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從學生到現場的延續
與「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大學時期。當年在大學聽創辦人徐明雄老師的演講,初次認識了夢想城鄉,也被他對無家者議題的堅持與實踐深深打動。此後在研究所與工作中,我也持續關注他們的行動,特別是對萬華在地社群與脆弱群體的長期耕耘,也因此接觸到「脆弱藝術節」這項計畫。
「脆弱藝術節」是夢想城鄉成立11周年的慶祝,發想是從從早期以無家者為主體的藝術陪伴,逐漸發展為以「脆弱」為主題的跨群體展覽。所謂的脆弱者,不只是特定身分,而是包括無家者、性暴力倖存者、原住民族群、兒少、家暴受害者等群體,關注的是人們在生命經驗中共同承載的「脆弱處境」。也帶著這樣的理解與關注,我走進了 2025 年的脆弱藝術節。
🏠走進展場,感受「脆弱」的連結
前往展場的途中,必須先穿越正在改建的艋舺公園。這座公園曾是許多無家者的棲身之地,如今因工程改建而被迫遷移。這一幕讓我在尚未踏入展區前,就先被提醒:脆弱的處境並不遙遠,而是發生在城市日常的空隙之中。我大約在上午十一點抵達,夢想城鄉的夥伴們仍在佈置入口。第一次走入展場時,我一度找不到明確的焦點,但正因如此,空間的層次感反而更顯突出。我先快速走了一遍展區,之後又回到入口,重新逐區細讀。
展覽規模不大,但動線設計流暢、細節處處用心。像是以布條營造雲霧感的區域、模擬房間的展場,以及我特別喜歡的「迷宮」空間,每個名稱都具有象徵意涵,也展現策展團隊對「脆弱」的多重詮釋。在「迷宮」裡,還設有互動式的抽籤裝置,讓參觀者透過拉動吊環抽出籤詩,進一步被引導進入細膩的感受狀態。
在展場中,我恰好遇到夢想城鄉的夥伴介紹以「淚水」為主題的創作。每位創作者以不同方式呈現淚水的形象與意義,也談到創作背後的情感來源。旁邊的小冊子製作精緻,補充了作品的故事與脈絡,讓展覽更具厚度。
「脆弱」這一策展主題,其實與「連結」密不可分。無家者常被視為與社會「斷了連結」的群體,而這種連結本身就極為脆弱。脆弱藝術節不僅關注無家者,也將視野延伸至性暴力倖存者、原住民族群、兒少、家暴受害者等多元群體,讓「脆弱」成為跨群體共享的語言。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志工正是夢想城鄉的學員。他們不僅協助導覽,也親自解說自己的創作。這種角色的轉換,使展場不只是靜態的作品陳列,而是一個充滿互動、彼此聆聽的空間,也讓「脆弱」的議題在展場中被不斷重述與回應。
🏙 沿著印章的路徑,走進萬華街區
這次藝術節最讓我驚喜的,是將展覽延伸至萬華街區的「集章活動」。參觀者可依照手冊地圖,前往十二個在地店家蓋章。若沒有這樣的引導,我其實不會主動踏進許多地方。這次我也完整收集了十二個印章,相當於親自走了一趟萬華的街區旅程。
在集章過程中,我重新認識了這座城市的一隅——第一次踏進東三水街市場、走進老濟安喝青草茶、品嚐涼粉伯與川業肉圓。這些原本熟悉卻從未真正「走進去」的地方,因為活動而被重新發現,也讓我對萬華的感受更為立體。
一路走訪的過程,彷彿從展場「延伸」到社區。每一枚印章就像一個引路的節點,帶領我穿梭於萬華的大街小巷。這些看似尋常的小店,因為活動而再次與社群連結,也讓我從旁觀者轉為參與者,以身體的移動與感官的體驗,重新感受街區的生活氣息。

這樣的設計具有多重意義。一方面,活動讓在地商家有機會認識夢想城鄉、參與議題行動;另一方面,也展現萬華社群橫向串聯的活力。當地組織與聯盟在活動期間彼此合作、互相支援,形成鬆散卻充滿能量的社群網絡。這樣的網絡未來是持續維持彈性,還是可能發展為更緊密的合作體系,都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此外,展區旁的「向貧窮者學習聯盟」也同步舉辦展覽,聚焦無家者與非營利組織的行動。兩場展覽彼此呼應,進一步開啟了不同議題之間的串聯與對話可能。
🌿 那些照亮別人的人
夢想城鄉的夥伴們穿梭於展場間。忙著布置、門口接待、或耐心地解說作品,也有人靜靜陪伴參觀者停留、傾聽。他們用自己的故事,親手建構出這個展覽的一部分。這群人用極為有限的資源與人力,點亮了萬華的一個月,也讓「脆弱」被看見、被討論。他們不只是展覽的策展者或執行者,更像是這座社區裡默默發光的燈塔,用實際的行動,讓更多人得以靠近這些不容易被看見的議題。
目前已有兩千多人走進展場。這樣的數字究竟代表什麼?參觀者是否因此對脆弱與無家者議題產生了持續的理解與關注?或許,這正是展覽結束後,更漫長的公共對話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