的一個重要措施提供符合條件的個人和家庭抵免保險費,使更多人能負擔醫療費用,並在Covid-19期間,國會更是通過《美國救援計畫》擴大了ACA稅收抵免的範圍。
這次臨時開支法案,民主黨堅持要求延長ACA稅收抵免、恢復 Medicaid 預算,並反削減疾控中心(CDC)與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預算,並將ACA稅收抵免作為不可逾越的底線;共和黨則希望通過一份「乾淨的」臨時開支方案,純延長至12月,無附加條款,避免民主黨「綁架」預算。
川普表示,政府關門為他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他將考慮削減「民主黨機構」,將話題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熱度。
而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如今演變成了一個「膽小鬼賽局」,民主黨認為擁護Medicare握有民意,共和黨則認為由於民主黨造成政府關門,民主黨才應該承受民意的怒火,雙方各執一詞,就看這場賽局中誰先撐不住了。
聊完政府關門的細節,我們再來討論政府關門對投資市場的影響~
【對經濟市場的影響】
〖股市及避險資產的反應〗
我們先來看看股市的部分,如圖所示,在9月30日下班至10月10日,S&P500並沒有下跌、波動不大,甚至還有上漲,直到10月11日川普在Truth Social 上發文後才發生回撤,足見「美國政府關門」這件事情根本翻不起什麼風浪,在投資人眼中,更像是政治噪音,而非結構性風險。

2025/9/30 美國國會未通過CR後股市的反應
而回顧歷史上關門天數最久的2018年底,關門期間S&P500 甚至上漲了15%!雖然2018年因貿易戰下跌造成的低基期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政府關門並無法影響美國股市太多。

2018/12/22~2019/01/25 關門期間S&P500上漲約15%
看到避險資產的部分,黃金上漲約3%,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則下跌2%,我們可能可以解釋為美國政府關門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讓部分資金往避險資產流動,但仍應觀察當下市場情況,不能一個勁兒的將關門與避險資產上漲做連結。
顯然,以我們目前觀察的角度,尚無法定義關門對市場造成的影響。
〖最大影響:官方數據延遲〗
在政府關門造成的眾多影響中,我想這是最顯而易見的一個。
由於政府關門,許多非必要的部門將會放無薪假,其中也包括大部分發佈總經指標的部門,如非農、CPI、PPI的勞工統計局
那總經沒公布會怎樣嗎?
我們拿目前的市場和非農這個指標來做舉例。
非農這個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美國就業市場情況,而Fed的使命是透過貨幣政策來穩定物價、促進就業,因此,Fed會著重關注「通膨」及「就業狀況」,而非農就是Fed判斷就業狀況的一大指標!簡單來說,非農數字的好壞可能直接影響降息!
比如9月份FOMC中,鮑威爾釋出降息一碼的決議,其主要參考原因正是因為非農數據疲軟,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非農指數對Fed利率決議影響之深。
那如果非農暫停公布呢?
當聯準會沒辦法拿到第一手就業市場資訊時,大家覺得他們會怎麼做?
很簡單,猜!
當然不是瞎矇,他們可能會參考私營公司的數據、觀察前幾個月的數字、調整參數「推算」出一個大致的數字,並依據這個數字去做利率決策,那大家覺得用推算的數字做決策比較好,還是用準時發布的數字比較好呢?又Fed也知道那是推算的數字,會不會本來要降的息乾脆不降了呢?
所以,我想官方數據的延遲,會對投資市場產生看的見的影響,只是不見得是發生在當下,可能是一兩個月後。
另外,除了數據延遲之外,這些放無薪假的公務員沒了薪水,會不會造成消費市場的變化呢?
這個就留給你來思考了!
【我們該如何因應接下來的變化?】
最後,聊了這麼多,還是得回到最重要的問題:「那我們該怎麼做?」
在這篇文章發布的當下,我們應該剛經歷了一波修正,我想一定會有人很恐慌、不知道要不要賣出,但我想說的是,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10/10的波動主因是來自川普在Truth Social上貼文表示要針對中國所有產品加徵100%的關稅,因此我認為大家不用慌張。
在前面「為什麼美國政府會關門?」的段落中我們提到幾個點:
-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美國政府關門對股市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 政府關門對投資人來說比較像政治噪音,而不是結構性風險
- 關門確實會帶來一些不確定性,但真正影響市場的是數據延遲
綜上所述,我認為本次政府關門我們該注意兩件事情:
- 私營以及其他能補足猜測的總經數字
- 如果美國政府沒關門,我們會怎麼看現在的市場
其實整個投資市場在美國政府關門前後,並沒有產生太多的不同~
所以我們只要看好我們原本會注意的事情,做原本我們會做的事,再額外關注一下這幾個月公布的數據就可以了!
在這個市場上,其實我們只要清楚對自己重要的資訊,其他的都是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