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8n AI Agent 實戰:搞懂 Max Iterations,避免 AI 無限鬼打牆!

Josh-avatar-img
發佈於n8n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在使用 n8n 的 AI Agent 節點時,你可能注意到一個叫做「Max Iterations」的參數,旁邊預設填著數字 10。這個小小的設定,其實是掌控 AI Agent 行為、避免失控的關鍵!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解析這個參數到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raw-image

什麼是 Max Iterations?

簡單來說,「Max Iterations」就是「最大迭代次數」。它定義了 AI Agent 為了完成你的指令,被允許進行「思考 -> 行動」循環的最大次數 。​

每一次「迭代」(Iteration),AI Agent 都會評估當前的任務進度,然後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這可能包括:

  • 決定使用哪一個你提供給它的工具(Tool)。
  • 思考如何回應使用者的問題。
  • 分析前一步工具回傳的結果。

所以,Max Iterations 設為 10,就代表你給 AI Agent 最多 10 次機會去思考與行動,以找出最終的答案。

為何 Max Iterations 如此重要?

這個設定就像是 AI Agent 的「安全煞車」,主要有以下幾個核心功能:

  1. 防止無限迴圈與失控
    這是最重要的功能。有時候,AI Agent 可能會因為指令不清或工具設計不良,而陷入一個不斷重複相同步驟的「鬼打牆」狀態。例如,它可能不斷地嘗試呼叫同一個工具,卻始終得不到想要的結果。Max Iterations 確保了在這種情況下,流程最終會被強制停止,而不會無止盡地運行下去 。​
  2. 控制資源消耗
    每一次迭代都意味著對底層 LLM(大型語言模型)的一次 API 呼叫,這會消耗你的 Token 額度與運算時間。如果沒有次數限制,一個失控的 Agent 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耗盡你的所有預算。透過設定上限,你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
  3. 處理複雜任務的彈性
    雖然限制是必要的,但對於真正複雜的任務,AI Agent 可能確實需要超過預設次數的思考步驟。例如,一個需要先上網搜尋資料、再整理資料、最後呼叫另一個 API 發送報告的任務,可能就需要 5-6 次以上的迭代。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適度地調高 Max Iterations 的數值,給予 AI 更多空間來完成工作 。​
  4. 偵錯的重要指標
    如果你的 Workflow 因為達到 Max Iterations 而停止,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訊號:你的設計可能需要優化了。這提示你該去檢查:
    • 你的 System Message(系統提示詞)是否足夠清晰?
    • 你提供的工具(Tools)是否符合任務需求?
    • AI Agent 是否在某個環節卡住了?​

結論

總結來說,Max Iterations 是 n8n AI Agent 中一個核心的控制參數。它在確保 AI Agent 穩定運行、控制成本以及輔助偵錯上扮演了關鍵角色。

預設的 10 次通常適用於大多數情況,但理解其背後原理,能讓你在設計更複雜的 AI 自動化流程時,更懂得如何去調整與優化,打造出既聰明又可靠的自動化助手。下次當你設定 AI Agent 時,不妨多留意一下這個參數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sh的沙龍
3會員
44內容數
分享知識
Jos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2
n8n AI agent串接Discord Bot密技
Thumbnail
2025/10/02
n8n AI agent串接Discord Bot密技
Thumbnail
2025/10/01
UPDATE workflow_entity SET active = false WHERE id = 'XXXXXX';
2025/10/01
UPDATE workflow_entity SET active = false WHERE id = 'XXXXXX';
2025/09/24
Firecrawl、Apify、RapidAPI、BrowserAct、Scrapy、Playwright 工具的主要功能特色、收費模式、適用情境,以及在 n8n 中的操作方式
2025/09/24
Firecrawl、Apify、RapidAPI、BrowserAct、Scrapy、Playwright 工具的主要功能特色、收費模式、適用情境,以及在 n8n 中的操作方式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從 AI說書 - 從0開始 - 82 到 AI說書 - 從0開始 - 85 的說明,有一個很重要的結論:最適合您的模型不一定是排行榜上最好的模型,您需要學習 NLP 評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從 AI說書 - 從0開始 - 82 到 AI說書 - 從0開始 - 85 的說明,有一個很重要的結論:最適合您的模型不一定是排行榜上最好的模型,您需要學習 NLP 評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繼 AI說書 - 從0開始 - 82 與 xxx ,我們談論了衡量 AI 模型的方式,那當你訓練的模型比 State-of-the-Art 還要好並想要進行宣稱時,需要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繼 AI說書 - 從0開始 - 82 與 xxx ,我們談論了衡量 AI 模型的方式,那當你訓練的模型比 State-of-the-Art 還要好並想要進行宣稱時,需要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到 AI說書 - 從0開始 - 63 為止,我們已經介紹完 Multi-Head Attention ,接著我們來談 Add & Norm 兩元件的功能: Add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到 AI說書 - 從0開始 - 63 為止,我們已經介紹完 Multi-Head Attention ,接著我們來談 Add & Norm 兩元件的功能: Add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我們在AI說書 - 從0開始 - 6中說當Context長度是n,且每個字用d維度的向量表示時有以下結論: Attention Layer的複雜度是O(n^2 *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我們在AI說書 - 從0開始 - 6中說當Context長度是n,且每個字用d維度的向量表示時有以下結論: Attention Layer的複雜度是O(n^2 *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我們在AI說書 - 從0開始 - 6中說當Context長度是n,且每個字用d維度的向量表示時有以下結論: Attention Layer的複雜度是O(n^2 *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我們在AI說書 - 從0開始 - 6中說當Context長度是n,且每個字用d維度的向量表示時有以下結論: Attention Layer的複雜度是O(n^2 *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我們在AI說書 - 從0開始 - 6中說當Context長度是n,且每個字用d維度的向量表示時有以下結論: Attention Layer的複雜度是O(n^2 *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我們在AI說書 - 從0開始 - 6中說當Context長度是n,且每個字用d維度的向量表示時有以下結論: Attention Layer的複雜度是O(n^2 *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我們在AI說書 - 從0開始 - 6中說當Context長度是n,且每個字用d維度的向量表示時有以下結論: Attention Layer的複雜度是O(n^2 *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我們在AI說書 - 從0開始 - 6中說當Context長度是n,且每個字用d維度的向量表示時有以下結論: Attention Layer的複雜度是O(n^2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