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Mech Muse~ 這篇文章會帶你了解:
- 為什麼烏茲別克這次的 RITM-200N 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 工程,會被稱為全球最先進的核能工地之一。
- 這個專案背後的發展脈絡與時間線,從簽署協議到今天的正式開挖。
- RITM-200N 技術到底有什麼特別?為什麼它值得被關注?
- 這次基坑開挖對烏茲別克、俄羅斯以及全球 SMR 產業,可能意味著什麼。
讀完後,你會更明白這不只是「挖一個坑」,而是一個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象徵。
🔎 13 公尺深坑,150 萬立方公尺土方
2025 年 10 月 10 日,World Nuclear News 報導了一則消息:在烏茲別克 Jizzakh 地區,RITM-200N 小型模組化反應器正式啟動基坑工程。這座基坑的規模驚人,深達 13 公尺,挖掘土方量更高達 150 萬立方公尺。這意味著當地已經從「計畫」進入到真正的施工階段。🚜
這場儀式上,Rosatom 的專案副總裁、烏茲別克核電建設局負責人,以及當地州長都親自出席。更特別的是,Rosatom 總裁還透過視訊連線,強調這個工程會有高度「在地化」,也就是說,烏茲別克當地的承包商與企業將直接參與施工,不只是俄羅斯單方面輸出技術。這對提升在地產業鏈與工程能力具有長遠意義。
從工程面來看,場址前期工作已經完成了 27 個試鑽孔與調查井,確保地質與水文條件符合核電設施要求。下一步則是進入混凝土基礎的澆築,時間定在 2026 年 3 月。換句話說,這個基坑只是開始,真正的「立體建築」要等到明年春天才會浮現。
更重要的是,這個專案不只是建一兩個小型反應器而已。烏茲別克與俄羅斯最新的協議顯示,這個工地未來會同時興建兩座 VVER-1000 大型機組與兩座 RITM-200N SMR。這是一種「混合核電站」的模式:大機組負責基載供電,小型機組提供彈性與分散式能源,兩者互補。⚡
因此,這個「坑」不只是土方數字的堆疊,而是未來能源藍圖的基石。
🗓️ 背後的故事:從簽署協議到今天的基坑工程
為了讓這次的新聞更好理解,我們把這個專案的歷程整理成一條時間線:
📍 2023 年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團隊到烏茲別克進行場址評估,確認在安全與地質上符合核電建設標準,為後續奠下基礎。
📍 2024 年 5 月
烏茲別克與俄羅斯正式簽署協議,在 Jizzakh 地區建設核電站,最初版本是規劃六座 RITM-200N SMR。這一刻,烏茲別克等於宣告正式進入「核能國家俱樂部」。
📍 2025 年 4 月
場址基礎設施建設開跑,臨時倉儲、行政設施與施工場地陸續動工,顯示整個專案不再停留在紙上談兵。
📍 2025 年 5 月
Rosatom 宣布啟動 RITM-200N 的核心設備製造,包含壓力容器的鑄造工序。這一步代表硬體端已經在工廠裡「成型」。
📍 2025 年 6 月
新的協議簽署:除了 SMR,還要加建兩座 VVER-1000 大型機組。核電站架構從「全 SMR」變成「混合模式」。這個轉折,讓專案更具可行性,也分散了風險。
📍 2025 年 9 月
在莫斯科的國際論壇上,雙方再次確認混合核電站的規模與規劃。
📍 2025 年 10 月
基坑正式開挖!深 13 公尺、土方 150 萬立方公尺,預計 2026 年春天開始澆注首座混凝土。這標誌著專案邁入「實體化」階段。
從這條時間線我們可以看到,短短兩年內,烏茲別克從「規劃國家核能藍圖」走到「挖出第一個基坑」。這種進度在國際核能專案中算是相當快速,尤其是在中亞這樣過去沒有核電歷史的國家,更顯得意義重大。
⚙️ 技術補充:RITM-200N 到底有什麼特別?
新聞裡的主角 RITM-200N,其實不是全新設計,而是來自俄羅斯長期累積的核能技術基礎。
🔬 源自冰破船的反應器
RITM-200 系列最早是用在俄羅斯的核動力破冰船上。這些反應器的特點是 體積小、結構緊湊、集成化設計。在冰破船上,它能在極端條件下提供穩定動力。
⚡ 陸地版本的改造
RITM-200N 是為陸上核電站改良的版本。它的電功率大約是 55 MW,熱功率約 190 MW。設計壽命長達 60 年,適合用來支撐中小型電網、偏遠地區能源需求,甚至資料中心或工業園區的穩定用電。
🛠️ 安全與經濟性的考量
相較於傳統大型核電廠,RITM-200N 有幾個特點:
- 模組化生產:在工廠製造,現場只需組裝,縮短工期。
- 整合式壓水反應器:減少管路與元件數量,降低潛在故障點。
- 小型化:雖然單機功率小,但可以多模組併聯,隨需求擴展。
🌍 全球 SMR 的定位
目前全球僅有少數 SMR 成功運轉(例如俄羅斯的浮動核電站、以及中國海南的玲龍一號)。大多數設計還在示範或審查階段。因此,烏茲別克這次動工,將成為 少數實際落地的 SMR 工地之一,對整個產業都有示範作用。
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們可能看到更多「混合核電站」:大型機組提供基載,小型模組提供靈活補充。
📝 這不只是挖一個坑
把新聞與背景拉在一起,我看到幾個重點觀察:
- 象徵意義極大 🏗️
烏茲別克從零開始,挖下這個基坑,就是宣示「我們真的要蓋核電廠」。這一步比任何政策聲明都更具體。 - 混合模式是務實選擇 ⚖️
把 VVER-1000 和 SMR 放在一起,不僅增加可行性,也能分散技術與資金風險。 - 在地化的重要性 🤝
當地承包商與企業參與,能幫助烏茲別克累積核工程能力,而不是完全依賴俄羅斯。 - 全球 SMR 的關鍵示範 🌍
在國際上,SMR 仍多停留在概念與設計階段。這個工地的進展,將成為後續國家評估「SMR 能不能落地」的重要案例。
最後要說的是,這個坑雖然才剛挖,但它背後是一條漫長的能源路。從今天到 2030 年之間,烏茲別克要面對的挑戰會很多:資金、法規、工程風險、國際政治壓力。但至少今天,他們已經跨出了第一步。
🙏 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我會繼續用好懂的方式,幫你掌握核能、AI、機器人、量子科技等前沿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