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脆弱」:在萬華街區與藝術展場之間的漫遊與感受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 前言:從學生到現場的延續

與「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大學時期。當年在大學聽創辦人徐明雄老師的演講,初次認識了夢想城鄉,也被他對無家者議題的堅持與實踐深深打動。此後在研究所與工作中,我也持續關注他們的行動,特別是對萬華在地社群與脆弱群體的長期耕耘,也因此接觸到「脆弱藝術節」這項計畫。

「脆弱藝術節」是夢想城鄉成立11周年的慶祝,發想是從從早期以無家者為主體的藝術陪伴,逐漸發展為以「脆弱」為主題的跨群體展覽。所謂的脆弱者,不只是特定身分,而是包括無家者、性暴力倖存者、原住民族群、兒少、家暴受害者等群體,關注的是人們在生命經驗中共同承載的「脆弱處境」。也帶著這樣的理解與關注,我走進了 2025 年的脆弱藝術節。


🏠走進展場,感受「脆弱」的連結

前往展場的途中,必須先穿越正在改建的艋舺公園。這座公園曾是許多無家者的棲身之地,如今因工程改建而被迫遷移。這一幕讓我在尚未踏入展區前,就先被提醒:脆弱的處境並不遙遠,而是發生在城市日常的空隙之中。

我大約在上午十一點抵達,夢想城鄉的夥伴們仍在佈置入口。第一次走入展場時,我一度找不到明確的焦點,但正因如此,空間的層次感反而更顯突出。我先快速走了一遍展區,之後又回到入口,重新逐區細讀。

展覽規模不大,但動線設計流暢、細節處處用心。像是以布條營造雲霧感的區域、模擬房間的展場,以及我特別喜歡的「迷宮」空間,每個名稱都具有象徵意涵,也展現策展團隊對「脆弱」的多重詮釋。在「迷宮」裡,還設有互動式的抽籤裝置,讓參觀者透過拉動吊環抽出籤詩,進一步被引導進入細膩的感受狀態。

在展場中,我恰好遇到夢想城鄉的夥伴介紹以「淚水」為主題的創作。每位創作者以不同方式呈現淚水的形象與意義,也談到創作背後的情感來源。旁邊的小冊子製作精緻,補充了作品的故事與脈絡,讓展覽更具厚度。

「脆弱」這一策展主題,其實與「連結」密不可分。無家者常被視為與社會「斷了連結」的群體,而這種連結本身就極為脆弱。脆弱藝術節不僅關注無家者,也將視野延伸至性暴力倖存者、原住民族群、兒少、家暴受害者等多元群體,讓「脆弱」成為跨群體共享的語言。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志工正是夢想城鄉的學員。他們不僅協助導覽,也親自解說自己的創作。這種角色的轉換,使展場不只是靜態的作品陳列,而是一個充滿互動、彼此聆聽的空間,也讓「脆弱」的議題在展場中被不斷重述與回應。


🏙 沿著印章的路徑,走進萬華街區

這次藝術節最讓我驚喜的,是將展覽延伸至萬華街區的「集章活動」。參觀者可依照手冊地圖,前往十二個在地店家蓋章。若沒有這樣的引導,我其實不會主動踏進許多地方。這次我也完整收集了十二個印章,相當於親自走了一趟萬華的街區旅程。

在集章過程中,我重新認識了這座城市的一隅——第一次踏進東三水街市場、走進老濟安喝青草茶、品嚐涼粉伯與川業肉圓。這些原本熟悉卻從未真正「走進去」的地方,因為活動而被重新發現,也讓我對萬華的感受更為立體。

一路走訪的過程,彷彿從展場「延伸」到社區。每一枚印章就像一個引路的節點,帶領我穿梭於萬華的大街小巷。這些看似尋常的小店,因為活動而再次與社群連結,也讓我從旁觀者轉為參與者,以身體的移動與感官的體驗,重新感受街區的生活氣息。

raw-image

這樣的設計具有多重意義。一方面,活動讓在地商家有機會認識夢想城鄉、參與議題行動;另一方面,也展現萬華社群橫向串聯的活力。當地組織與聯盟在活動期間彼此合作、互相支援,形成鬆散卻充滿能量的社群網絡。這樣的網絡未來是持續維持彈性,還是可能發展為更緊密的合作體系,都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此外,展區旁的「向貧窮者學習聯盟」也同步舉辦展覽,聚焦無家者與非營利組織的行動。兩場展覽彼此呼應,進一步開啟了不同議題之間的串聯與對話可能。


🌿 那些照亮別人的人

夢想城鄉的夥伴們穿梭於展場間。忙著布置、門口接待、或耐心地解說作品,也有人靜靜陪伴參觀者停留、傾聽。他們用自己的故事,親手建構出這個展覽的一部分。這群人用極為有限的資源與人力,點亮了萬華的一個月,也讓「脆弱」被看見、被討論。他們不只是展覽的策展者或執行者,更像是這座社區裡默默發光的燈塔,用實際的行動,讓更多人得以靠近這些不容易被看見的議題。

目前已有兩千多人走進展場。這樣的數字究竟代表什麼?參觀者是否因此對脆弱與無家者議題產生了持續的理解與關注?或許,這正是展覽結束後,更漫長的公共對話的起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auro's沙龍
19會員
42內容數
尚有舊時書禿筆,偶將蘸墨點葡萄
Mauro's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01
嘉義縣布袋鎮的火燈夜巡活動是一項三天連續舉行的民俗活動,旨在驅除不速之客和惡鬼,確保居民平安。這項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並且現已成為當地特有的文化資產。
Thumbnail
2024/08/01
嘉義縣布袋鎮的火燈夜巡活動是一項三天連續舉行的民俗活動,旨在驅除不速之客和惡鬼,確保居民平安。這項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並且現已成為當地特有的文化資產。
Thumbnail
2024/05/25
臺灣國會內的風波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但這些話語背後其實都是精心設計的框架,想要讓大眾降低法案的關注度。而我們該如何掙脫這樣的框架,以及如何利用論述框架來引起更多關注,也是當前的議題之一。
Thumbnail
2024/05/25
臺灣國會內的風波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但這些話語背後其實都是精心設計的框架,想要讓大眾降低法案的關注度。而我們該如何掙脫這樣的框架,以及如何利用論述框架來引起更多關注,也是當前的議題之一。
Thumbnail
2024/04/18
修復式正義的應用在性侵害案件中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本文探討了該理論在司法程序上的適用性以及被害人的需求與意願。除了介紹相關的學術研究外,本文也分析了被害人對於修復式正義的看法,以及加害人是否悔改和道歉信的作用。
Thumbnail
2024/04/18
修復式正義的應用在性侵害案件中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本文探討了該理論在司法程序上的適用性以及被害人的需求與意願。除了介紹相關的學術研究外,本文也分析了被害人對於修復式正義的看法,以及加害人是否悔改和道歉信的作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楊梅故事園區前身為桃園市楊梅區楊梅國中校長及教職員宿舍群,園區內共有三棟建築,分別傳遞民間興學、自力建校、客家尊崇學風的人文精神。這裡歷經過荒廢後再整修為一個藝文園區、緊鄰桃園市楊梅區楊梅國中旁邊的地點,成為桃園市楊梅區一個重要觀光點。 楊梅故事園區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楊梅區校前
Thumbnail
楊梅故事園區前身為桃園市楊梅區楊梅國中校長及教職員宿舍群,園區內共有三棟建築,分別傳遞民間興學、自力建校、客家尊崇學風的人文精神。這裡歷經過荒廢後再整修為一個藝文園區、緊鄰桃園市楊梅區楊梅國中旁邊的地點,成為桃園市楊梅區一個重要觀光點。 楊梅故事園區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楊梅區校前
Thumbnail
深圳好去處- 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隨著近年來人均所得提高及產業的轉型,深圳慢慢吹起了文創風氣,在南山區就有一個集中發展文化產業的地方「華僑城創意文化園」(OCT-LOFT),每逢假日都吸引不少人來感受藝術氣息。這次就等小編向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吸引了一眾文青的地方吧! 「華僑城創意園」(OCT-
Thumbnail
深圳好去處- 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隨著近年來人均所得提高及產業的轉型,深圳慢慢吹起了文創風氣,在南山區就有一個集中發展文化產業的地方「華僑城創意文化園」(OCT-LOFT),每逢假日都吸引不少人來感受藝術氣息。這次就等小編向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吸引了一眾文青的地方吧! 「華僑城創意園」(OCT-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臺南市南區 地點:水交社眷村文化園區 日期:2024/03/31
Thumbnail
臺南市南區 地點:水交社眷村文化園區 日期:2024/03/31
Thumbnail
談起新的剎那,會不自覺聯想舊得不好。但事實是必需有舊的犧牲,才有新的到來。
Thumbnail
談起新的剎那,會不自覺聯想舊得不好。但事實是必需有舊的犧牲,才有新的到來。
Thumbnail
台灣大學農業綜合樓,這裡是校園的穿廊,走過去那邊就是鹿鳴堂,我不是台灣大學的學生,所以每次來這裡也只是走走逛逛,不過雖然不是大學的學生,但很常來這裡。所以對這裡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台灣大學成就許多重要的學術工作,也產生了許多有名的人,這些人我就不念出來了。坦白說,還好。 還是專心的畫畫吧,重點是穿
Thumbnail
台灣大學農業綜合樓,這裡是校園的穿廊,走過去那邊就是鹿鳴堂,我不是台灣大學的學生,所以每次來這裡也只是走走逛逛,不過雖然不是大學的學生,但很常來這裡。所以對這裡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台灣大學成就許多重要的學術工作,也產生了許多有名的人,這些人我就不念出來了。坦白說,還好。 還是專心的畫畫吧,重點是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