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篇文章裡,你會得到三個收穫:
- 了解 香港秋電展最吸睛的人形機器人 T1,它到底做了哪些讓人驚呼的動作。
- 用時間線方式,掌握它從 RoboCup 奪冠到登上展會舞台的整個發展脈絡。
- 深入補充 T1 的 規格、開發生態與應用價值,讓你知道它不只是「秀肌肉」而已。
最後我會用簡單易懂的總結,幫你把重點收好,也邀請你追蹤我「Mech Muse」,一起繼續追蹤人形機器人的最新進展。
🎤 香港秋電展現場,為什麼大家都盯著 T1?
2025 年 10 月 13 日,香港秋季電子展熱鬧開幕。在琳瑯滿目的展品之中,有一個舞台成了眾人目光的焦點:來自 Booster Robotics 的人形機器人 T1。
Booster Robotics T1
它不只是站在舞台上揮揮手,而是實打實地做出一連串高難度的動作:
⚽️ 足球射門,一腳踢得又快又準;
🥋 功夫招式,靈活地揮拳踢腿,動作俐落;
💪 伏地挺身,展現身體穩定與力量控制。
這些動作看似表演,但其實背後是高度複雜的控制系統在運作。從平衡控制、動作連貫性,到感測器即時反饋,任何一個環節出錯,機器人都可能跌倒。
展會主辦單位甚至直接在新聞稿中,把 「RoboCup 2025 奪冠」這個標籤貼在 T1 身上。這讓它不只是「舞台上的明星」,更是一個有國際比賽背書的實力選手。
換句話說,T1 在香港秋電展的亮相,其實是一種 技術實力展示+產業招商秀。這樣的策略不只是吸引觀眾的目光,也等於告訴業界:「我們已經準備好,把比賽上的技術帶進真實世界。」
⏳ 從 RoboCup 冠軍到展會焦點,T1 的時間線
如果要理解為什麼 T1 能成為展會「C 位」,就要回頭看看它的成長時間線。
🔹 2025 上半年:
Booster Robotics 陸續在 RoboCup 社群釋出影片,展示 T1 做出足球、功夫等動作。這些影片不只是宣傳,更是測試與暖身。
🔹 2025 年 6–7 月:
在 RoboCup 2025 國際賽事上,清華團隊使用 T1,拿下成人組冠軍!這一戰,等於是 T1 的「國際出道舞台」。它證明了自己不是單純的實驗機,而是能在高壓競賽環境下穩定發揮的成熟平台。
🔹 2025 年夏季:
國際媒體開始關注人形機器人的比賽突破,T1 被頻頻點名。官方也陸續更新開發者文件、比賽規格與工具鏈,讓更多團隊可以用它做研究或參賽。
🔹 2025 年 10 月 13 日:
終於,T1 以「RoboCup 冠軍機」的身份站上香港秋電展舞台,成為現場最大亮點之一。這時的它,已經從一個比賽機器人,轉變成 「可以被採購的開發平台」。
這條時間線清楚展現:T1 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 比賽→媒體→開發生態→展會舞台 的完整策略循環。
🔍 T1 的規格、能力與應用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那 T1 到底能做到什麼?規格和應用價值在哪?」我幫你整理了幾個重點。
✨ 規格面:
- 約 118 公分高、30 公斤重,方便搬運。
- 23 個自由度,動作靈活。
- 運算核心採用 NVIDIA Jetson Orin,支援 ROS 2。
- 配備 RGB-D 相機、IMU、麥克風陣列,能做多模態感知。
✨ 能力面:
- 穩定的全向步行,能在舞台上平穩踢球。
- 跌倒後能快速起身,顯示強健的控制演算法。
- 動作切換流暢,能從功夫招式無縫切換到伏地挺身。
✨ 開發生態:
Booster 提供 RoboCup 套件與示範程式碼,讓團隊可以直接上手。這代表 新創與高校不需要從零開始拼湊硬體與軟體,就能進入研究與比賽,省下大量時間與成本。
✨ 應用前景:
雖然目前主要用於教育與研究,但這些技術最終都能轉移到:
- 📦 倉儲物流(搬運、上架)
- 🏭 工廠巡檢(在狹窄空間中行走)
- 🧑🤝🧑 人機協作(協助人類完成重複或危險的任務)
換句話說,今天看到的「足球+功夫表演」,其實是為了驗證 真實應用的穩定性。如果能在舞台上表現流暢,它就更有機會進入產線。
📌 總結
看到這裡,你應該已經發現,T1 在香港秋電展的亮相,不只是「表演」,而是一場完整的產業秀。
✅ 重點一:能踢球、打功夫,不是炫技,而是代表它的感知、控制與結構設計已經相當成熟。
✅ 重點二:從 RoboCup 奪冠到展會舞台,T1 走的是「比賽驗證 → 生態建立 → 市場亮相」的路徑。
✅ 重點三:對研究單位來說,它是一個加速器;對企業來說,它是進入人形機器人應用的測試平台。
👉 記得追蹤 Mech Muse。我會持續幫你整理第一手觀察,讓你不需要花時間翻找資料,也能快速抓到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