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沒想到,有一天人形機器人竟然能像一般商品一樣出現在韓國的電商平台 Gmarket 上。這不只是科技產品的「跨境銷售」,更直接觸動了韓國政府與社會對於 安全認證、產業競爭與國家戰略的焦慮。本篇文章會帶你理解這則新聞的始末,並透過時間線與背景分析,釐清三個重點:
- 中國人形機器人為何能出現在韓國電商?
- 韓國政府為何需要「國家層級」回應?
- 消費者與企業若真的想買,會遇到哪些現實難題?
中國人形機器人在 Gmarket 上架:新聞事件全貌 📢
2025 年 10 月 13 日,韓國《Newsis》報導了一則引發社會熱議的新聞:中國製造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可以在韓國的電商平台 Gmarket 上購買。以中國廠商 Unitree Robotics 的 G1 機型為例,標價約 3,600 萬韓元(約台幣 85 萬元),頁面甚至清楚標示「下午 6 點前下單即可出貨」、「客製功能下單後 45 日內交貨」等訊息。這讓不少韓國民眾驚呼:「人形機器人竟然可以像買家電一樣輕鬆?」

Gmarket Unitree 官網
這裡有三個值得注意的關鍵:
- 電商平台的跨境能力:Gmarket 早就有跨境商品的上架機制,讓中國商品得以直接曝光在韓國消費者面前。
- 法規合規的灰色地帶:韓國的 KC 安全認證是多數電子與機械產品進口的硬性門檻,但人形機器人是否全面適用?這在實務上存在討論空間。
- 國家戰略的敏感時機:韓國正在推動「K-Humanoid」國家計畫,要在 2030 年前投入逾一兆韓元打造本土人形機器人。這時中國機器人若能直接進入韓國市場,無疑會刺激產業競爭。
這不只是一則「買不買得到」的新聞,而是一次把 產業、法規、國家競爭三者同時攤在檯面上的事件。
從跨境平台到國家戰略:這起事件的前因與時間線 ⏳
要理解這則新聞的重量,我們必須把它放到更大的脈絡中去看。
📍 2013–2020:Gmarket 跨境布局
早在 2013 年,Gmarket 就推出「Global Shop」,幫助韓國賣家把商品賣到海外。2020 年,甚至和微信小程序合作,強化跨境交易能力。這些機制也讓「海外產品上架」變得可行。
📍 2024:平台監管與 KC 認證爭議
2024 年,韓國政府對於跨境平台販售「未經 KC 認證」的商品開始緊縮監管,特別針對高風險品類(像是電子產品)。當時也引發過「到底該由平台還是由政府負責把關」的討論。
📍 2025 年 8–10 月:K-Humanoid 登場
2025 年下半年,韓國官方宣布將投資 超過一兆韓元推動「K-Humanoid 國家計畫」,並成立跨產官學聯盟,目標是在 2030 年前實現完全本土化的人形機器人技術。多家韓國媒體把這個計畫視為「AI+製造」的國家級押注。
📍 2025 年 10 月 13 日:事件爆發
就在這個時間點,中國 Unitree 的人形機器人出現在 Gmarket,立刻被韓國國會放大檢視。議員質疑中國科技滲透,並要求政府加強輸入管理與安全規範。
📍 國際標準與在地法規的交錯
全球常用的安全標準是 ISO 13482(個人服務型機器人安全規範),但這不代表機器人能自動合法進口。韓國的 KC 認證才是決定能否銷售與使用的法律門票。這也說明了為何「Gmarket 有上架 ≠ 一定能合法買回家」。
從這條時間線來看,這起事件其實是 平台跨境能力、法規模糊地帶、國家戰略敏感期三者的交集。
能買嗎?合規嗎?值不值得?🛒
新聞一出,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那我現在是不是可以真的買一台人形機器人回家?」答案其實比想像中複雜。
❓能不能買到?
你可以在 Gmarket 下單,但韓國海關在進口時會檢查是否屬於 KC 強制認證的範圍。如果缺乏認證,產品可能會被扣關、退回或要求補件。所以「下單成功」並不等於「能順利拿到機器人」。
❓Unitree G1 屬於 KC 管轄嗎?
這取決於用途分類(工業用、個人服務用)以及韓國是否已把「人形機器人」列為強制標的。換句話說,是否能合法進口,需要逐案確認。
❓為什麼韓國特別緊張?
因為韓國正全力推動 K-Humanoid,如果中國人形機器人以更低價格進入市場,會直接衝擊到學研機構、工廠試點和政府標案。這也是為什麼議員會用「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待。
❓從技術規格該怎麼看?
別只看「會不會走路」。真正重要的是:
- 安全性(Safety):力矩限制、緊急制動、與人互動時的風險控制。
- 可維護性(Maintainability):備品供應、維修時間,尤其是跨境購買的售後問題。
- 應用場景(Use Case):目前多數人形機器人還是用在工業場域,不是一般家庭能即插即用。
❓3600 萬韓元買一台值得嗎?
其實更接近「開發者套件」的性質。對實驗室和新創團隊,它能加快原型開發;但對一般企業,可能投資協作機器人或 AMR(自主移動機器人)更快見效。
所以,這個新聞引發的重點其實是:買不買得到不是核心,核心是「合不合規」與「值不值得」。
總結📌
這起事件之所以受到矚目,是因為它同時牽動了三個層面:
- 平台跨境的可見度:電商能上架中國人形機器人,不代表任何人都能合法提貨。海關與 KC 認證才是真正的關卡。
- 國家戰略的敏感性:韓國正砸下鉅額推動 K-Humanoid,中國卻以市場速度與價格優勢切入,這讓政策與產業防線必須加快。
- 用戶與企業的現實需求:人形機器人短期仍以工業與研究應用為主,消費者若真要買,必須先算清安全、維保與責任風險。
📌 歡迎追蹤《Mech Muse 智慧新知》。我會持續帶你掌握人形機器人、AI 與製造的最新脈動,幫助你判斷哪些是真正能落地的趨勢。