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使用「國會改革」了,一場論述框架的戰爭-《國會改革/擴權》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習以為常的風波

在聽到「國會改革法案」,你的感受是什麼?會覺得立委諸公們又來了,正好挑在新總統上任,外賓繁多,外加鄰國軍演的時候,一起表演嗎?

在立院打架、佔領,或出奇招阻擋議事進行已經屢見不鮮,這次也是議場內的小打小鬧,早就習慣了。

如果這麼想的話,那恭喜你,一場被設計好的框架,正落到你的頭上,讓你失去關注度,也讓你掉入了框架的陷阱中。


墜入框架的陷阱

「國會改革法案」先不論內容實質為何,從字面上拆解,主訴求為「改革」。

對於改革一詞,我想民眾多數是樂見的,因為改革通常是越改越好,所以在用詞選擇上,先天性的就降低了民眾的反感,也讓議題延燒的速度緩慢,甚至是讓人無感。

反觀到另一端,喊出了「反國會改革」的口號,乍聽之下,一來覺得不合理,怎麼會是阻擋「改革」,二來正是掉入了論述框架的陷阱中而渾然不知。

raw-image


何謂框架?

-尼克森總統在面臨辭職壓力之際,在電視演說當著人民面前說出:「我不是騙子。」然後,所有人都認為他是騙子。

《別想那隻大象》一書中,正是討論這樣的論述框架。

什麼是框架?請試著練習「別想那隻大象」。結果大家的腦子,就會浮現出大象,無論是大象的圖像或各種知識,腦中已經被暗示了「大象」的框架,當我們否定這個框架,也就喚起了這個框架。所以如最前面所提到,尼克森總統表示自己不是騙子,實則大眾就會把他與騙子掛勾上。

再舉例「歐巴馬健保」,原名應為「平價醫療法案」,理念上是提供美國國民平價的健康保險。美國保守派不斷的批評此舉是政府接管健保,但歐巴馬總統卻只強調「不是政府接管」。

就因為這樣的論述方式,又被帶到這個法案是政府接管的概念了,也受到更多民眾質疑。另外保守派也發展出新名詞「歐巴馬健保」來替代原有的「平價醫療法案」。而改革派卻也跟著使用歐巴馬健保一詞,而放棄了原有的平價醫療的論述框架,被牽著鼻子走,落入對方框架,也讓這項法案最終消彌。


掙脫框架,不要使用對方的話

「反國會改革」一詞,似乎已經被框架化了,許多媒體也都這麼使用。反國會改革的說法,雖然是反對,但仍是落入他人論述的框架中,就算自己不認同國會改革的法案與做法,但在政策溝通上,大家仍然只會想到國會改革,而更難以去接受反國會改革的理念。

為此,必須要掙脫框架,不要使用對方的話,對方選擇的論述框架,若是與自己想要的框架不同,那就應該自己提一套論述框架出來

當然反對派也不是笨蛋,他們開始使用了「反擴權」一詞替代反改革,甚至也提出了「青鳥行動」的口號。這樣的操作方式,或許可以讓原本以為是立院日常的吃瓜群眾們,開始注意到這件事情可能非同小可,或許應該投注更多關注。隨著這樣的口號提出,也逐漸有媒體使用反國會擴權的說法,同時也逐漸讓這個議題更加升溫,讓議題走到更多原本沒關注的民眾眼前。

 

框架戰爭的力量

論述框架會影響在與民眾溝通時的效果與傳播力。使用對方的話語,跳入對方的框架中,在一個非自己可以掌握的戰場上與對方搏鬥,也讓原本可能想傳遞給大眾的訊息被消彌了。

這場框架戰爭很精采,先透過「改革」二字的包裝,讓群眾降低戒心,減低了法案的關注度,也讓議事進行的阻力減小。而另一方沒有即時的拆解「改革」為「擴權」,失了反駁的先機,也讓議題浮上檯面時,無法如太陽花學運般快速凝結群眾。

現在很多人的印象可能還是「改革」,而這正是框架的力量與可怕之處。

圖片來自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521002549-260407?ctrack=pc_main_rtime_p08&chdtv

圖片來自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521002549-260407?ctrack=pc_main_rtime_p08&chdtv

註:

並不是指太陽花學運完全是因為運用了良好的論述框架,才能有效打動群眾,進而形成社會運動。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差異點是在於太陽花學運有濃厚的反中情結,而立法院改革/擴權爭議看似不涉及主權的議題,所以關注度更小。

因為篇幅有限,本文不談藐視、陽光、黑箱等用語,只談改革,但上述的用語也確實都是框架的一環。另外針對框架的更多說明,也可參考我的文章解構辯論框架-《別想那隻大象》

18會員
35內容數
尚有舊時書禿筆,偶將蘸墨點葡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