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補充到建構:關於膠原蛋白,我們常有的誤解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如果你正在通勤、做家事,或偏好用『聽』的來吸收知識,
羊羹準備了這篇文章的完整 Podcast 講解版,也歡迎訂閱學堂YouTube頻道呦。



走進藥妝店或滑開社群軟體,我們很難不被琳瑯滿目的膠原蛋白產品給淹沒,從喝的粉末、吃的果凍到擦的乳霜,每一款似乎都承諾著一個通往青春Q彈的捷徑。


這些包裝精美的瓶瓶罐罐,在經過明星代言與網紅推薦的層層加持後,幾乎成了現代保養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羊羹我總忍不住在按下結帳按鈕前多想一步,這些昂貴的粉末與精華在我們吞下肚或抹上臉之後,它們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機轉過程?又真的能順利抵達我們心中期望的那個目的地嗎?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牽動著一連串從消化生理學、細胞生物學到科學研究倫理的複雜網絡,而釐清這條路徑或許能讓我們對「保養」這件事,有一個更根本也更通透的理解。


旅程的起點:我們吞下的膠原蛋白去了哪裡?


我們先來追蹤一下一匙膠原蛋白粉末在進入我們身體後的完整旅程。當我們滿懷期待地將它吞嚥下肚,它首先會抵達一個效率極高但也極其無情的處理廠,也就是我們的消化系統。


這裡的運作有著一條不容挑戰的鐵律,那就是所有蛋白質無論是來自一塊頂級牛排、一顆平凡的雞蛋還是那匙昂貴的膠原蛋白補充品,都必須被徹底拆解成最原始的單一零件,也就是胺基酸。


這好比說我們精心打造了一座樂高城堡,但送進處理廠後唯一的結果就是被完全拆解回一顆顆最基本的積木塊,消化系統的胃酸與蛋白酶並不會因為這座城堡比較貴或比較漂亮,就對它手下留情。


這些被拆解後的胺基酸積木會被小腸吸收並進入血液循環,匯集成一個巨大的「胺基酸池」,等待身體各處的工廠前來取用。而身體這座總工廠的資源分配,有著一套極其嚴格的優先順序。


它的首要任務永遠是維持生命運作,好比說修補受損的重要器官、維持免疫系統的戰力、建造肌肉組織以確保我們的活動能力,這些都排在最優先的序列。至於「讓皮膚看起來更緊緻飽滿」這類屬於美觀層次的需求,在這張攸關存亡的派工清單上,排名顯然非常後面。


所以就算我們吃下了大量專屬於膠原蛋白的胺基酸原料,也無法對身體下達指令說「嘿,這些積木請優先運送到臉部皮膚使用」,身體只會把它們視為一般建材,優先拿去填補那些最緊急也最重要的工程缺口。


當然我們之所以會如此執著於膠原蛋白是因為它確實是構成我們身體結締組織最重要的結構蛋白。我們的皮膚真皮層、關節間的軟骨、連結肌肉與骨骼的肌腱,這些支撐著我們身體架構與彈性的組織,其主要成分就是膠原蛋白。


但理解了消化系統的運作邏輯後我們就會發現想透過「吃什麼補什麼」的直線思維去精準地強化這些部位,中間其實隔著一道由身體自主調控的、難以跨越的巨大鴻溝。


反方的論點:那些「胜肽信號」真的能叫醒皮膚工廠嗎?


當然面對這樣根本性的生物學質疑,膠原蛋白補充品的擁護者也提出了一套更為細緻的理論,試圖繞過「完全分解」這道高牆,這就是所謂的「胜肽信號假說」。


這個理論的看法是,膠原蛋白在消化過程中,並不是百分之百被拆解成單一的胺基酸,有一小部分會以「二胜肽」或「三胜肽」這種由兩三個胺基酸串起來的微小片段形式被吸收進入血液。


這個假說最關鍵的論點在於,這些特定的膠原蛋白胜肽片段的角色不只是「原料」,更像是一位「信號兵」。


當它們隨著血液循環抵達皮膚的纖維母細胞或關節的軟骨細胞時,會被細胞表面的受體偵測到。細胞會因此受到「欺騙」,誤以為這是體內自身的膠原蛋白正在被分解所產生的碎片,進而啟動一套應激性的修復機制,開始加速製造全新的膠原蛋白與玻尿酸等物質來進行補充與修復。


簡單來說,這個理論主張口服膠原蛋白的重點不在於「提供建材」,而在於「傳遞指令」,去叫醒那些可能因年齡增長而變得怠惰的皮膚工廠,讓它們重新動起來。


這個說法聽起來確實相當有吸引力,也為口服膠原蛋白的效用提供了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不過如果我們用更嚴謹的科學標準來檢視這個假說,就會發現它背後依然存在幾個難以迴避的盲點。


首先是支持此假說的研究,其證據品質普遍存在疑慮,這點我們後面會再詳談。


就算胜肽信號理論為真,我們依然不知道需要多大量的特定胜肽才能有效啟動這個信號,我們吃下去的膠原蛋白中到底有多少比例能幸運地形成這些特定的胜肽片段,這些片段又有多少能成功躲過肝臟的代謝並精準抵達目標組織,這一連串的轉換效率都是巨大的未知數。


即便它最後真的能發揮那麼一點點的信號作用,但身體要合成膠原蛋白終究還是需要一套完整而充足的胺基酸原料庫存,與其去賭一個充滿未知數的「信號兵」,不如直接給身體一座最完整的軍火庫讓它自由調度,這似乎是更符合邏輯的策略。


換個戰場:用擦的膠原蛋白,又是怎麼一回事?


既然口服的路徑充滿了變數,那麼直接把膠原蛋白用擦的抹在臉上,是不是就能繞過消化系統直達目的地了?


這個想法非常直觀,也確實是市面上絕大多數抗老乳霜的核心訴求之一。但很可惜的是,我們的皮膚作為人體第一道防線,它的防禦工事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更為森嚴,這道防線的核心就是所謂的「500道爾頓法則」。


這是在化妝品科學與經皮藥物吸收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法則,指的是一般來說只有分子量小於500道爾頓的微小物質才有比較大的機會能有效穿透皮膚最外層的屏障,也就是角質層。


我們可以把角質層想像成一道由磚塊(角質細胞)與水泥(細胞間脂質)砌成的緻密磚牆,只有像奈米級別的微小顆粒才有機會從水泥的縫隙中鑽過去。


作為對比,一條完整的膠原蛋白分子,其分子量動輒數十萬道爾頓,即便是經過「水解」處理,將它預先切割成較小的片段,其分子量通常也還落在數千道爾頓之譜,這就像是試圖開著一輛大卡車去穿越一道只能讓行人通過的窄巷,在物理上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那這是否代表所有外用的膠原蛋白保養品都是智商稅?


倒也未必,關鍵在於我們必須重新校準對它「有效」的定義。這些巨大的膠原蛋白分子雖然絕對無法穿透皮膚去補充我們真皮層中流失的結構,但它們卻是非常稱職的「表面保濕劑」。


當我們將含有膠原蛋白的乳霜塗抹在臉上,它們會安穩地停留在皮膚最外層的角質層,利用其分子結構上的親水基團,像一層透氣的保水膜一樣從空氣中或產品本身抓住水分,有效減緩皮膚水分的散失。


這會讓我們在短時間內「感覺」皮膚變得比較水潤、平滑,一些因為乾燥而產生的小細紋也可能因此暫時變得不明顯。


所以外用膠原蛋白的有效,是建立在一個有侷限性但真實存在的物理作用上,它的目標是「優化角質層的含水量」,讓我們擁有更好的膚感與暫時的外觀改善。但我們應該要清楚地認知到這與真正深入真皮層去「重建流失的結構」,是兩種完全不同層次、也無法混為一談的概念。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如果不是膠原蛋白,那該是什麼?談「完整蛋白質」的壓倒性優勢


聊到這裡一個很自然的問題就浮現了:如果補充膠原蛋白的效益如此充滿不確定性,那麼到底該補充什麼,才能真正有效地為身體提供製造膠原蛋白的原料?


答案其實出乎意料地簡單,那就是回歸到蛋白質的本質,去選擇那些胺基酸組成最全面的「完整蛋白質」。


我們可以把身體的蛋白質工廠,再次想像成一座需要各式各樣零件的汽車生產線。要組裝一輛性能優異的汽車,我們需要引擎、輪胎、方向盤、變速箱等等數十種不同的零件。所謂的「完整蛋白質」,好比說乳清蛋白、雞蛋、肉類、魚類,它們就像是一個完整無缺的工具箱,裡面包含了全部九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必需胺基酸」,而且各種胺基酸的比例非常均衡。


當身體的工廠獲得了這個完整的工具箱後,它就有能力高效率地進行所有蛋白質的合成工作,無論是修補肌肉、製造荷爾蒙,當然也包含了生產膠原蛋白。


相比之下,膠原蛋白本身就是一個「嚴重缺件的工具箱」,在營養學上它被歸類為「不完全蛋白質」。


它最致命的缺陷在於幾乎完全不含一種名為「色胺酸」的必需胺基酸,而且對於刺激肌肉生長至關重要的「亮胺酸」,其含量也低到可以忽略不計。這就回到了汽車工廠的比喻,就算我們給工廠送來了成千上萬個輪胎(對應膠原蛋白中含量極高的甘胺酸、脯胺酸),但只要工廠缺少了引擎(色胺酸)這個最關鍵的零件,整條生產線的效能就會被徹底卡死,一輛完整的車都組裝不出來。


這也正好呼應了羊羹我之前在另一篇文章提過的觀點,當我們討論到長期純素飲食時,如果沒有經過精心規劃,確保從多樣化的植物來源中攝取到互補的胺基酸,就很容易因為長期缺乏某些特定的必需胺基酸,導致身體的「結構性蛋白」在年長後出現加速流失的狀況。


一些長期執行不均衡素食的長者,臉頰容易出現凹陷、肌肉看起來有萎縮感,背後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身體這座工廠長期處於關鍵零件供應不佳的狀態,連帶影響了肌肉與膠原蛋白的維持。


有趣的是,當科學家們直接在研究中比較乳清蛋白與膠原蛋白對於促進結締組織合成的效果時,發現兩者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差異。這等於告訴我們,在支持結締組織健康這件事上,優質的完全蛋白質至少能做到跟膠原蛋白一樣好,但它還附帶了後者完全無法提供的、刺激肌肉生長與維持全身正常生理機能的壓倒性優勢。


當科學對上利益:為什麼關於膠原蛋白的研究結果會打架?


當我們把目光從生物學的底層邏輯,轉向實際的科學文獻時會發現一個非常弔詭的現象:明明口服膠原蛋白的理論基礎存在這麼多疑點,但為什麼我們還是能看到許多宣稱其有效的「科學研究」?這背後的答案或許比膠原蛋白本身更值得我們深思。


在科學證據的世界裡,並非所有研究都生而平等,其中證據等級最高的一種,稱之為「統合分析」。它的工作就像一位偵探,會把過去所有針對同一個主題的相關研究全部蒐集起來,用嚴格的統計方法進行一次總體檢,目的是從一堆品質參差不齊的文獻中,找出一個最接近真相的結論。好比說2023年發表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上,由 de Miranda 等人所做的統合分析,就得出了非常耐人尋味的結果。



這份分析報告一開始呈現的總體結論,看起來是相當正面的,似乎支持補充膠原蛋白確實能改善皮膚彈性、保水度與皺紋。但當研究者做了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後,整個結論就幾乎被翻轉了。


首先他們進行了「敏感度分析」,也就是一次只拿掉一篇研究,然後重新跑一次數據,結果發現只要把其中一篇效果好到有點極端的離群值研究給剔除,原本的顯著效果就直接消失或大幅減弱。一個真正穩固的科學結論,不應該像疊疊樂一樣,被抽掉其中一塊就整個崩塌,這種結論的脆弱性本身就反映了其效果的不確定性。


但最致命的一擊,來自於接下來的「次分組分析」。研究者把所有納入的研究,依照兩個標準重新分組:第一個標準是「經費來源」,分成「由販賣膠原蛋白的公司所贊助的研究」和「沒有利益關係的獨立研究」。


結果驚人地發現只有廠商贊助的那一組研究顯示出顯著的正面效果;而獨立進行的研究,則普遍顯示沒有顯著差異。


第二個標準是「研究品質」,分成「研究方法嚴謹的高品質研究」和「相對隨便的低品質研究」。結果再次顯示,只有那些低品質的研究才看得到改善效果,而高品質的研究則普遍顯示無效。


這個發現,讓我們看到的已經不只是單純的學術爭議了,而是一種當科學研究與龐大商業利益發生衝突時,反覆在歷史中上演的「防禦性科學」劇本。


這也讓我想起了過去像是含鉛汽油或氟氯碳化物(CFCs)的歷史,當獨立科學家提出危害警告時,相關產業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去驗證風險,而是投入鉅資去贊助有利於自己的研究,發動公關戰來混淆視聽,在大眾心中成功營造出「科學界尚無定論」的模糊地帶,而這個模糊地帶,就是商業利益最好的保護傘。


這並非指控所有膠原蛋白研究都有問題,但它確實提醒了我們,在解讀任何科學資訊時,永遠都要多問一句:這份研究是誰出錢做的?


拋開迷思,我們該如何打造真正的「逆齡」策略?


真正的皮膚健康與抗老仰賴的並非某個單一的奇蹟產品,而是一種對身體運作邏輯的深刻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從內到外、多管齊下的立體作戰策略。


這套策略的第一層,是最根本的「原料供應」。


我們要做的是忘掉那些充滿爭議的特定補充品,轉而確保身體這座工廠擁有最頂級也最齊全的建材。這包含了每日攝取足量的「完全蛋白質」,無論是來自乳清蛋白、雞蛋、魚肉還是雞肉,目標都是為身體提供建造肌肉與膠原蛋白所需的全套、無瓶頸的胺基酸零件。同時,我們也要確保關鍵的「合成輔酶」供應無虞,像是每天從芭樂、奇異果中攝取足量的維他命C,它在膠原蛋白的合成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水泥角色。


策略的第二層,是在原料充足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實證的「外部刺激與防護」。


這其中包含了使用像是A醇這類維他命A衍生物,它們是極少數被證實能真正作用於真皮層,向纖維母細胞下達「請加速生產膠原蛋白」指令的信號兵。但比刺激生產更重要的,是「止損」,也就是滴水不漏的防曬。紫外線是摧毀膠原蛋白的頭號元兇,如果沒有建立起這個最重要的外部防護罩,所有內部的努力都將事倍功半。


最後如果我們想讓整個系統的運作效率提升到極致,就需要關注到一個更底層的環節:「能源供應」。


我們身體所有細胞的運作,包含製造膠原蛋白,都需要能量,而負責產生能量的關鍵輔酶就是Q10。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自行製造Q10的產能會不可逆地衰退,這等於是我們身體工廠的發電機組正在老化。


這時適度補充Q10,特別是生物利用率更高的還原型Q10(泛醇),就等於是在為這座工廠直接添加最高效的燃料,並強化它的抗氧化保全系統,確保所有生產與修復工作,都有充足的動力可以穩定運轉。


最終我們會發現那匙膠原蛋白粉末的機轉過程,其終點或許真的不是我們的臉。但透過追尋它的這段路,我們反而看清了通往真正健康與自信的更寬廣的道路。


它始於為身體提供最誠實的原料,輔以最務實的防護,並確保最根本的能量供應無虞。當我們從單點式的「補充」思維,走向系統性的「建構」思維時,我們所收穫的,將遠遠不只是一張更健康的臉皮,而是一種能穿透所有行銷迷霧的、更清晰的智慧。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膠原蛋白的QA總結

  • Q1: 所以口服膠原蛋白是完全沒用嗎?
    A: 不能說是完全沒用,但它的效益充滿了高度的不確定性與低效率。吃下去的膠原蛋白會被分解成胺基酸,身體會根據自身的優先順序去使用這些原料,而不會優先送到皮膚。相比之下,直接攝取胺基酸光譜完整的「完全蛋白質」(如乳清蛋白、雞蛋),在支持全身組織修復(包含皮膚)這件事上,是更有效也更全面的選擇。
  • Q2: 那用擦的膠原蛋白保養品總該有效了吧?
    A: 它的「有效」僅限於作為一個稱職的「表面保濕劑」。巨大的膠原蛋白分子無法穿透皮膚屏障,但能在皮膚表面形成保水膜,達到暫時性的保濕、平滑效果。但這與真正深入真皮層、補充流失的結構性膠原蛋白,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 Q3: 如果目標是抗老,更根本的策略是什麼? A: 策略的核心應該從「補充」轉向「建構」。這包含了三大面向:一、內部原料供應,確保足量的完全蛋白質與維他命C;二、外部刺激與防護,使用經科學實證的A醇並嚴格防曬;三、底層能源支持,適度補充Q10(泛醇)來維持細胞的能量產能與抗氧化能力。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順手幫我點個愛心❤️、追蹤羊羹學堂或分享出去,讓這些想法能幫助到更多人。

如果我的分享曾帶給你一點收穫,希望能邀請你訂閱【羊羹學堂】,你的支持是我能繼續專心研究、分享好內容的最大暖流,有機會的話羊羹想透過大家一天一元的幫助成為專職作家。 

👉點這裡訂閱,我們一起成長。

我相信知識的累積來自於生活中的點滴。我將我的思考與觀察分享在這裡,剪輯製作成能用耳朵聽的Podcast版本。希望這些聲音能成為你忙碌生活中的背景音,陪你持續學習、慢慢變好。 

👉 如果你更喜歡用聽的學習,歡迎訂閱學堂的 YouTube 頻道,讓知識更生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74會員
434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11/05
過去羊羹我也曾陷入「碳水是敵人」的飲食迷思,但深入了解後才發現,減重的關鍵不在於誓死抵抗某種食物,而是學會管理身體的「能量預算」。這趟思辨將和大家一起探索胰島素的真實角色、脂肪儲存的秘密,並透過理解身體的運作機制,找回與食物和平共處的彈性與智慧,不再讓飲食成為焦慮的來源。
Thumbnail
2025/11/05
過去羊羹我也曾陷入「碳水是敵人」的飲食迷思,但深入了解後才發現,減重的關鍵不在於誓死抵抗某種食物,而是學會管理身體的「能量預算」。這趟思辨將和大家一起探索胰島素的真實角色、脂肪儲存的秘密,並透過理解身體的運作機制,找回與食物和平共處的彈性與智慧,不再讓飲食成為焦慮的來源。
Thumbnail
2025/10/29
我們生活中常說的「明天見」,其實藏著健康的驚人秘密。羊羹我一開始也覺得膳食纖維不過就是幫助上廁所的老生常談,但深入挖掘後才發現,它更是我們體內數十兆微生物盟友的關鍵糧草,深刻影響著從新陳代謝到長期健康的每個角落。
Thumbnail
2025/10/29
我們生活中常說的「明天見」,其實藏著健康的驚人秘密。羊羹我一開始也覺得膳食纖維不過就是幫助上廁所的老生常談,但深入挖掘後才發現,它更是我們體內數十兆微生物盟友的關鍵糧草,深刻影響著從新陳代謝到長期健康的每個角落。
Thumbnail
2025/10/22
我們似乎時常被各種飲食建議搞得不知所措,連吃飯都變成一件充滿壓力的事。羊羹我長期觀察下來,覺得許多焦慮,源於我們試圖在「絕對健康」與「徹底放縱」的兩極之間,尋找一個完美的標準答案。或許,真正的平衡點,不在於找到那份完美的菜單,而在於建立一套能過濾雜訊的思維工具,讓我們能安心地在科學與生活中。
Thumbnail
2025/10/22
我們似乎時常被各種飲食建議搞得不知所措,連吃飯都變成一件充滿壓力的事。羊羹我長期觀察下來,覺得許多焦慮,源於我們試圖在「絕對健康」與「徹底放縱」的兩極之間,尋找一個完美的標準答案。或許,真正的平衡點,不在於找到那份完美的菜單,而在於建立一套能過濾雜訊的思維工具,讓我們能安心地在科學與生活中。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