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能源轉型、AI 資料中心電力需求、或是下一代微型核能技術感到好奇,這篇文章會給你完整的脈絡。你將會知道:
- ① NANO Nuclear 為什麼要選在美國伊利諾伊投資研發與製造基地
- ② 這家公司一路走來的重要時間線與關鍵里程碑
- ③ 它的產品線(ZEUS、KRONOS、ODIN)如何切入不同市場
- ④ 最後,我會分享這項投資對核能產業與能源市場的實際意義。
看完之後,你會更清楚「微型反應器」不再只是科幻,而是逐步走向現實的商業模式。

🔎 NANO Nuclear 為何選在伊利諾伊?投資規模、政策支持與戰略意義
2025 年 10 月 8 日,國際核能媒體 World Nuclear News 報導,NANO Nuclear Energy 宣布將在伊利諾伊州投資 1,200 萬美元,建立結合 製造與研發 的新基地。這並不是單純的實驗室,而是結合「工廠化生產+技術測試+示範場域」的綜合設施,目標是要推動公司主打的 微型模組化反應器(MMR) 商業化。⚙️這個選址背後有幾個原因:
- 州政府支持:伊利諾伊透過 REV Illinois 計畫提供了約 680 萬美元的激勵補助。REV 計畫原本主要針對電動車與先進製造,如今把核能科技納入範疇,象徵核能正被視為新一代「潔淨製造業」。
- 學術資源豐富:伊利諾伊州有全美頂尖的 UIUC(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該校的核工程與材料科學實力強大,NANO 今年 4 月才與 UIUC 宣布合作,在校園建置全美第一座 KRONOS 研究級 MMR。新廠落地,等於與學研力量形成近距離連結。
- 產業與市場連動:伊利諾伊位於美國中西部能源樞紐,靠近芝加哥的工業與金融圈,方便公司鏈結 資料中心業者、國防單位與公用事業,直接對接潛在客戶。
換句話說,這個投資不只是硬體廠房,而是一個「製造+研發+市場」的三合一平台。NANO 透過它,不僅能加速技術驗證,還能建立在地供應鏈,把新創公司的藍圖變成可交付的商業化成果。
🗓️ 從 IPO、研究反應器到國防合作
要理解這次投資的份量,得先把 NANO 過去兩年的發展脈絡拉出來看:
- 2024 年 5 月:NANO 在那斯達克成功 IPO,雖然當時還沒有任何商轉反應器,但市場因 AI 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暴增而看好「微型核能」。公司股價受到高度關注。
- 2025 年 3 月:公司宣布 ZEUS 微型反應器的第一批硬體完成,啟動非核測試,標誌從設計走到實體工程的重要跨越。
- 2025 年 4 月:與 UIUC 簽署協議,準備在校園建置全美第一座 KRONOS 研究級 MMR,讓學界示範與商業應用產生交集。
- 2025 年 6–7 月:整體微型反應器產業加速,美國國防專案 Project Pele 推進,帶動法規與供應鏈的成熟。
- 2025 年 8 月:美國 NRC(核管會)提出新指南,準備加速微型反應器審查,為未來批量部署鋪路。
- 2025 年 9 月:NANO 拿下 美國空軍(AFWERX) 合約,在華府軍事基地評估 KRONOS 部署的可行性,並與英國夥伴簽署 ODIN 反應器設計出售協議,集中資源在 KRONOS 與 ZEUS。
- 2025 年 10 月:宣布在伊利諾伊州投資 1,200 萬美元,並獲得州政府支持,把製造與研發真正落地。
這條時間線顯示出 NANO 的「雙線作戰」策略:一方面在推動 示範專案(UIUC、軍方基地),另一方面在建立 量產基礎(伊利諾伊工廠)。這樣的路徑讓投資人和潛在客戶更有信心,因為他們看到的不只是技術願景,而是「一步步可以交付的進度表」。
⚡ 三大產品線解析:ZEUS、KRONOS、ODIN 各有角色
NANO 並不是只押單一產品,而是建立了一個有層次的產品組合:
- ZEUS™ 🔋:採「固體核心、無冷卻劑」設計,靠高導熱材料將熱能帶出,外部再進行散熱。特色是像「核電池」,適合偏遠場域、軍事基地、災後供電,因為幾乎消除了「冷卻失效」的風險。
- KRONOS MMR™ 🏫:定位在研究、示範與中小型應用的模組化反應器。可在工廠製造,運送到場址後再組裝,強調「模組化量產」。UIUC 的研究專案和美軍的示範案都以它為核心。
- ODIN™ 🔧:走低壓冷卻劑技術,但公司已經將部分權利出售給英國夥伴,目的是集中資源在 ZEUS 與 KRONOS,並藉此獲得現金流。
更有趣的是,NANO 的商業模式傾向於「賣電不賣反應器」。也就是說,大型資料中心或工業客戶不會自己操作反應器,而是透過 長期購電合約(PPA) 直接買綠電。這樣的模式降低客戶的負擔,也讓 NANO 有機會把每座反應器變成「發電資產」,帶來持續的現金流。
對於有能源韌性需求的對象(例如雲端巨頭、軍方),這個模式比單純賣設備更有吸引力,也符合市場對「零碳、穩定、近距離供電」的渴望。
📝 這不是 1,200 萬美元,而是產業轉折
綜合來看,這次投資其實不只是金額上的 1,200 萬美元,而是三個重大訊號的交集:
- 製造先行的務實策略:在伊利諾伊建立工廠,顯示公司不是等技術完美才談市場,而是要讓反應器「像汽車一樣能被組裝」。
- 政策與產業同州聚焦:REV Illinois 的補助,讓「研發、示範、製造」三環在同一個州合流,大幅降低協作成本。
- 市場邏輯的轉變:透過 PPA 模式賣電,而不是單純賣設備,意味著核能新創正在往「基礎建設服務業」靠近。
當然,風險還是存在:法規能否順利走向「模組化審查」、燃料與零組件的供應鏈能否建立、資本支出的壓力是否能平衡,這些都需要時間。但與過去相比,現在的 NANO 已經擁有了「工廠、合作方、潛在客戶」三位一體的進展。這讓微型反應器的未來,看起來更像是一條實際可走的路。
✨ 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我會持續用簡單好懂的文字,把能源、機器人、AI、量子科技等前沿發展,整理成你能直接拿去簡報、思考與應用的知識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