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性之夢》談「反建築」的可能與思維

Kuan Ju Lee
發佈於建築 個房間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理性之夢─科學與哲學的思辨》(The Dreams of Reason: The Computer and the Rise of the Sciences of Complexity)英文的副標題是「電腦與複雜科學的興起」,作者─裴傑斯(Heinz R. Pagels)是一位美國的物理學家,雖然是科學家,但是本書更像是一位科學哲學家提出對當前科學因為電腦的發展而帶來變化、複雜化的批判與探討此影響對科學未來發展的可能。最令我感佩的是,作者雖然為物理學家,但是卻對數學史、數學哲學、科學哲學有一番了解與見解,在科學越分工化的今天,只有全面的認識科學在各領域的應用與突破,才能使我們


面對科學不只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學、數學等各類科學,隨著電腦的發展「複雜化」了。例如過去天文學家僅能以望遠鏡看到約50年的宇宙世界,在具備超級電腦的今天,天文學家則能夠「看」到幾十億年。電腦除了幫助我們突破人類感官的限制之外,更帶來大量儲存、分析資訊的功能。心理學家米勒表示:人類集中心智時,最多只能同時保持7±2個項目。而經由電腦的幫助,人類將「複雜化」成為可控制的資料。數學家拉克斯更表示:傳統上,科學的流派分成實驗及理論兩類,過去20年中,電腦加入成為了第三種流派。看來,電腦的複雜化不只帶來新知識,更帶來了新的思維。但是,複雜化也帶了新的問題,例如複雜化真的有可能隔著理論而看見真實嗎?複雜化是否有可能改變科學的限制呢?而當真實與原先人們的感受相左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嚴格來說,電腦並非脫於實驗與理論,實驗與理論還是必須由人來判斷是否接受一個為「對」的決定。電腦並沒有跳脫出科學的邏輯而獨立於科學之外,電腦的確是幫助了科學的進步,但是電腦的邏輯完全能夠符合自然的邏輯(語言)嗎?例如:電腦想模擬人腦的複雜度之所以很困難的原因在於,人腦是一個大量的平行網路裝置,它有巨大的重複性及錯誤容忍的能力。而模型神經元與真正的神經元之間的差異就像人的鉗子與手一樣。模型神經元在關與開情形下的回應,常常是活化的且網路只是適度的平行。但真實的神經元激發連續特定的衝擊,卻有抑止及活化兩種作用,且神經網路是高度平行的(平行系統表示當一部分遭破壞,整個網路仍可繼續運作)。電腦想模仿人腦還有一個問題是,人腦全是硬體而沒有軟體,且不需要程式來處理資訊。似乎科學的方向會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該問的不只是什麼是科學,而是科學在何處?


英國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在2010年出版的《大設計》中表示,宇宙具有能夠自我生成的可能性。這便直接挑戰了哲學中形上學的三個傳統觀念:上帝的存在、靈魂的不滅以及自由的意志。在科學的世界中,沒有假設上帝存在的必要,靈魂也是由物質所構成,只是比較複雜而已,而我們自以為有的自由意志,其實也不過是由量子理論所決定,是量子力學的一套自動機制而已。


過去生物學提出由上而下巨觀的演化論,最後與由下而上微觀的基因串聯成一套完整的生物學。今天的認知科學也試著由下而上,由微觀推演至巨觀的方式,來理解人類在巨觀上的心理狀態與行為。如果由微觀推向巨觀是可能的、一致的,那麼我們似乎沒有理由反對人類是沒有自由意志的、是決定論的。而這將改變我們對道德的看法與規範,以及我們相信我們具有自我的這種感覺。


科學對於哲學的影響,產生了一種「反哲學」的概念,利用科學「選汰性」的系統,幫助哲學走向新的批判方向,哲學在科學的基礎上開創了新的領域。那麼建築呢?電腦與複雜科學有幫助建築產生「反建築」嗎?而建築利用了科學又解決了那些問題與開拓了哪些新問題呢?


首先,電腦模擬要有效的基礎在於:1.有足夠的實驗數據,能用來測試模型。2.新的演算法及計算能力,能模擬詳細的運動。3.繪圖能力的增加,能在三維空間及色彩中看到成果。隨著電腦模擬的進步,建築在設計、估價、施工上能夠快速的模擬及調整。這部分是電腦模擬對建築的幫助,但是在科學的範疇中,複雜性科學有對建築帶來影響嗎?


科學語言與自然秩序背後是一致的,那麼什麼是建築背後的自然秩序呢?微觀上來看─撇除心理學、認知科學等人的科學之外,建築作為一個物的存在、一個現象的存在,符合物理理論,這部分能夠隨著複雜化科學的進步而能有新的建築形式與可能。例如:建築造型與新材料的結合,建築或許在造價上能夠更便宜、建造能更迅速、使用能更有彈性、更安全等。巨觀上來看─建築作為都市系統的一個集合,與都市的其他集合互相協作為一個大系統,這部分的複雜性不全是科學,除了環境中本身的複雜性外,更與科技的複雜性息息相關(例如PMGO帶來的交通阻塞)。


建築隨著電腦與複雜化科學的發展,要隨著科學的腳步進步,建築必須更具備「選汰性」的系統。選汰性系統並不只是建築從過去木造建築轉為參數式建築或3D列印等構築方式的改變,選汰性系統的核心價值在於,能夠「反建築」、能夠汰換過去對建築的問題。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建築在傳統上、在還沒有科學之前並沒有一套建築的哲學問題,沒有一個能夠「反」的對象。這或許跟建築是作為一個解決問題的工程而不是發現問題的學科有關。但這就導致了建築在沒有訴諸於建築問題之下,科學並沒有為建築帶來新的批判範疇、開拓新的問題。而這將導致建築發展的停滯,建築將淪為只是一種工具,而不具有任何的進步價值。


我們能夠將建築構築起來,即便沒有設計圖或沒有工人,只要有辦法構築起來就能稱之為建築。但是建築的問題沒有被問出來,亦如我們了解了大腦的所有物質,卻依然不知道大腦為什麼會產生訊息一樣,即便學會26個字母,並不表示能夠看懂圖書館所有的外文書。重點不是建築是什麼,而是建築在哪裡?構築的手段與建築的問題之間並沒有關係。我認為建築必須擁有「選汰性」系統,即便建築人並不這麼討論建築,或許在巨觀上,建築的問題與建築好壞沒有關係,但是身為一位建築人,具有選汰性的思維方式,能夠否證自我接受錯誤的思維方式,我想才是建築能夠不斷進步的所在。

2016/8/24

    5會員
    523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